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千古布衣孫髯翁

●千古布衣孫髯翁

●千古布衣孫髯翁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千古布衣孫髯翁

南 山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我以為用荊軻的這句話來概括孫髯翁的一生,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孫髯翁雖然不是什麼文臣武將,但一生的傲骨,憂國憂民,足以把他當壯士對待。說他是一個能統領三軍的帥才,也一點不會過分。

另外還要說明,翁字是後世人對先生的尊稱,不是孫髯翁本人的名諱。

公元1688年,孫髯翁出生在陝西三原一個還算殷實的武官家裡,父親雖為武將但懂三秦之風,母親是大家閨秀,知書識禮。孫髯自幼受父母熏陶,六七歲時已然能背誦《詩經》《全唐詩》《宋詞》等的大部篇章。

1673年(康熙十二年),吳三桂背叛清王朝,在雲南改國號為周。康熙帝龍顏大怒,傳令陝西總兵統領十萬大軍進攻雲南。孫髯翁一家就在其中,因父親是個偏將,大概也因為愛上了雲南的山水,戰爭結束後就卸甲在昆明定居。

孫髯一生聰明好學,十七歲時就已經譽滿春城。1681年參加初試,因不滿其搜身而憤然離開考場。

二十歲時,孫髯父母相繼過世。

此時的孫髯面臨著巨大的悲苦,父親一生清正廉潔也沒有什麼積蓄,母親走後孫髯就要靠自己的一雙手來養活自己,他緋佪在昆明的街頭,多次到滇池邊暢想,思考自己未來的人生應該怎樣渡過。

然而,現實是無情的,康熙帝不斷製造文字獄,誅殺文人,把天下寒士搞得噤若寒蟬,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孫髯不得已把目光觸及到了諸子百家,易學醫學,天文地理等一些書籍。

恰遇此時,滇池水泛濫成災,昆明百姓苦不堪言,孫髯翁自發地沿盤江而下,經過近三年多的實地勘測,考察,寫出了《盤江水利圖書》敬獻給昆明知府,不求高官厚祿和獎賞,只求盡己之力解決民生困苦,被官府置之不理。

是年,孫髯三十歲。經歷了一番風雨的孫髯已經過了談婚論嫁的年歲,只能在街頭給人號脈行醫賺取微薄的生活費,這期間認識了個一眉清目秀的寡婦,孫髯傾其所有為其治病。病好後,二顆心尤然期待已久,憐憫與愛心締結出一朵並蒂蓮,他們蔚然結為夫婦。

此時,彌勒縣人苗漪高中舉人,並被朝廷授為昆明教諭(後改為昆明育才書院,苗漪為院長),苗漪仰慕孫髯的才華,就備了一份來源於故鄉彌勒的特產去拜會孫髯,此份厚禮無疑是孫髯救命的稻草,將近一整車的蕎面,麥面,紅糖,包穀酒等生活用品讓孫髯及其家人渡過了將近二年的饑荒。

乾隆三十九年(公園174年),苗漪被朝廷提拔調往河南澠池縣任正堂,孫髯和苗漪在西山滇池觀景台大醉三天三夜,惺惺相惜之後不忍訣別。

苗漪離開後,孫髯的生活到了極度貧困,他只能每日給人代寫書信,對聯或給人算命來賺取卑微的生活費。一日三餐都成了問題。

●千古布衣孫髯翁

期間,有朋友有意抬舉他到昆明的幾個衙門做師爺,孫髯斷然拒絕。

1722年,康熙帝駕崩。整個朝廷也沒有大的作為。

1736年,雍正帝駕崩,大清朝迎來了新的曙光,乾隆帝為一些文字獄的冤案平了反。此時的孫髯心旌蕩漾,激情彭拜,一鼓作氣完成了長達180字的大觀樓長聯,不僅對句工整,思想渾厚,其氣勢古今未有,把500里滇池描繪得淋漓盡致,一部雲南的滄桑史躍然紙上。聯中不乏對祖國山水的熱愛和依戀。也吐出了壓抑心中二十多年的苦悶。

孫髯預感到一個開明盛世的到來。

但生活就是生活,與藝術息息相關而又格格不入。

孫髯沒有找到像樣的工作,那時候的名氣也不見得就像今天一樣能當飯吃,換來衣食無憂,他的寫作既沒有稿費也養不活家人。無奈何,只能整日像跑江湖的一樣淪落街頭給人算命。

此時的孫髯已近60,女兒出嫁在離昆明五百里之外的彌勒三道橋。

迫於形勢,迫於蒼老,他只能帶著老伴離開了被自己稱為「夕佳閣」(冬暖夏涼)的位於圓通山後石腳的一個山洞,結束了自己「蛟台」老人的生活。攜妻子走了將近一個多月才抵達彌勒縣三道橋的女兒,女婿家。

彌勒民風淳樸,山川秀麗,緊鄰著女婿家的白馬河像一條玉帶一樣鑲嵌在翡翠般的田野上,二岸瓜果飄香,綠蔭如織。上游的禹門瀑布讓孫髯有了自己來到了一個世外桃園的興奮,尤其是一道又一道的石拱橋,牧童們騎著水牛悠閑地從橋上走過,青石板上來來往往的農人頭戴蔑帽,身披蓑衣的景象又讓髯翁有一種從未有過的親近,這就是詩人熱愛大自然的胸襟,又像是一個母親張開雙臂迎接在外顛肺流離的孩子回家。孫髯翁來的時候正是三月清明前後,秀美的水光山色田園牧歌讓孫髯翁感覺到身心有一種從未有過的放鬆,他深深地陶醉其中,又恢復了年輕時浪漫的激情,安頓好後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氛場中。除此而外,當時的彌勒遍地是梅花,大面積的梅花集聚在梅花寨一帶,也因此有個以梅花命名的溫泉叫梅花溫泉。孫髯翁常年累月的奔波早已經落下腿病,在這一時間每一年的冬天他基本都會乘坐著馬車到梅花溫泉泡澡,他自己也自詡為:萬樹梅花一布衣。不僅如此,那時候孫髯翁在滇南的消息像風箏一樣越飛越遠,一些昆明的文人雅士聞此也以「萬樹梅花一布衣」相傳先生的事迹。在當時不太熱鬧的文壇的確颳起了一股小小的清流。

1774年,乾隆39年的冬天,北風呼呼,此時的大清國進入了鼎盛時期,國運昌隆,四海來朝。歷史上這一年西藏的六世班禪喇嘛寫信給英國東印度公司秘書波格爾,告訴他西藏隸屬於中國大皇帝(即乾隆帝)主格管轄之下,斷然粉碎了外國列強想秘密瓜分中國的陰謀。我們86歲高齡的孫髯翁從梅花溫泉泡澡歸來,之後倒在床上便不省人事了,他的女兒,女婿,老伴急昏了頭,孫髯翁突然一個咕嚕側坐起來,吩咐老伴和女兒趕快準備香案,然後自己洗手焚香換衣,在香案旁揮筆急就,潦潦草草龍飛鳳舞地寫下了以下一副對聯:

這回來得忙,名心利心畢竟糊塗到底。

此番去甚好,詩債酒債何曾虧負著誰。

寫畢一頭撲倒在香案上,跨鶴西去。後世人稱此聯為先生的自輓聯。家人遵照孫髯翁遺囑把他葬進了城西門外新瓦房苗漪家墳地。老伴將孫髯翁平生所作詩稿全部焚燒隨葬。

數年後,苗漪辭官告老還鄉,時常到先生的墓前憑弔。緬懷恩師恩怨分明,正直坎坷,才情橫溢的一生,後人中也留下了很好的口碑。

「山中若有王侯地,難得揀來葬髯翁」。這是流傳在滇南大地民間說唱中一曲小調的兩句,囊括了孫髯翁的一生。

歲月匆匆,清末知州胡國瑞自幼仰慕孫髯,四處搜集髯翁詩箋的同時出資重修髯翁墓,為之撰墓志銘。民國3年(1914年)彌邑公立墓碑,墓碑題文為「古滇名士孫髯翁之墓」,王運謙撰碑聯「古冢城西留傲骨,名士滇南有布衣」

●千古布衣孫髯翁

布衣孫髯翁,窮盡一生寫了無數的詩篇,但因為顛沛流離的生活沒有幾首保存下來,只有大觀樓長聯一直被世人矚目:

上聯: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孤(辜)負:四圍香稻,萬頃晴莎,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下聯: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侭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毛澤東主席稱:從古未有,別創一格。

陳毅,郭沫若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更是對這幅長聯讚不絕口。海內外一致公認他為聯聖。

孫髯翁以其一生的傲骨為古代文人爭來了榮譽,得了後世人的尊重。現如今大觀樓長聯依舊,滇池水濤聲依舊,孫髯翁這一塊骨頭,站成滇南大地永恆的雕像。

我記得當年雕塑家羅旭根據長聯為他雕的像:黑色的身軀,高昂微偏的頭顱,清廋的身材,微翹的山羊鬍子和被風吹皺的布褂,就像站立在滇池邊面對困境不屑一顧的孫髯翁,讓後代人萬般敬仰和膜拜。

如今,每逢中高考,依然有莘莘學子成群結伴到先生墓前拜謁,敬獻鮮花和貢品。但願這種學風能一代一代延續下去,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代代不滅的星火。

千古布衣孫髯翁。今生,我榮幸出生在和他墳冢相連在一起的一個村莊-----新瓦房。

●千古布衣孫髯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