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這位校長的信燃爆了,我們陷入的教育誤區,耽誤了多少孩子

這位校長的信燃爆了,我們陷入的教育誤區,耽誤了多少孩子

這位校長的信燃爆了,我們陷入的教育誤區,耽誤了多少孩子

這位校長的信燃爆了,我們陷入的教育誤區,耽誤了多少孩子

二戰後,一位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當上了美國一所中學的校長。

每當一位新教師來到學校,他就會交給那位教師一封信,信中寫道:


「親愛的老師,我親眼看到人類不應該見到的情景:毒氣室由學有專長的工程師建造;兒童被學識淵博的醫生毒死;幼兒被訓練有素的護士殺害。看到這一切,我懷疑:教育究竟是為了什麼?我的請求是:請你幫助學生成長為有人性的人。只有使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為有人性的人的情況下,讀寫算的能力才有價值。」

讓孩子成為一個有人性的人,這正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終生的教育理想。

這位校長的信燃爆了,我們陷入的教育誤區,耽誤了多少孩子

蘇霍姆林斯基到底是誰。

這位校長的信燃爆了,我們陷入的教育誤區,耽誤了多少孩子

他 (1918—1970)是烏克蘭卓越的教育家、教師、思想家和作家。

在身為鄉村教師,長達32年的教育生涯里,蘇霍姆林斯持之以恆地探索,奇蹟般地寫出了40部專著、600多篇論文、約1200篇兒童小故事。

這些著作面向教師、教育家、父母和孩子,幾乎囊括了教育的每一個方面。

他把自己的思索、見解全部傾注在了他的著作當中。

而其中最重要的主題是,怎樣培養孩子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一個"真正的人「,一定是在家庭、在學校,在自身身上不斷發覺力量,自我成長的人。

這位校長的信燃爆了,我們陷入的教育誤區,耽誤了多少孩子

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問題孩子,只有不管不顧的問題家庭。

高里亞是個問題孩子,入學不到一個月,所有的老師都搖頭,「這孩子無藥可救」。

植樹的時候,他把樹根全部毀壞;上課的時候,他把手伸進同學的書包,把墨水潑到書本里;

有一次,老師帶孩子們去森林遠足考察,一邊跟孩子們講解山谷、丘陵的知識,一邊叮囑孩子們不要走到山溝的邊崖上,實在太危險。

結果高里亞高聲喊道:「我不怕!這個沖溝我滾下去過!」

說著就捲起身子滾了下去。

此後,老師們都遠遠地躲著高里亞。

但是,蘇霍姆林斯基不想放棄他。

他每周都要去拜訪問題孩子的家庭,

了解形成他們道德的最初環境。

見過很多問題家庭之後,

拜訪高里亞的家長時,蘇霍姆林斯基還是被驚呆了!

這是一個多麼糟糕的家庭。

高里亞出生就沒有父親,在他剛滿周歲的時候,母親又犯了嚴重的罪行,被判處十年有期徒刑。

高里亞從小住在姨母家,而姨母把他看成額外的負擔,動輒打罵。

他也不過是個可憐的不幸孩子啊。

蘇霍姆林斯基知道這個真相後,把所有的老師都叫過來分析了高里亞的處境。

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高里亞的行為都是故意裝出來的、不自然的。家庭環境的影響,使高里亞對人失去了信心。他的放蕩和惡劣只是因為從沒有人發現過他的閃光點」

從此以後,老師們對高里亞也多了一份同情心。

一次, 蘇霍姆林斯基發現高里亞在獨自一人玩耍。

他便把高里亞叫過來,請他幫忙挑選優良的蘋果樹和梨樹的種子。

雖然高里亞很不屑,可是他還是被好奇心驅使同意了這個「麻煩任務」。

在這個過程中蘇霍姆林斯基不斷肯定高里亞的優點。

等班主任再去高里亞家的時候,發現高里亞正一個人在家裡施肥栽樹。

他走過去拜託高里亞:高里亞,下次的班級活動中,你指導大家一塊植樹吧。

這個小男孩臉上怯怯地笑著,表現出了害羞和激動。

此後高里亞經常幫助有困難的其他同伴,為集體默默地做好事。

三年級時,他還光榮地加入了少先隊。

這位校長的信燃爆了,我們陷入的教育誤區,耽誤了多少孩子

蘇霍姆林斯基曾在書里說:

「一個人如果從童年時期就感受到美的教育,特別是讀過一些好書;如果他善於感受並高度讚賞一切美好事物,那麼,很難設想,他會變成一個冷酷無情、卑鄙庸俗、貪淫好色之徒。」

如果說愛是一個孩子的土壤,那麼正確的引導是滋潤的水源;

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再冰冷的心也會破土而出,長出柔軟的嫩芽。

這位校長的信燃爆了,我們陷入的教育誤區,耽誤了多少孩子

很多家長都不知道怎麼跟孩子講道理。

以為把自己的經驗說教給孩子聽就是用心良苦的教育。

但事實卻不總是這樣。

暑假後的一天,蘇霍姆林斯基帶班進行野營訓練。

孩子們兩個人組成一對,自由組合,相互幫忙。

大家都有了夥伴,惟獨安德烈卡沒有。

他站在一邊抹著眼淚。

這位校長的信燃爆了,我們陷入的教育誤區,耽誤了多少孩子

蘇霍姆林斯基把孩子叫到一邊想問清楚原因。

這孩子委屈地覺得,是同伴們嫉妒他。

蘇霍姆林斯基深知這個學生平時比較驕傲,自我,他覺得這是個教育的好時機,

於是,便直截了當地對安德烈卡說:

「你要明白,安德烈卡,最困難的就是迫使自己去感覺。

你迫使自己去感覺,那你就會以另一種目光看你的同學、去看人。

如果你老是認為,你是最聰明的人、最有才能的人、最好的人。

那麼到頭來你就會成一個最孤立的人……」

沒想到安德烈卡卻聽不進去。

「但是,實際上我就是在解題上比誰都強……

多少次您自己都說:『好樣的,安德烈卡,安德烈卡學習了,就懂了……』

我比誰都懂得多,這難道是我的錯?」

孩子哭得更傷心了。

蘇霍姆林斯基想還能用什麼語言再去解釋呢?說教顯然對這個孩子沒有多大效果。

他思考了一會,把安德烈卡叫到一棵樹下,決定講一個故事。

他們來到大橡樹的樹蔭下,坐在一條長凳上,蘇霍姆林斯基開始講起了 「菊花和蔥頭」的故事。


「在一個農村老大娘的住處旁,長著一株菊花。菊花老是沾沾自喜:『你們瞧,我多美啊!在這地方我是最美的。』在菊花旁邊長著一棵蔥頭,一顆普通的蔥頭。夏末,蔥頭熟了,散發出辛辣的氣味。菊花扇動鼻子「呸,你發出一股多難聞的味道呀!」它對鄰居說道。『我真感到奇怪,人們幹嗎要種這種植物呢?想必是為了薰跳蚤……』蔥頭沒有作聲,它把自己視為灰姑娘。這時,大娘從屋子裡走出來朝菊花走去。菊花屏住了呼吸。她想:大娘馬上就會說,她的花多美啊。菊花由於心滿意足,已經感到有點飄飄然了。大娘走近菊花卻彎腰拔起了蔥頭。大娘端詳著蔥頭,驚呼了一聲:『多好看的蔥頭啊!』菊花感到困惑了:難道蔥頭會被認為是好看的嗎?」

聽完了這個故事,安德烈卡眼淚已經幹了。

他羞愧地低下了頭,一言不發。

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用,不能自作聰明的啊。

他終於明白了這個道理。

盧梭在《愛彌兒》里反覆提到,跟孩子講道理是最無效的教育。

故事比道理更能滋潤心靈。

反覆講道理讓人反感,而有時一個智慧的故事卻讓人看見自己,感慨萬千。

講故事,是通往孩子的內心有效的通道。

而最重要的是我們要一直關注孩子,往孩子心裡行走。

這位校長的信燃爆了,我們陷入的教育誤區,耽誤了多少孩子

如果這世間有天使,那一定是孩子純真的模樣。

季娜讀一年級,她的祖母病得很重。

季娜很想給祖母采一朵鮮花,讓她得到一些歡樂。

但是現在是冬天,到哪裡去找鮮花呢?

學校的暖房裡有許多菊花,

有一朵藍色的菊花非常漂亮,全校師生都非常喜歡,

大家取名「快樂之花」。

要不要把它送給痛苦的祖母呢?

想到這裡,季娜不知不覺就走進了暖房。

「快樂之花」不一會就被季娜緊緊拽在了手裡。

當蘇霍姆林斯基走進暖房,看到季娜手裡的菊花時。

驚訝得瞪大了眼睛。

看到孩子眼裡無邪的、懇求的目光,訓斥的話語落到嘴邊,又被他吞了下去。

他決定先問問孩子原因。

聽完原因後,蘇霍姆林斯基溫柔地說:


「季娜,你再采三朵花吧,一朵給你,為你有一顆善良的心;另外兩朵送給你的父母,為他們教育出了一個善良的人。」

這位校長的信燃爆了,我們陷入的教育誤區,耽誤了多少孩子

聰明是一種天賦,但善良是一種選擇。

當你忍不住想責備孩子的時候,開口問問孩子的動機和理由吧。

千萬不要辜負一個孩子的善意啊,因為,這是他們通往天堂的路。

這位校長的信燃爆了,我們陷入的教育誤區,耽誤了多少孩子

寬容可以生出感激,而肯定卻可以長出力量。

蘇霍姆林斯基給了12歲的兒子謝廖扎一把鐵鍬。

他對兒子說:「你到地里去,量出一塊長寬各一百個腳掌的地塊,把它刨好。」

兒子很高興地拿了鐵杴,來到地里就刨了起來。

一開始謝廖扎感到很吃力,後來幹得越來越輕鬆了。

可是在翻最後一杴泥土時,鐵杴把折斷了。

謝廖扎覺得自己很沒用,回到家裡,心裡感到忐忑不安。


「爸爸,你別怪我。我把東西弄丟了」「什麼東西?」「我把鐵鍬弄壞了」

蘇霍姆林斯基摸摸孩子的頭:


「你學會刨地了沒有?刨到最後,是覺得越來越費勁,還是感到越來越輕鬆了呢?」 「爸爸,我刨到最後,越來越輕鬆了。」 「看來你不是失,而是得」。

孩子疑惑不解。

蘇霍姆林斯基繼續說:「願意勞動了,這就是最寶貴的收穫。」

謝廖扎如釋重負。

他知道了勞動的價值永遠比物品本身更重要。

有時候,寬容引起的道德震蕩,會比懲罰更強烈。

每個人天生都有愧疚感,包容會讓孩子感激,也會讓孩子更加明白自己的過錯。

一個不指責的父母,不僅體現了自己的風度,也成全了孩子以後的大度。

這樣的父母,不止是氣量,更是智慧。

這位校長的信燃爆了,我們陷入的教育誤區,耽誤了多少孩子

蘇霍姆林斯基說,

「兒子的智慧,在他還未降生到人間的時候,就從父母的根上伸展出來」

每個孩子的心都是塊奇怪的土地,

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行為的收穫;

播上行為的種子就會獲得習慣的收穫。

如果你不知道在孩子的心裡播種什麼,

那就去播種寬容,播種溫暖,播種素養吧。

因為每個孩子首先是一個柔軟的人,

然後,才是一個真正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