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撤退也是一門技術活,弄不好就會全軍覆沒,甚至連亡國都不在話下

撤退也是一門技術活,弄不好就會全軍覆沒,甚至連亡國都不在話下

想必大家對「鳴金收兵」這一成語都比較熟悉。

但是,也有一些杠精會問,為什麼是「鳴金收兵」而不是「鳴銀收兵」?要想解釋清楚這個問題,就得弄清楚「鳴金收兵」這個成語的真正含義。根據我在網上所找到的資料,這個成語最早出自《荀子·議兵》,裡面有這樣一句話:「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

從話中我們不難看出,這裡的「金」並不是杠精所想的「金銀財寶」的金,是跟「鼓」一樣,一種用來傳令的軍樂器。這種樂器叫「鉦」,並非「鑼」,《說文解字》中:「鉦,似鈴,柄中上下通」。是用黃銅製成的,因為,呈金黃色,所以,被叫做「金」。

那麼,有人又會問:「為什麼收兵一定要用鉦,而不是其他的樂器?」

關於這個問題,說法就多了。

其中一種說法是這樣的:古代人普遍比較迷信,萬事都喜歡用五行八卦那一套來解釋。按照五行八卦的理論,世間萬物分為金木水火土五種類別,而金木水火土又分別對應西東北南中五個方位,西象徵著結束,可被引申為進攻停止,而西與金對應,遂有了「鳴金收兵」這一說法。

但是,我個人認為,原因其實沒那麼複雜,打仗嘛,一切都以實用為主,軍隊的基本號令無非就兩種:一種是進,一種是退。但戰場的範圍一般情況下都比較大,那時又沒電台什麼的,估計聲音傳得比較遠的樂器也不多,既然前進用了「鼓」,那麼,撤退時就只能用「鉦」了。

至於,什麼金代表東方,什麼金代表西方之類的說法,估計也都是後人附會的。既然,成語的本意已經解釋清楚了,下面我們就這個成語做一些有意思的探討。

我們都知道,打仗是敵我兩方的事,但是,打仗不是比賽,己方的軍隊能夠在聽到「鉦」的聲音之後立刻退兵,但是,敵人的軍隊能乖乖聽你的話嗎?顯然不能。相反,敵人聽到我方撤退號令之後,也可能會趁勢追殺過來。

所以,為了防止這種情況出現,就需要在戰場上安排一些弓箭手,在大軍回撤之時射住敵人的陣腳,甚至,一些有經驗的將領還會安排一個預備隊,在軍隊撤退之時負責殿後,將己方的主力和敵人的追兵全部隔離開來。

不過,這些複雜的號令,光靠一個「鉦」士兵們還是很難理解的,所有,還要藉助軍旗或狼煙之類的東西作為輔助,所以,「鳴金收兵」並不是人們想的那樣「鉦」聲一鳴,部隊就一鬨而散那麼簡單。當然,也可以將「鳴金收兵」作為一種誘敵之術,先利用地形事先埋伏好一部分人馬,然後「鳴金」,假裝自己要撤退了,等敵人打過來後,再反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

一般情況來說,一支軍隊在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之前,是不會隨意「收兵」的,而一方「鳴金收兵」後,另一方如果不是佔盡絕對優勢的話,也是不會輕易追過來的。畢竟,若是撤退方有殿後軍隊,那麼,追擊方也占不了多少便宜,若是一不小心中了埋伏,那就更得不償失了。

兵家的經典《孫子兵法》,在開篇就有提到:打仗是你死我活的事情,來不得半點馬虎。而戰場的形勢瞬息萬變,稍有猶疑,就會可能釀成大禍。因此,一支軍隊要想打勝仗,就必須做到令行禁止。令行禁止,最基本的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了。

當然,說歸說,能不能做到這一點,還跟軍隊的整體素質等各方面的因素有關。若是一支軍隊被斷了幾日糧草,又累又餓的,那麼,他們在打仗的時候就顧不得那麼多了,管他什麼「金聲」、「鼓聲」的,敵人來了先跑了再說。

當然,軍隊能不能進退有度,還跟將領的軍事才能有關,東晉時期的淝水之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當時,秦晉幾十萬大軍隔江相望,東晉的軍隊率先渡河,想要與前秦決一死戰。而前秦的統領苻堅認為:不如先讓自己的軍隊後撤,讓出一片空地出來,等東晉的軍隊全過來了再跟他們較量,沒成想這是一個相當愚蠢的決定。

因為,前秦的軍隊是魚龍混雜,各民族的人都有,甚至語言都不通,他們一聽到撤退的號令陣法就亂了,想停也停不下來。而晉軍則趁勢衝殺過去,大敗秦軍,使得原本佔據人數優勢的前秦軍隊被打的丟盔棄甲,狼狽不堪,中國的統一,也因此延遲了好久。

這個戰例給了後世行伍之人一個極為深刻的教訓,也印證了我之前的說法,那就是:大軍撤退之前一定要做好準備,否則,一但敵人追殺過來,將會使己方的軍隊處於一個十分危險的境地。這就是為什麼劉秀會對自己的子孫說:不要動不動提打仗的事,這不是你們能理解的。

參考資料:

【《荀子·議兵》、《說文解字》、《孫子兵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山社 的精彩文章:

此地有三怪:龍潭姑娘像老太,蘿蔔當作小菜賣,十三個城門抬棺材
這兩個人,歷史對他們不公,明明是個大英雄,千年來卻不受人待見

TAG:江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