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人若如鏡 則紛紛世事 洞若觀火

人若如鏡 則紛紛世事 洞若觀火

文/清江

導讀

《舊唐書·魏徵傳》記載李世民的話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唐太宗李世民一直將魏徵作為自己做人行政的一面鏡子,所以成就了貞觀盛世。以人為鏡等說法,也深入人心,婦孺皆知。其實,「以銅為鏡」不僅可以正衣冠,亦可以明得失,知興替。

日常生活中人們照鏡子,無非是為了觀看自己的外表形象如何。注意的點放在自己身上,面對每日可見的熟悉的鏡子,卻不曾注意到它的優點所在。這些特點,可與我們自身對照比觀,知不足,明是非。

鏡子如實的反映所照事物的真相,過不留影,人可以做到事來則應,事過即忘嗎?人心如一面鏡子,先沒有一個影象,有東西來,才開始照見其美醜。如果先有一個影象在裡面,如何照得。

若事未來,心中先有好惡、恐懼、憂患之念,也就難以真切反映事物真相,難免摻雜個人意氣,這也提醒我們要注意自己的成見和情緒。鏡子如實的反映所照見的實際情況,不分貴賤,人可以做到面對國王與乞丐,同樣恭敬嗎?

最好的狀態就是,當有事之時,以我胸中道理順應之,自然見得高下輕重;當其無事之時,此心空空洞洞,寂然曠然,像無事前一樣。這就和鏡子一樣,本來光明在此。物來就照映,物去就光明自在。

明代呂坤甚至說:「嘗謂鏡是物之聖人。鏡日照萬物而常明,無心而不勞故也。聖人日應萬事而不累,有心而不役故也。」心不被物役,才能應萬事而不累。

境映紅綠,自不受色,人可以做到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嗎?因為鏡子能常保持一個「靜」字,所以不隨世俗流轉,守住自我。古人說:「靜里看物,欲如業鏡照妖。」鏡子常靜,所以世間花紅柳綠,皆能照見其本來面目。倘時刻晃動,則反映出來的景象皆破碎難認。

所以說,「靜」之一字,二十四小時都離不開,離開一刻就亂了。門整天開關,但是樞常靜;美醜都能映照,因為鏡常靜;人心整天應酬,但是心要常靜。只有靜,才能把握得動,如果追逐著動而去,處理事情也沒個主動,只是稀里糊塗做去。

就是睡覺時,如果心中念想不靜,如何能入睡,如何睡得安穩,做夢也是胡亂。讀書時,也離不開靜心理會。心不定,所以見理不得。讀書前,須要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鏡。

鏡蒙塵垢,則無以照見萬物,即使勉強所見,亦非真相。人心亦如此,心有所染,則見事理不明,如何能公正處理事務。鏡要常拂拭,心也要常修潔。人若如鏡,則紛紛世事,洞若觀火,善惡美醜,察若秋毫,自然靜如池水,安若泰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菜根譚》:為善不必令人知
嫁女兒 擇賢婿還是索重禮?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