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一位畫家的非常使命

一位畫家的非常使命

一位畫家的非常使命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畫家 葉有良

葉有良:男,1961年生於河北邯鄲。1986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版畫系。 1993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研究生課程班。 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 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美術大展,並被國內外多家美術館及藏家永久收藏。 現居北京。

一位畫家的非常使命

《北京女孩NO28》150x100 2009年

當過14年軍人、14年老師;喜歡畫女人的背影和蝴蝶;善交際,廣交各路朋友;思慮超女、拆遷歷史遺迹、酒後駕車等社會現象;嚮往大自然,竟自己建起了一片「世外桃源」……

鏡頭組接,記者走近著名畫家、北京印象東方藝術館館長葉有良,在蒙太奇式的愉快交談中知悉那「富有使命感」的非常藝術軌跡。

一位畫家的非常使命

定格:《浮塵》、《北京衚衕》

「中國人應當有文化自信,我們應把優秀的文化基因傳至內心,創作出代表自己、震撼世界的作品。」出於對傳統文化的喜愛,葉有良常將中國古典元素和現代時尚元素結合起來,在作品中委婉訴說他對歷史與當下現狀的思考,形成一種獨特的唯美風格。

一位畫家的非常使命

《北京女孩21》150x100 2008--2011年

2002年始,葉有良多年堅持創作《浮塵》系列巨幅作品。畫面中無法辨認的頭戴防毒面具的人物遊走於中國標誌性傳統建築(如北京衚衕),與飄忽閃爍的碩大蝴蝶共同營造超現實的夢境,代表了後工業時代文明下一種無信仰的集體盲目和精神缺失,透露出畫家對生態自然和心靈自然的渴求。「『奶粉事件』之後就不畫了,《浮塵》已經起到徵兆和警醒的作用。」葉有良告訴記者。「我第一次去西雙版納是在1981年,那時的美好令人難忘,後來每去一次衰減一次,現在經過那裡總不忍走近,怕記憶再遭破壞。」面對人與自然關係失衡的事實,他的言語中透出懷舊感傷的情緒。

一位畫家的非常使命

「歷史遺迹能讓人肅然起敬,北京老衚衕藏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故事,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文化底蘊。」說起北京衚衕,葉有良深情款款,「我四五歲就同父母從河北來到北京,現在畫的多是過去的記憶,除了緬懷,還想給人以更深層次的思考。」他新近創作的中小尺幅作品《北京衚衕》系列畫面溫潤雅緻,多是蝴蝶翩翩下時尚人物走過悠長老街的霎那記錄,靜謐中卻又意味深長。葉有良將以往作品中濃重的社會批判情結巧妙處理,悄然轉化為對悠久文化的追尋與嚮往。

一位畫家的非常使命

《記憶童年4》120x100 2011年

角色:14年軍旅畫家

挪威作家比昂松曾提出要向創作出「健康而又高貴」作品的作者致敬,他認為作家必須為自己的作品擔負起「道德責任」。畫家亦如是,一下筆,就應該有精神含量。葉有良關注社會現實問題的創作習慣,與他有過的14年軍旅生涯息息相關。在軍隊環境中,畫家更講究責任心與使命感,要求與時俱進,密切聯繫實際。

一位畫家的非常使命

與那些「兩耳不聞窗外事,躲進小樓成一統」的畫家不同,葉有良強調畫家的「社會責任感」。他認為,只有以入世的態度觀察這個世界,才能創造出具有永恆藝術魄力的作品。轉業之後,他在記錄現實之外,更多的是將社會責任一筆筆刻畫在筆端。2003年,葉有良創作的有著女人背影的版畫作品《十五的月亮》,以一種古典唯美的氛圍表達對社會各種利益關係的隱憂,被稱為版畫界的經典之作。

一位畫家的非常使命

《記憶童年5》100x100 2011年

這位崇尚「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硬漢篤信「三年可以培養一個暴發戶,但培養不了一個貴族」的莎翁言論,他倡導提高「所有孩子」的美學素養,讓文化藝術引領年輕的一代成為「精神貴族」,認為藝術可以「成教化,助人倫」,也就是弘揚真善美。葉有良時刻關注著社會,是一位投身於現實社會的創作者,而非孤芳自賞、不食人間煙火的畫家,其創作包含了不少批判性議題,表達畫家對時代與社會的深切思考。在早期的《阿Q.北大》、《超人.超女》等作品中,他將經典文化符號與流行文化符號並置,表達了對現代社會文化斷層的憂慮。對於當前為數不少的酒後駕車事件,葉有良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可以在作品裡自由,但社會秩序還是要遵守的。要學會克制自己,絕不能貪一時之快給他人的生命帶來傷害。」

一位畫家的非常使命

有位名家說過:作為一個現代人,你就有使命和任務,至於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是無所謂的,這個任務是由於你的需要及其與現存世界的聯繫而產生的。「也許是當過軍人吧,總覺得承諾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誠實講信用是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針對當前有些畫家既委託他人經營作品、本人又私下賣畫的現象,葉有良認為,做人像踢足球,可以積極拼搏、努力進步,但不能越位,畢竟無規矩不成方圓。

一位畫家的非常使命

廣角:好博覽-喜交流

採訪時,記者看到葉有良的桌上擺著一套記載藏傳佛教中「實踐佛法」代表人物的《米拉日巴大師集》,於是問起了讀書的事。他告訴記者,看書是一種很好的精神享受,可以「補缺補漏補趣」,為此還經歷過「撞電線杆」的囧事。原來,葉有良多年來堅持讀書,博覽了不少古今中外名著,他相信「畫家要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單說《世界是平的》這本書,他就認真看過好幾遍。他還喜歡蘇珊.桑塔格、陳寅恪、杜拉斯等人的書,但堅決不看「講權術和計謀」的《三國演義》。

一位畫家的非常使命

都說藝術家個人意識太濃,不喜與外界交往。葉有良卻不同,他洞悉大千世界,廣交各路朋友,其義氣和誠懇周到有口皆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他喜歡跟兩三歲的小孩玩,說「那種童真正是大人所缺少的」,還善於從平凡的小人物身上悟出大道理。2000年,在北京平谷的梨樹溝,他結識了一位喜歡遠望夕陽的老人。那時老人已70多歲,孤苦伶仃,還患有嚴重的矽肺病,按理說十分需要救濟。然而,老人屢次以「山上食物多,我不能別人的東西」為由,堅持認為可以自食其力生存,友善拒絕他人的幫助。直到2004年的冬天,在葉有良的勸說下,老人終於第一次答應可以接受一些「米和面」。但當葉有良興沖沖把精心準備的一大袋食物送到時,老人已經去世。

一位畫家的非常使命

「我常自問,在我無依無靠的時候,是否會有那樣的高貴品格和意志力。」葉有良告訴記者,他一直想畫下這位讓他感動和震撼的偉大老人,但每每動筆,又怕「畫不出那種尊嚴和信念」。說到這裡,也許有人會納悶,葉有良怎麼會和窮鄉僻壤的老人相識相知呢?這,就得從他2000年暫時退隱幽僻山野的事開始說起了。

一位畫家的非常使命

外景:木版人俱樂部

遙遙世外,絕色人間。在景色秀麗的北京平谷,有一處掛著「木版人藝術傢俱樂部」牌子的清幽院落格外引人注目。有道是「山清水秀湖洞水畔,平谷雕窩木版人家」,此地上仰石林奇觀,近倚清泉溪流,以田園式藝術風格為建造主題,與青山相看兩不厭,堪稱「建在大山腳下的石頭房、木板屋」。而這一切,竟是葉有良投資、設計、興建的。

一位畫家的非常使命

《子非魚 看中國1》直徑80cm 2011年

原來,除了畫畫,他對建築也頗為在行。閑坐清幽庭,悠然自在心。葉有良認為環境優美且貼近自然的住宅才是生態的住宅,而將合適的房子建在合適的地方,讓建築本身「像從地里長出來似的」,這種建築與環境的和諧就是藝術。佔地17畝左右的「木版人藝術傢俱樂部」有質樸的外觀造型、抽象的雕塑、野性的木製傢具、可隨意塗鴉的行為藝術餐廳、設計別緻的房間,散發著深厚的鄉野趣味和藝術氣息。

一位畫家的非常使命

攜清風縷縷,掬一泓碧水,邀萬頃藍天。記者來到「木版人藝術傢俱樂部」時正值雨後天晴,悄悄探出頭的陽光趕了個晚集,與這庭院親切照面,夕照下的轆轤更是與木屋相映成趣。「年輕藝術家可以在這實習,對於一些貧困生我們一分錢也不收,我希望能夠幫助那些認認真真探索藝術的人。」葉有良告訴記者,每年都有藝術院校的學生、著名的畫家、老藝術家到這裡進行繪畫方面的藝術創作和技藝研修。「木版人藝術傢俱樂部」已被授牌為「清華大學藝術實習基地」、「中央美術學院世界美術科研基地」、「平谷區文化藝術創作基地」等。在這裡,藝術家可以盡情享受大山中的寧靜與清新,把自己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沉浸於上佳的創作氛圍。

一位畫家的非常使命

如今,葉有良不僅在平谷的山裡鑽研藝術,在喇嘛庄也擁有自己幽靜的畫室。可以說,他既注重交流溝通,又清醒地保持著自身的思考,從未脫離過當下的現實。他還透露,將在宋庄建一座佔地15畝左右的「印象東方」文化交流藝術中心。

一位畫家的非常使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歷代畫論(連載38)元明:《畫竹譜》(摘抄)(元)李衎 撰
沈明《廿四箑手卷跋文》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