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只有讀過足夠多的書,才能觸碰到自己的極限,得到蛻變!
有的讀者跟我說,讀那麼書,是你自己貪心吧?老子都說了,棄智絕學,絕學無憂。
秉持這種理念的人,就像自己沒親自栽培花兒,路過花園摘下一朵,戴在自己身上,就說是自己的。
事實上,老子讀過很多書,才寫出《道德經》,棄智絕學的前提,是你要有學問。
1、你沒讀過足夠多的書,就無法觸碰到自己的極限。
老子小時候家境不錯,請得起家庭教師,教了幾年,這位夫子最後被年少的老子問得啞口無言了,把他當成「小天才」推薦給周朝的一位愛才友人。十幾歲的老子,才離開家鄉,到周朝的都城去繼續求學。
後來,青年的老子謀得周朝圖書收藏室的一個小官,從此舉國的書籍,都盡收眼底,讀書無數。老子人生前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求知,學習,這為他後來認知的蛻變,打下紮實的基礎。
有個笑話,很多人聽過。有個人吃完7個燒餅,才感到飽了,然後就後悔地說:「早知道如此,我就直接吃第7個燒餅。」
這個笑話,引申到生活中,依然適用。有些人說《道德經》好,《易經》好,其他書都不好,不用讀了。其實,你不讀其他書,根本就沒那個意識境界能體會到《道德經》和《易經》的絕妙。
所以,該吃的前面6個餅,你還要好好地吃,該學的東西,也要踏踏實實去學。一個人,只有讀過足夠多的書,才能觸碰到自己的極限,這個時候,才能突破極限,得到蛻變。
2、觸碰到極限,並超越它,到了新的認知境界,自然會捨棄舊的知識。
老子《道德經》寫到: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老子幾乎讀完了周朝所有的好書,才得到這樣的體會,如果他沒讀過那些書,肯定不會達到這樣的認知。
絕聖棄智,不是不學習,而是一個由繁化簡,返璞歸真的過程。
人在嬰兒、少年的階段,就要學習,不然他就沒法認知這個世界,也無法融入這個社會。
而人到成年的時候,就要拋棄那些機巧和捷徑,以及所謂的機智。
因為投機取巧的人,想通過捷徑快速賺大錢的人,通常都是建立在損害別人利益的前提下。騙人的行當,來錢快,而且騙子的套路都絕頂聰明;貪贓違法,來錢也快,那些人挖空心思去琢磨如何規避法律。
老子說的「棄智絕學」,就是要放棄這種機巧之心,回歸到自然之心,這樣整個社會才能恢復自然和諧。
人的認知蛻變,是完全的轉變。
就像由毛毛蟲,蛻變成蝴蝶一樣,已經是兩個世界的東西。一個是平面世界,一個三維世界。
而人的認知蛻變,外在的形態不會改變,但是內心認知的變化,是翻天覆地的。這個時候,舊的知識自然會捨棄,新的認知,會提出新的看法和主張,為人處世的方式,也會發生截然不同的風格轉變。
所以,我們還是要好好讀書,等待自己的境界提升和蛻變的到來。
每天解讀一篇經典,喜歡的朋友,可以點關注,和我一起堅持讀書、提升自己。本文由易瑾還原創,歡迎轉發,分享給更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