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Keras 作者 Francois Chollet:這些年,AI 未解決任何基本問題

Keras 作者 Francois Chollet:這些年,AI 未解決任何基本問題

新智元報道

來源:圖靈 TOPIA

作者:劉靜 編輯:李爾客

【新智元導讀】谷歌 AI 研究員 Francois Chollet 的一番言論又一次引發了人工智慧領域的激烈討論:AI 領域這些年的研究其實毫無進展?!

AI 領域這些年的研究其實毫無進展?!

谷歌 AI 研究員 Francois Chollet 的一番言論又一次引發了人工智慧領域的激烈討論。

Francois Chollet 是深度學習框架 「Keras」 的作者,也是 AI 圈最熱衷於活躍在社交網路的科學家之一。

近期他發表了一條推文,稱 「最近讀了不少 1950 年到 2010 年 AI 相關的老論文。有意思的是,很多東西都沒過時,基本問題並沒變,也沒有得出確切的答案。」

隨後他又補充道:「雖然解決方案不斷推陳出新,但就其根本局限性而言,今天跟 1997 年甚至是 1973 年相比,並沒什麼大的變化。」

此言一出,便又引發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討論和共鳴。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馬少平和劉知遠表達了一致的觀點。@馬少平 THU 「非常贊同,AI 的很多問題並沒有解決。」

知名互聯網資訊博主 @ 愛可可 - 愛生活也對此給出了自己的解讀,他認為 Francois Chollet 的這番話並不是說 AI 藥丸,更不是說這幾代 AI 人太水。

「相反,雖然根本局限遠未解決,但 AI 相關技術應用的廣度、深度都有了長足進步,前景一片光明;另一方面,小步快跑、修修補補的積累式 「量變」,解決不了現有技術框架的本質問題,就像蒸汽機技術從誕生到不斷進步、完善掀起偉大的工業變革,但其根本問題還需要新能源這樣的新思路解決一樣,當代 AI 研究者,不必拘泥於現有技術框架,應該多多思考基本問題,勇於探索新思路,爭取早日達成 AI 技術質的飛躍。」

他隨後也進一步表示 「站在歷史高度看技術發展,才能明大局、少俯仰、不糾結,穩步前行」

對此,你的看法呢?

Fran?ois Chollet 的那些網紅語錄

其實這已經不是 Fran?ois Chollet 第一次語出驚人,此前他也發表過很多關於人工智慧領域的看法,圖靈君將其做了整理,供大家參考、思考。

「記住一點很重要,人工智慧的最新進展都是在解決特定任務,而不是開發更通用的能力(如通用智能)。對這些任務的解決,並沒體現出人類解決它們時用到的能力。在 「能執行一項任務」 和 「擁有一項能力」 之間,存在關鍵差別 —— 特別是泛化能力(無需進一步人工干預的情況下能夠執行所有相關類型任務)和開放性(找出需要處理的新任務)—— 認為 「我用智力完成了 X(例如乘法和加法),因此,要是開發出一台能完成 X(例如乘法和加法)的機器,就表示它具有相同的智力。」 ,這是一種非常擬人化的認知謬誤。穿過玉米地的小道兒,和道路建設公司乾的事,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AI 難題不僅是計算機科學問題,更是數學、認知科學和哲學問題。」

「我們都很清楚這樣一個事實:在線內容的可信度,往往與 「嘩眾」 程度成反比。標題黨往往不可信;謊言可以完全無視事實約束、無限優化到讓人慾罷不能。眾包內容平台對 「吸睛」(參與) 的商業模式 (對 「頭條」 內容大力推廣、擴散、加強) 的依賴,直接損害了其信息的總體可信度。另一方面,依賴於提供 * 有用 * 信息 (如搜索) 的商業模式,往往會偏向於提供更可靠的信息。」

「看到深度學習能幹這能幹那,就認為 「是時候進軍通用智能 (AGI) 了」,基本上等同於看了些魔術,就想 「哇,魔術是真的!是時候弄個魔術公司,用魔法創造無限價值」。魔術,和所有成功的深度學習方案一樣,本質都是工程:只做一件事,在特定環境下,通過努力不斷完善。永遠沒有免費的午餐。」

「成千上萬的深度學習論文,講的其實是 「將特定任務的先驗,硬編碼進神經網路結構,相比缺少先驗的情況,會更有效」,寫出來往往是 「網路結構 XYZ 為 [通用任務類別] 提供了更優異的性能」。用更多、更高質量的數據進行訓練,或在結構或預處理過程中注入任務信息,幾乎總是能 「換」 來更好的性能。然而,這並不代表所採用技術真正的泛化能力 (而這才是唯一的關鍵)。其實,很大一部分論文,都可以寫成:「通過將更多任務信息注入到訓練過程,我們在該特定任務上取得了更好的表現」。一個極端例子,是在樣本符合特定 「模板」 的合成數據集 (如 BABI) 上,手動將模板硬編碼到神經網路結構中。可以想見,當擬合目標就是解決方案模板時,用梯度下降擬合參數化模型,就能達到最佳效果。顯然,卷積網路就是如此 (其假設可推廣到所有可視化數據,所以確實有效)」

「你不必全知全能,也不必各種 「正統」 背景加身 —— 有當然更好,甚至不必讀博。只有一點是必要的:不斷學習。保持好奇、堅持閱讀,別因為太忙而 「顧不上」 學習,更別因為無知而狂妄自大。」

「工程師 (或研究人員) 用 X 解決 Y 時,九成是覺得 「對 X 有點了解」,而不是 「講道理,這種場景用 X 解決是合適的」。

Derek Wise:至少對研究,還有第三種可能性,就是你真的了解且熱愛 X 技術,因此到處找可能是 X 的好應用的問題,Y 是看似相當不錯的一個。(當然,並不意味著 X 是 Y 的 * 最佳 * 方案)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智元 的精彩文章:

GitHub中文幫助文檔上線:統一術語翻譯,Fork成「分叉」
未來10年哪國最有「錢」途?普華永道全球AI研究報告發布

TAG:新智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