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新一代「降噪豆」體驗:這才是那款真正值得你掏腰包的
我依然記得去年夏天戴著 MDR-1000X 上下班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咬咬牙把它轉手之後,我轉而開始考慮那些更加便攜輕巧的選擇,隨後便入手了 WI-1000X。
雖然當時因為傳輸協議這件事意外繞開了第一代「降噪豆」的「坑」,後來卻發現手裡的 Pixel 3 XL 在 LDAC 協議下的傳輸比特率一直被 Google 限制在 330kbps,對所謂的「音質」也就坦然。直到最近,當微博大 V 們紛紛走上澀谷那個喧鬧的街頭時,被營銷成功的我開始陷(zì)入(wǒ)反(ān)思(wèi):
今年的 WF-1000XM3 值得我掏腰包嗎?
不用過多在意的降噪體驗
不用專程去一趟澀谷,我也能毫不誇張地為 WF-1000XM3 的降噪能力打出一個不錯的分數。
小到坐在電腦前全身心投入寫稿,大到站在地鐵站黃線外看著擁擠的車廂飛馳而過,大多數情況下我都能戴上它安安靜靜地聽會兒歌。在過去一周多的使用過程中,我甚至都沒有過因為環境聲過於嘈雜而不得不調大媒體音量的體驗。
戴上聽歌,放入收納盒充電,偶爾需要用觸摸手勢在降噪和環境聲之間來回切換,這幾乎就是這對耳機體驗的全部。用 WF-1000XM3 的大部分時間裡我不用刻意去管降噪這件事,換句話說,它足夠踏實。上下班途中聽書、聽播客、聽音樂或者看視頻,在這些使用場景里,WF-1000XM3 的降噪能力完全可以從聽覺上將我們和周圍的環境隔離開來,如果你之前沒有過在這些場景下使用降噪耳機的體驗,WF-1000XM3 足以為你打開一個新世界。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不過從個人角度出發我也很難在日常使用場景中去為 WF-1000XM3 和我之前使用的 WI-1000X 評判出一個優劣,大多數時候二者的降噪表現都不相上下,置身少部分特別嘈雜的環境(如周末的大型賣場)中時,我才能感受到二者在降噪能力上的細微差別。至於飛機上的可用度究竟有多高,由於沒有為了測試耳機專程出門一趟的預算,這裡先打個問號。
但在我看來這其實也並非這類降噪耳機的應屬之地,這類場景還是留給它同門、同名、不同姓的師兄 WH-1000XM3,或是隔壁的 QC 比較好。
另外,雖然整體降噪能力可以讓我放心地從 WI-1000X 切換到 WF-1000XM3,有播放內容時聽診器效應也能相對減輕,但 WF-1000XM3 依然不是一款能夠戴上跑步的耳機。這裡要說的不是它不具備防水能力的缺點,因為有著特殊的外部降噪麥克風設計,這款耳機和 WI-1000X 一樣難逃風噪的影響。即便我們大多數時候都能通過降噪模式把世界的音量調低 70~80% 左右,耳邊掠過的微風還是能夠被降噪麥克風放大成撲棱作響的風噪,體驗依然不太友好。
炎炎夏日,戴上它清爽出門
在過去八個多月的時間裡,WI-1000X 帶給我的滿足大部分都歸功於扔掉耳罩對腦袋、耳朵和脖頸的多重解放,畢竟冬天在地鐵上戴著 MDR-1000X 還能展示一下「姨夫微笑守護者」的身份尋個同好,但夏天頭頂這樣一副大耳機在山城爬坡上坎?
旁人或許就該思考我究竟是真熱還是腦子燒壞了。
而比起 WI-1000X,分體式「真無線」的 WF-1000XM3 無疑能為我帶來更理想的佩戴體驗。
儘管為了最大程度上提高頸掛佩戴的舒適度,WI-1000X 在與後頸皮膚的主要接觸區域都採用了軟皮觸感的表面材質,但這種設計在汗如雨下的季節依然得不時用濕巾進行適當清理。清理時還得注意避開背面極易掉漆的「大法」logo。WF-1000XM3「分體式」真無線設計自然而然地解決了這些問題,在為期一周的佩戴過程中,這樣幾個細節尤其讓我有「換了值得」的感覺。
比如傳輸協議縮水但 NFC 沒有縮水,因為手裡的設備大多支持 NFC,我無需雙指戳耳 7 秒鐘作出一副「我不聽我不聽」的姿態也能快速配對不同的聽歌設備 —— 戴上一左一右兩個耳機,然後拿著想要配對的設備往充電盒上的 NFC 標誌靠一靠即可完成配對。
支持 NFC 的手機靠一靠就能快速連接
比如相對人性化的佩戴檢測,戴上一側耳機,另一側我完全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處理:遞給女朋友一起甜蜜蜜地看個電影、攢在手裡暫停播放仔細聆聽朋友說話、索性扔進充電盒給它充充電……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取下任意一側耳機都會觸發佩戴檢測,音樂也會因此暫停,這時通過手機上的音樂控制手動繼續播放即可。
取下五分鐘後自動關機
這裡有另一個值得一提的點,同時取下兩側閑置五分鐘後 WF-1000XM3 會自動關機,這個設定解決了第一代「降噪豆」那個飽受詬病的問題 —— 如果你將 WF-1000X 扔進已經沒電的充電盒進行暫時收納,它們會在裡面持續待機到沒電關機,來一場浪漫的「電量殉情」。
最後,對嘗鮮一代「降噪豆」的勇士而言,最為關鍵的連接穩定性在這一代也終於得到了「報複式」的改進。實測結果表明,WF-1000XM3 在延遲上已經能夠勝任大部分影音播放場景,YouTube、Netflix 等應用中觀看視頻幾乎很難注意到對不上口型的情況,常見的遊戲也能得到及時而準確的聲音反饋。
不過在當前真無線藍牙傳輸協議總體技術條件有限、遊戲應用本身又鮮有針對性做延遲補償的情況下,音遊玩家最好還是不要嘗試使用 WF-1000XM3 玩遊戲,體驗不會好到哪裡去的。
另外,雖然總體來說是一次不小的升級,WF-1000XM3 的佩戴體驗也並不是說沒有問題,雖然 @王躍琨 在評測視頻里說的聽診器效應在我這裡不算突出(鞋軟步子輕?),但開箱送的七套耳塞,真的沒有一副能讓我舒舒服服地持續佩戴半天時間來完整測試單次聽歌續航的。
即便用耳道適應性相對更好的海綿塞,佩戴兩小時後依然會有明顯的疲勞感,必須稍作休息才能戴回再 high。
配套應用是一大亮點
佩戴檢測上的小改進嚴格來說也有配套應用 Headphones 帶來的加成,而在 Android 系統 擁有更加完整的 分體式耳機支持 之前,這款應用在我看來也幾乎是 WF-1000XM3 用戶的必備應用了。
除了取下 5 分鐘自動關機,這個配套應用還將帶來一系列增強體驗,每一項幾乎都是解鎖 WF-1000XM3 完整體驗所必不可少的。比如對有損音源進行升頻補全的 DSEE HX,能夠根據靜坐、通勤、行走和奔跑狀態進行自動調整的自適應降噪模式,實用性滿分、特定設置 下甚至讓整體音質能跨級吊打 QC30 的均衡器……
環境聲控制與自適應降噪
不過作為用 WI-1000X 過來的人,這次 WF-1000XM3 配合 Headphones 應用帶來的這兩點體驗更有新意。
索尼在 Headphones 應用中為 WF-1000XM3 提供了通知與語音嚮導語言選項。此前為了逃避國行語音還得手動為 WI-1000X 刷海外版固件,現在只需動動手指點幾個設置即可。切換語言的流程約為 5~10 分鐘,與一次固件升級和安裝時間相當,推測應該不只是「切換語言」字面意思上這麼簡單。
語言切換流程其實很長
同時,Headphones 應用還能針對 WF-1000X 的觸摸手勢功能進行定製。Headphones 應用向左右兩側耳機都開放了自定義操作選項,可選操作包括播放控制、環境聲控制和未分配三種,播放控制下,我們可以點按(對應播放 / 暫停)、雙擊(對應下一首)和三擊(上一首)來控制音樂播放,環境聲控制模式下則只允許單擊,單擊操作後耳機會在環境聲模式、降噪模式和關閉環境聲控制三種狀態之間切換。
觸摸手勢控制
不過說起觸摸操作,我還是忍不住想吐槽一下。
儘管配套應用已經很努力了,但索尼為 WF-1000XM3 所設計的觸摸操作在方向上似乎有那麼一點問題:試想一下,你將一個比姆指指甲蓋還要小上一圈的觸控板戴在了自己完全看不到的耳邊,而這樣兩塊觸摸區域支持的觸摸操作竟然是基於點觸而不是 WH-1000XM3 那種基於划動的。
所以使用手勢操作的實際體驗其實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瀟洒,至少在 WF-1000XM3 上,使用一周之後我還是不敢說自己完全能夠進行盲觸手勢操作 —— 建議大家嚴格按照官方說明手冊中的方法,先用手大概握住耳機輪廓預估一下觸摸區域的大體位置,然後再用食指執行觸摸手勢。
觸摸手勢示意圖
另外,當前版本的固件(v1.2.3)下環境聲觸摸操作還存在誤判問題,具體表現為點按之後僅有點按提示音但並不會觸發實際狀態切換,初步判斷應該是誤觸屏蔽的誤判,不過問題在於,枕著手臂看視頻時,因為側頭導致耳機觸摸區域碰到手臂卻能觸發手勢功能…… 希望後續的固件升級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吧。
DSEE HX:續航的「送命題」
續航其實是我選擇 WF-1000XM3 之前最為擔心的一個問題,事實證明我的擔心雖然有些多餘,但也不算完全沒有道理。
關於 WF-1000XM3 的續航,官方給出的數據是單次續航 8 小時、打開降噪後 6 小時,配合能夠額外提供 3 次完全充電的充電盒,開啟降噪狀態下的總續航時間最高可以達到 24 小時。
但實際測試數據講的卻是另一個故事:從滿電狀態開始,我在 30% 音量、開啟 DSEE HX 和自適應降噪的前提下聽了一小時左右的 Spotify,兩側耳機的電量幾乎同步降低到了 70% —— 這是上面提到的 Headphones 應用給出的數據,粗略一算(原因佩戴體驗部分講了)降噪狀態下的實際續航應該也就 3.5~4 小時封頂了。
一小時使用掉電 30% 左右
打聽了一下同期購買 WF-1000XM3 的用戶情況,這樣的續航表現也並非個例,因此在固件更新之前,擺在我們面前的選擇還有些殘忍 —— 如果你追求的是 DSEE HX 帶來的那部分音質提升,續航就不會太好看;如果想要接近官方數據的續航表現,沒有高保真傳輸協議支持的降噪也許就是我們能夠體驗到的全部。
這樣的選擇會讓人一定程度上陷入糾結,不過後來在反覆自我安慰中我還是想到了一個不錯的解釋:我們還有快充嘛。
將耳機放進充電盒充電 10 分鐘,我們就能聽歌 1.5 小時,如果只是上下班通勤路上、工作休息間隙偶爾聽歌看視頻,WF-1000XM3 搭配上這樣一個充電盒幾乎不會帶來電量焦慮。畢竟充電盒還支持 C 口充電,夜間睡覺和上班期間插著電腦,白天使用基本也就不用擔心續航。
充電盒唯一可能帶來電量焦慮的地方源於缺少必要的電量指示,除了充電狀態亮著的紅色 LED 燈和充滿後熄滅的 LED 燈,耳機放入充電的過程中我們看不到任何關於充電盒剩餘電量的信息,Headphones 應用內也沒有充電盒電量顯示。
這一點還是有些讓人沒有安全感,不知道 Headphones 配套應用和 Android Q 哪一個會先行解決這個問題。
關於充電盒另外要吐槽的一點是,充電盒盒蓋實在是太容易留下劃痕了 —— 這個原因也促使我最終決定花錢將這副編輯部自費購買的耳機納為己用。
小結
如果說第一代「降噪豆」是 Galaxy Fold 那樣的概念產品,那麼 WF-1000XM3 也許才是那款真正值得我們掏腰包的。也正是因為以上體驗,我最終決定出掉 WI-1000X 並徹底轉向 WF-1000XM3 —— 希望這些體驗能為你帶來一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