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國演義》開篇四大歷史背景,不可不知

《三國演義》開篇四大歷史背景,不可不知

四大名著作為中國古典小說的經典代表,受眾廣泛各有千秋,相對而言,《紅樓夢》略顯曲高和寡,《西遊記》略顯俚俗,《水滸傳》略顯草根,《三國演義》則橫貫古今,充滿智慧,老少咸宜。

作為一部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回,羅貫中便用簡短的語言介紹了本書所載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表面上看文字簡短,實則內容豐富,總結來看,羅貫中的開篇一共交代了四大歷史背景:

一、天下大勢

原文: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

所謂言簡意賅,大抵如此。以一句「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闡述了本書所載故事發生之前的歷史過往,且飽含哲理,令人深思。西周末年,周幽王荒淫亂政,為搏美人一笑而烽火戲諸侯,導致了後來的犬戎入京,隨後平王東遷,開啟了長達五百多年的春秋戰國亂世,戰國七雄紛爭,最終秦始皇統一中國。短短十幾年後,便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項羽、劉邦掀風作浪,攻滅秦朝逐鹿中原,劉邦笑到最後建立大漢王朝。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改國號為新,施政不善引發了綠林赤眉起義,劉秀亂世崛起建立後漢,漢祚得以延續。後漢兒皇帝成「風」,導致外戚、宦官交替執政和專權,傳到漢獻帝劉協時,皇室徹底失去對中樞和地方的控制,最後天下三分,魏蜀吳割據一方,此即本書所載故事。

二、桓靈二帝

原文:推其致亂之由,殆始於桓、靈二帝。桓帝禁錮善類,崇信宦官。及桓帝崩,靈帝即位,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共相輔佐。

一般認為,後漢末年亂世出現並導致亡國的禍亂之源,在於漢桓帝、漢靈帝,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也有「未嘗不痛恨於桓靈也」之語,羅貫中亦持此說。後人有「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之說,對於後漢的亡國極為痛惜。而之所以會出現」漢獨以強亡「的悲劇,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後漢的皇帝多短命,導致兒皇帝層出不窮。公元88年漢章帝去世後,9歲的劉肇登基稱帝,即漢和帝,此後即位的皇帝多在10歲以下,且皇位更迭頻繁,頂峰時期三年間換了4個皇帝。漢桓帝、漢靈帝兩人均當了21年皇帝,是東漢中後期難得的一段「平穩」時期,但是兩人卻都荒淫無度,外戚宦官弄權,造成了「黨錮之禍」,盡失人心,民不聊生,最終爆發了黃巾之亂。

三、竇陳失手

原文:時有宦官曹節等弄權,竇武、陳蕃謀誅之,機事不密,反為所害,中涓自此愈橫。

漢桓帝即位後,梁太后垂簾聽政,朝政大權落入外戚梁冀手中,21年的皇帝生涯中,前13年可謂是傀儡一個,後來在宦官的鼎力幫助下才誅殺梁氏外戚掌握了朝政大權。在漢桓帝奪權的過程中,宦官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事後皇帝也在同一天封五個宦官為侯以示恩賞,宦官由此得勢,內廷外朝一片烏煙瘴氣,引發了太學生的不滿,請願的太學生集團與宦官集團發生了大規模的衝突,漢桓帝大怒逮捕了數百名太學生,後來在太傅陳蕃、將軍竇武的斡旋下,這些太學生才得以被釋放出獄,但是朝廷卻禁錮其身不許他們為官,即所謂的「黨錮之禍」。漢桓帝駕崩後,漢靈帝即位,外戚竇氏掌權,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這一對搭檔掌控了朝政,二人對宦官深惡痛絕,密謀除去漢桓帝在位時形成的宦官集團,掌握實權的竇武開始階段手段強硬,誅殺數名宦官,在其後收到後宮干擾猶豫不決,沒有聽取陳蕃當機立斷的決議,導致宦官集團趁機反撲,在抓住機會挾持皇帝與太后,矯詔殺死了竇武、陳蕃及其黨羽門人幾千人。

四、十常侍

原文:後張讓、趙忠、封諝、段珪、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十人朋比為奸,號為「十常侍」。

漢靈帝在位期間,享樂無度,朝政荒廢,崇信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栗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等十二個宦官,因他們都任職中常侍,取其成數故稱「十常侍」。漢靈帝對十常侍的信任至極,以至於對人說「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而十常侍呢,則拿著皇帝的信任,賣官鬻爵,橫徵暴斂,禍亂天下,其黨羽子弟遍布天下,橫行鄉里,禍害百姓,無人敢管,廣大窮苦人民幾無生路,在飢餓與死亡面前,舉起了反抗之矛,黃巾起義由此而發生,《三國演義》即由此而始。

作為第一部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演義》地位超然,內容不俗,雖些漢末故事,開篇卻言盡千年歷史,由遠及近,由大及小,絲毫沒有虛空之感,以史言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風明骨 的精彩文章:

懷古其一·悼武侯

TAG:漢風明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