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修行這件事,「干」就完了!

修行這件事,「干」就完了!

作者丨續祥法師

首發丨騰訊佛學

說的

就是你!

||||||

||| || ||||||

修行的好處大家都清楚,隨便逮一個「修行人」都能和你說一天不帶重樣的。

但如果仔細觀察,這些所謂的修行人里好好修的其實沒幾個。

別想多,說的就是你。

如過你自覺是一個精進勇悍的真修行人,這篇文章你就別看了,省點流量用來聽經聞法吧。

反之如果你是一個放逸懈怠的偽修行人,那就請君為我側耳聽,此文將為您解決修行啟動難、不起勁、不靜心等一系列修行方面的疑難雜症。

干!

就完了

||||||

||| || ||||||

中國人寫文章講究一個起承轉合,而西方人的則反其道而行之,講究「結論先行」,這樣的寫法雖不討巧,卻能把話說明白。在開展複雜的論證解說之前,我就把藥方先說出來:

其實很簡單,就是標題里的那句「干就完了」。下面我們就開始仔細的論證這種策略:

(1)行動的反饋

可以自動補足心理建設

||||||

||| || ||||||

無論是修行還是生活,我們總是習慣「謀定而後動」——在做好充足的心理建設後再開始行動。

可這樣的策略真的就是最好的嗎?其實未必。

首先,心理建設其實是個無底洞,只要你願意,像是要不要拜佛這種小事你也可能做很長時間的頭腦風暴,最後往往因為精疲力盡決定明天再拜佛,圓滿解決這個問題。

其次,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我們如果一直做心理建設,把意志力用在心理建設上,當我們準備開始行動時,我們的意志力往往已經乾枯了,只能等它恢復再說,可等恢復之後,你又開始糾結, 又開始一系列的心理建設,那就是惡性循環了。

再者,心理建設和蓋房子一樣,只靠一種材料是無法完成的,即便完成也是豆腐渣工程,同理,只靠意志力完成心理建設就像用轉頭干壘一個房子,稍有晃動就會轟然倒塌;

如果行動起來後,新鮮的、即時的反饋就像給磚層裹了一程水泥,就會非常牢固,而且會隨著行動的的反饋越來越多而越來越牢固。

(2)行動

可以倒逼認知建設

||||||

||| || ||||||

王陽明有一句名言:「知行合一」,佛教也講「解行並進」、「修學並重」,但是人又不是計量秤,不可能做到絕對的平衡,那到底是應該偏向修行多一些,還是偏向知解多一些呢?

這大多數人就陷入了這個偽命題中不能自拔,抑或者決定先學後修,打好基礎在下手,這其實就又掉入了另一個坑,學什麼?怎麼學?學完了怎麼用?

一大堆無解的問題將橫亘在你面前,讓你生無可戀。

那我們應該怎們辦呢?其實很簡單,只需要把順序顛倒一下就好,先修後學,在修中學。

這樣不僅可以學以致用,也能找到該學的方向,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這是修學最好的路徑。

去年去終南山凈業寺,在山腳有看到一塊石碑,上書「行起解絕」四字,當時怎麼讀都不通順,回去後一查資料發現這句話是出自《金剛經贊》。大意應該是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要行人擯置疑情,先大步行起來,功夫到了,見解的迷惘自然柳暗花明。

而行起解絕的通俗版,就是干就完了。

這四個字貌似是一句流行歌的歌詞,有段時間總能在商鋪的音響里聽到,從審美來說這句歌詞很粗鄙,但從修行的角度來看,「干就完了」卻是話糙理不糙。

當我們應該起床卻又想繼續刷抖音時,應該念佛卻又妄念紛飛時,應該聽經聞法卻又想逛街遊玩時,「干就完了」,無疑是能幫我們斬亂麻的快刀。

當然,這裡不是說讓你隨順煩惱和習氣干那些放逸和染污的事情,而是說好鋼要用在刀刃上,與其把不多的正念和自控力都用在和拖延和妄念纏鬥消耗,不如在意志的天平向善法傾斜時,一鼓作氣直搗黃龍,先干再說,這種策略乍一看粗暴簡單,實則大道至簡。

人與人

之間的差距

||||||

||| || ||||||

說了這麼多,相信你對自己的疑難雜症已經有了解決辦法,不過不知道你有沒有問過這樣一個問題: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是由什麼拉開的?

最開始拿這種問題做文章的雞湯作者們說:「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是由努力拉開的,努力決定一切!」

可毒雞湯作者們看到這種話不幹了,紛紛舉例反駁:「我們樓下撿垃圾的老張頭下崗後天天起早貪黑的撿水瓶子撿了二十年,今年都八十了,他比我們小區的任何一個人都努力,可他也比我們小區里的任何一個人都窮。」

由此可見:努力並不重要,思維和格局決定一切——毒雞湯作者們手拉著手一起吶喊:思維和格局決定了你努力的回報大小!人和人之間的差距是由想法拉開的!

這種論調乍一看非常正確,可仔細一想毛用沒有——想法又不是可以隨心所欲塑形的橡皮泥,想法是很難改變的東西——它來自於你的經歷;價值觀是你想法的源泉,經歷塑造了你的價值觀。而經歷是無法迴避和改變的。

即便你已經忘記了曾經發生過的事,但它們還是會在不知不覺間融入你的價值觀,改變你的想法。這也是無可避免的。而讀一點他們寫的毒雞湯並不足以撼動切身經歷帶來的影響。

重要的是

你在做什麼

||||||

||| || ||||||

可這樣說來我們的人生豈不是沒有變化的餘地了?

當然不會啦!

這次劇烈運動過後的思維轉變讓我有了新的思考:人和人之間的差距是由想法拉開的。而人與人之間想法的差距,則是由行動拉開的。

——天天刷朋友圈,玩遊戲的人和天天跑步健身的人的想法一定是不一樣的,這種不一樣又拉開了他們格局、選擇、乃至於人生的差距。

所以你是誰並不重要,你在做什麼才重要——你是誰是由你在做什麼來決定的。

差距

是由業力拉開的

||||||

||| || ||||||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質疑;人的行動不是由想法決定的嗎?你怎麼說人與人之間想法的差距是由行動拉開的?

其實想法也好,行為也罷,本質都是業,業力的範圍太大了,一切活動都在業的範疇。

所以從廣義的角度講,人和人之間的差距是由業力拉來的

但業雖然廣大,總結起來也不外乎三種:身業、語業、意業。

語業暫且不論,我們要知道:身業與意業之間是可以相互影響的,所以行動與想法其實也是相互影響的——意業固然可以催動身業,身業也可以反過來熏染意業。

這二者絕不是線性的單因果關係。

想法變了,行為會跟著變,行為變了,想法也會跟著變。這就是所謂的「互熏」。我們很難說到底誰佔有更大的決定權。

不過從現代生物學的研究來看,人的思維往往會被行動左右,有些時候思維的角色不過就是一個新聞發言人,對已經發生的行為做一個解釋的工作,以便維護內心世界的秩序。

所以說到底,最後還是那句干就完了。

本文為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轉載請務必聯繫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佛學 的精彩文章:

消災延生,最好的辦法是什麼?
學佛修行,不是讓你和佛菩薩做生意!

TAG:騰訊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