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rlyl物種說】今日--褐背蝠鱝(Chilean devil ray)

【rlyl物種說】今日--褐背蝠鱝(Chilean devil ray)

rlyl陪你每天認識一個新物種

(總第956篇)

好好學習 天天想上

褐背蝠鱝頭部特寫,以及被鮣魚留下的痕迹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軟骨魚綱 Chondrichthyes

目:燕魟目 Myliobatiformes

科:蝠鱝科 Mobulidae

屬:蝠鱝屬 Mobula

種:褐背蝠鱝 Mobula tarapacana

褐背蝠鱝群

物種概述Summary

中文名:褐背蝠鱝(拼音:hè bèi fú fèn )

英文名:Chilean devil ray

學名:Mobula tarapacana(Philippi, 1892)

褐背蝠鱝為蝠鱝科蝠鱝屬的魚類,分布於太平洋,模式產地為智利。棲息暖流系海域,春夏之交經常洄遊於黑潮流域至台灣西部沿海,卵胎生,最大體長有300公分。具食用價值,軟骨及魚皮可製品。又名智利蝠魟、台灣蝠鱝、飛魴仔、鷹魴。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IUCN)列為:未予評估(NE)

褐背蝠鱝線描圖 作者:李文亮 呂少屏 路安民

命名者:(Philippi, 1892)

有毒魚類:否

科中文名:鱝科

經濟性:否

被捕獲的褐背蝠鱝

科號科名:F058 Myliobatidae

食用魚類:否

最大體長:300 cm

觀賞魚類:否

其他中文名:台灣蝠鱝、智利蝠魟、飛魴仔、鷹魴

世界分布: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西部

模式種產地:智利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拍攝

外形特徵 Description

本種體盤呈橫菱形,頭端兩側有一對角狀之頭鰭,兩個頭鰭間隔較狹,頭頂扁平,噴水孔在胸鰭基底前端上方,背鰭一枚,其基底後端達胸鰭后角,尾纖長,尾部長度略等於體盤長度,無尾棘,體背部密佈棘狀鱗,各鱗具一長棘,長棘之背面更密佈微小棘,口開於頭部下方,上下顎均有橫長形櫛狀齒,各齒具有4至16枚尖頭,上排牙齒57顆,下排為66顆。體背面呈黃褐色,腹面白色。(陳柔蓉、林沛立2012/11編寫)

褐背蝠鱝腹部

體盤寬為體盤長的1.8倍;胸鰭前緣稍凸,里緣直,後緣凹入;外角尖而下彎,后角尖突。頭顱寬大,頭鰭中大,側扁,長比寬為大,前端鈍尖,作角狀突出於眼前,能自由搖動,又能從下向外轉卷呈「S」形。眼側位稍突出。噴水孔長為眼徑的2倍。前囟寬,三角形,前緣平切,側緣向里傾斜,後端尖形。噴水孔位於頭側面,眼後方;前端開口於頭背側;大部分位於胸鰭前基部,背視可見。前鼻瓣左右聯合,後緣遊離延伸至口前緣,中央稍凹。齒帶占口寬的2/3,不延伸至口角;齒梳狀,具4-16個較長齒頭,上頜齒57行,下頜齒66行。尾長短於體盤長,無尾刺。背鰭起點位於胸鰭基部後端的前方,背鰭基底後端伸達胸鰭后角尖端。幼體皮膚光滑,但成體密布長鉤狀盾鱗,鱗基底有2叉;背面粗糙。體背面黃褐色,腹面白色。本種與無刺蝠鱝Mobula diabolus的區別為前者尾長短於體盤長,後者長於體盤長;噴水孔大,為眼徑的2倍,後者為1/4;齒具4-16較長齒頭,後者具3-7較短齒頭;上頜齒57行,後者100縱行;下頜齒66行,後者125縱行。我們未見到標本,依據鄧火土(1962)新種描述。(朱元鼎 孟慶聞:2001:形態描述)

擱淺的褐背蝠鱝

棲所生態 Ecology

棲息暖流系海域,春夏之交,經常洄遊於黑潮流域之台灣沿海,卵胎生。

地理分布 Distribution

分布於太平洋,模式產地為智利。台灣產於基隆、蘇澳、高雄及東港等地。

褐背蝠鱝與潛水員

漁業利用 Fishing

罕見大型魚種,通常被捕抓鮪魚之流刺網或魚叉捕獲,具食用價值,軟骨及魚皮可製品。

在神秘的大自然面前,我們無知的像個孩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rlyl的自然世界 的精彩文章:

厲害了我的皮皮蝦!蝦蛄前爪瞬間爆發可以擊碎玻璃
「六刺螈」的生物有多可愛?

TAG:rlyl的自然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