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考量中英關係走向,還需排除雜音看未來

考量中英關係走向,還需排除雜音看未來

作為脫歐強硬派,英國新首相鮑里斯·約翰遜上任伊始,就在演講中宣稱英國將在10月31日的最後期限前脫歐。在中英關係方面,他的表態也頗引人注目,日前在接受香港鳳凰衛視採訪時表示,英國政府將非常「親華」,對「一帶一路」倡議非常熱情。

對於約翰遜拋出的橄欖枝,我們該作何理解?這位形似特朗普的新首相會為中英關係帶來哪些變數?就相關問題,觀察者網專訪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歐盟讓·莫內講席教授丁純,解讀約翰遜「親華」表態背後的政治考量。

【採訪、整理/ 吳立群】

當地時間7月25日,約翰遜首次以英國首相的身份參加下議院會議,承諾將帶領英國開啟「一個新的黃金時代」。@IC Photo

肯定「一帶一路」是英國出於國家利益的選擇

從目前情況看,約翰遜的表態符合英國利益,也契合英國的現狀。一個良好的中英全面戰略合作關係符合中英雙方利益,對忙於「脫歐」的約翰遜政府而言更是如此。

崛起於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在今天面臨著製造業全面退化的困境,其經濟方面的強項主要在金融、服務、外貿等行業上。這樣一種經濟結構決定了英國必須不斷擴大對外貿易,打造新的貿易、金融網路和價值鏈以拉動國內經濟的增長。

從前,作為歐盟的一員,英國可以享受作為歐盟成員國的優惠便利,但也受到歐盟共同貿易政策的約束,不能與中國或是其他任何國家單獨簽訂貿易協定。而在脫歐之後,英國須彌補這一離開帶來的負面影響,開拓和構建新的經貿聯繫。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英國政治家提出打造「全球化的英國」的目標。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英國顯然需要將目光更多地投向大西洋以外的亞太地區,同歐盟以外的其他國家、尤其是新興經濟體保持良好關係。

具體到對華問題上,總體來看,英國政壇能看清時勢,順勢而為。在卡梅倫時期,中英關係經歷了「黃金十年」;梅執政時期,儘管英國國內對此有不同聲音,但中英之間的友好關係是存續下來了,中英開啟了第二個「黃金十年」;約翰遜也表態「親華",說明他會繼續積極對華政策。這是一種全球化的思維,也符合其國家利益的問題。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也是英國的第五大貿易夥伴,雙方在金融、教育、創意產業等領域都有著廣泛的合作潛力。目前,中英在金融領域如綠色金融、滬倫通、亞投行、人民幣國際化等以及「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已然成為雙邊合作的亮點。在此基礎上,處理好與中國的關係,尤其是經貿關係,不僅可以對沖脫歐帶來的風險,而且也能增強英國與歐盟談判的底氣。

對於「一帶一路」,約翰遜的態度看起來很積極。這表現出了他對當前世界經濟大勢和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對英國重振意義的認同和理解,認識到這一倡議的發展是不可阻擋的。就此表態也可看出,他對於中英關係的經營之道,有自己的選擇,而非只是唯美國或歐盟的馬首是瞻。

所以,約翰遜向中國拋出橄欖枝,是他從國家利益出發做出的選擇。對於中國而言,他的表態也契合我們的利益。

對於約翰遜,我們還應聽其言觀其行

審視約翰遜的「親華」表態,還應從其本身的情況去分析。他生於美國,畢業於伊頓公學和牛津大學,與前首相卡梅倫是同窗,是個聰明的學霸。據說,他還有著很好的領導風格,擅長把握大方向,把細節落實與執行交給專業團隊負責。從性格上來看,他迥異於傳統英國政客,比較乖張也比較崇尚機會主義,所以我們應該聽其言觀其行。尤其在涉及香港、南海、新彊等主權、內政等問題上更是如此。

如何平衡與中美的關係,考驗約翰遜的智慧

中英關係未來的走向,很大程度上還會受到中美關係、英美關係、中歐關係的牽扯與制約。在中美戰略對峙長期化的形勢下,如何處理與兩者的關係,推行「非常親華"的政策將非常考驗約翰遜的政治能力與政治智慧。

目前英國在亞投行、「一帶一路」、華為、5G等重要事件上的表態部分體現出來它對上述關係的拿捏。除了對「一帶一路」的表態之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華為和5G上。當英媒曝出英國政府將放行華為,美國當即就用「情報合作」來進行威脅。英國也只能做出妥協。對此,新政府上任後將如何表態和實際動作亦是個看點。是甘於做美國人的跟班,充當其對華政策的馬前卒,還是,從英國利益出發獨立作出決定,我們拭目以待。

總體來說,我對中英關係未來的走向還是持謹慎樂觀的態度。我們有理由相信,約翰遜治下的英國會從國家利益出發,加強雙邊政治,經貿、人文和全球治理領域的合作,進一步全面提升對華合作水平,平衡好其與中美雙邊的關係,就像此前英國不顧美國反對,成為加入亞投行的首個歐洲大國一樣。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美前總統卡特:中國有望幾年內成經濟頭號超級大國
華為回應5G牌照發放:已做好充分準備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