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災難走向勝利:1942年底至1943年東線戰爭進程

從災難走向勝利:1942年底至1943年東線戰爭進程

原著 :〔英〕C.J.迪克

譯者:小小冰人

1942年11月,為奪取斯大林格勒,德國人越來越孤注一擲,將大部分可用資源投入這一目標,導致突擊集團的側翼掩護拉伸到極其薄弱的程度,只能輔以衛星國能力低下的軍隊。雖然知道蘇軍正在側翼集結,但德國人低估了其規模,誤判了其目的,最重要的是低估對方日益增長的能力。德軍的進攻到達頂點時,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預備隊仍掌握著強大的力量:189個步兵師、30個坦克和機械化軍、78個步兵旅、159個獨立坦克旅和10個航空兵軍(每個軍編有120—270架戰機)。一旦莫斯科遭受的威脅得到解除,這些為反攻節省下來的力量將用於中央和南部的主要突擊。與去年相比,他們的裝備、編成和訓練好得多,因而準備踐行修訂後的相關學說。

到1942年12月,蘇聯人正學著集結突擊集群,這使他們獲得了足夠的優勢,為此,他們還悄悄使用了馬斯基羅夫卡(馬斯基羅夫卡是一種戰鬥支援,目的是掩飾己方軍隊的部署和活動並使敵人對這些軍隊的編組和意圖產生誤解,從而達成突然性。馬斯基羅夫卡是個單獨的、包羅萬象的概念,包括隱蔽和偽裝、欺騙和施放假情報、反偵察和保密。由於英語沒有同義詞,這裡只能使用俄語詞。馬斯基羅夫卡是蘇軍一切計劃的強制性組成部分)。

蘇軍一舉殲滅擔任側翼掩護的羅馬尼亞集團軍,僅用五天便包圍了德軍斯大林格勒集團,到第十天,他們已牢固設立起一道合圍對內正面,對外正面則成功挫敗了德軍解救被圍部隊的企圖。重拾信心的紅空軍為各兵團提供的空中支援越來越有效,斯大林格勒的空中封鎖導致德國人為被圍部隊提供空運補給的企圖全然無效。同時,紅軍擴大攻勢,在此過程中殲滅匈牙利和義大利集團軍,其目的是奪取羅斯托夫,從而切斷高加索山區兩個德國集團軍的生命線。但是,他們不得不縮減這場縱深推進的規模,因為被困斯大林格勒之敵的龐大規模要求他們將6個集團軍悉數投入並用兩個多月時間將其殲滅。

通過熟練的戰役機動,德國人得以挫敗紅軍這個更大的意圖並將第1裝甲集團軍撤出高加索,但無法避免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一部覆滅於斯大林格勒,這是德軍作戰序列中最大的戰役集團。他們也無法應對紅軍隨後以斯大林格勒會戰勝利後騰出的兵團和調自最高統帥部大本營預備隊的新銳力量向西北方發起的攻勢,這些戰役使紅軍幾乎沿寬達400千米的正面推進360—520千米到達第聶伯河。態勢直到次年2—3月才穩定下來,過度拉伸的蘇軍遭到消耗,超出空中支援的範圍,在邏輯上已難以為繼,故而被德軍的反突擊逼退。德國人再次證明自己具備實施戰役機動的出色能力,一舉殲滅蘇軍貪功冒進的快速力量並復奪哈爾科夫,但沒能拿下庫爾斯克。這些戰役使蘇軍的損失超過88萬,其中不可歸隊減員約為32.6萬人,但他們也令德軍及其盟友傷亡約60萬,而且無法補充在人員和裝備上蒙受的損失。

雖說在南方贏得了驚人的勝利,但蘇軍並未滿足。他們還是無法分清理想與可能,期盼在中央地帶贏得一場同樣輝煌的勝利,以同時發起的同等規模的攻勢消滅勒熱夫突出部,該突出部仍被視作對莫斯科的一個威脅。這場行動嚴重受挫,後來在北方解救列寧格勒的行動和在中央地帶再度發起的攻勢同樣如此。高加索山區的德軍有序撤離並在庫班堅守一座登陸場。紅軍離學習曲線的頂端尚遠17,但重要的是,他們從敵人手中奪得了戰略主動權。從1943 年夏季起,德國人(而非蘇聯人)不得不推測或猜想下一輪打擊將落在何處,以及該如何應對。

交戰雙方筋疲力盡,加之後勤的限制和春季化凍及降雨的影響,一場戰役間歇不可避免。雙方都在思考他們的下一步行動。德國人意識到,下降的能力使他們無力發起1942 年規模的戰略性進攻,更不用說1941 年那種攻勢了。但他們並未選擇戰略防禦,而是力圖以一場有限行動切斷並消滅龐大的庫爾斯克突出部(2.2 萬平方千米)。殲滅突出部內的蘇軍諸集團軍或許能恢復戰略主動性並創造更多的可能,斯大林也許會在可接受的條件下被迫求和。

通過削弱其他地帶防線的實力並調集所有預備隊,德國人拼湊起一股強大的作戰力量:65 萬人、2600 輛坦克和自行火炮、1800架戰機。但與這股力量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蘇聯守軍的數量優勢約為二比一。同時,紅軍總參謀部已說服斯大林從以往不成熟、過於雄心勃勃的進攻戰役中吸取教訓。雖然有能力遂行進攻,但蘇軍將節約兵力,先承受德軍顯然即將發起的衝擊,爾後轉入反攻,打擊遭到削弱並喪失平衡之敵。扼守突出部的兩個方面軍集結起132.5 萬人、3500 輛坦克和自行火炮、1.88 萬門火炮和迫擊炮並獲得約2900 架戰機的支援。草原方面軍擔任預備隊——其實力相當於總戰鬥力量的三分之一——以此加強兩個方面軍。蘇軍還可以調集空軍預備力量,而德國空軍已悉數投入。蘇聯人獲得三個多月時間組織精心構築、縱深梯次配置的防禦,防區內遍布防坦克支撐點和防坦克地域並獲得密集雷區的掩護。

德軍7 月5 日發動猛攻,但立即遇到麻煩。準備不足之敵、突然性和空中優勢是裝甲閃電戰的精要,但這些條件已不復存在;克服敵陣地防禦並打開突破口以便投入快速兵團所需要的炮兵和步兵力量同樣如此。從一開始,這場進攻設想的就是消耗戰,而非裝甲力量快速的深遠突擊。經過一周激戰,德軍之北鉗僅推進12 千米,南鉗也只取得35 千米的進展,而他們的企圖是切斷寬達250 千米的突出部。實際上,前者甚至沒能突破蘇軍防禦戰術地幅。德國空軍的表現也好不到哪裡去,僅偶爾取得空中均勢,實力不斷削弱;反觀蘇聯空軍,儘管損失更高,但由於不斷調來援兵,實力日趨增強。德軍的攻勢無疑已是強弩之末,希特勒堅持撤出至關重要的武裝黨衛隊第2裝甲軍以抗擊英美軍隊對西歐的登陸,此舉直接加速了庫爾斯克戰役的結束。

按照計劃,一旦進攻方陷入對龐大預設陣地的緩慢突破,紅軍就將以戰役預備隊和從先前的主攻或牽制性進攻中變更部署的力量展開一連串謹慎的反攻。7月12日,兩個方面軍(後來擴大為三個)著手消滅庫爾斯克突出部北面的奧廖爾突出部。他們認真隱蔽準備工作,加之敵人專註於自己的進攻,故而達成了突然性。進攻初期進展較快,德國人隨後匆匆將庫爾斯克半僵持狀態的強大力量變更部署。之後,紅軍的進展非常緩慢,直到38天後才消除該突出部。7月17日,紅軍在更南面發起兩場牽制性進攻,以此吸引敵人為消滅庫爾斯克突出部而集結的預備隊。待德軍預備隊悉數投入後,蘇軍於8月3日在先前進攻地帶的南面展開主要突擊。他們再度秘密準備,這次輔以一個精心策劃的欺騙計劃,確保達成突然性。

三周內,投入的兩個方面軍從別爾哥羅德攻擊前進,復奪哈爾科夫並擊退德軍的反突擊。蘇軍的空中部隊現已奪得制空權,儘管德國人仍能以局部和臨時性的方式恢復空中主導權。到8月底,從布良斯克到亞速海的德國軍隊已嚴重失衡並遭到重創。就連始終強調寸土必爭的希特勒,也認為撤至第聶伯河是保全南方集團軍群的必要舉措。

蘇聯人無意讓對方有序後撤併沿第聶伯河佔據新防線。斯大林命令八個方面軍(很快會優化為六個)從斯摩棱斯克以北至庫班展開另一場全面進攻。8月7日,蘇軍意圖奪取斯摩棱斯克,這一行動遭遇敗績,但牽制住大批德軍力量。後來這些力量不得不變更部署移至別處,蘇軍遂於9月初恢復進攻,這次取得了成功,但代價高昂。8月13日,蘇軍在頓巴斯發起一場大規模攻勢,而月底的切爾尼戈夫—波爾塔瓦戰役將南方的攻勢擴大到一條750千米寬的戰線上,旨在沿寬大正面強渡第聶伯河。到11月底,從白俄羅斯南部到東南方第聶伯河大彎曲部,這場攻勢全面突破德軍河流防線,肅清了庫班並將克里木切斷。

在一年的時間內,蘇聯紅軍實現了從災難走向勝利的偉大轉變。

文摘自《從失敗到勝利:1944年夏季東線的決定性與非決定性戰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隆美爾的防禦失策與大西洋壁壘的幻滅
一代梟雄陳友諒的快速崛起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