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由簡單到規範如何成習慣?
智能桶助力垃圾分類
建國門街道外交部街33號院居民陸曙東正在使用新安裝的智能垃圾桶。小區內新設的6台單體智能垃圾桶,可以進行人臉、指紋識別,還可以刷積分卡,方便居民更好地分類投放廚餘垃圾,同時還能及時記錄每個用戶參與分類的頻次和數量。
今年下半年,本市將推動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修訂,抓好垃圾強制分類試點示範。作為城市精細化管理的一部分,如何讓老百姓由簡單到規範循序漸進養成分類習慣,需要在設施投放、前端引導上做工作。
分類設施:「四件套」可因地制宜配備
本市垃圾分類實行「四分法」,即將垃圾分為廚餘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但近日記者走訪一些社區的垃圾投放設施,發現並不是所有的小區都集中擺放「四件套」。
崇外街道在設置了廚餘垃圾桶、其他垃圾桶、有害垃圾桶之外,將可回收物垃圾桶「升級」為可分別投放紙張、塑料製品、金屬、織物等的可回收箱;東城區東花市街道忠實里社區也普遍在居民樓下只設立了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這兩類垃圾桶,可回收物由社區引入的綠貓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平台派專人上門回收。
垃圾分類相關專家對記者說,垃圾分類設施並不要求集中統一擺放「四件套」,各社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配備設施,但配套的設施應以廚餘垃圾、其他垃圾為基本分類組合,每個小區需有一定桶(站)接收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
其實,為了實現垃圾分類便民可操作,近幾年市城市管理委一直大力推行「乾濕分類」簡易垃圾分類法,實質就是把含水量高、易腐壞的濕垃圾也就是廚餘垃圾和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分開。因此,本市凡是已開始推行垃圾分類和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創建的居民小區,樓下應當必備綠色廚餘垃圾桶和灰色其他垃圾桶,可回收物的分類投放和收集可以根據各社區情況因地制宜,有害垃圾由於產生量相對較小,且往往需要單獨、封閉處理,目前大多數社區採取的是整個小區只設一個有害垃圾桶的方式。
投放引導:先從最簡單的教起
如何讓老百姓養成分類習慣,天天幫居民分類投放的垃圾分類指導員自有訣竅。
在東花市街道忠實里南街1號樓樓下,只有一隻綠色垃圾桶,兩隻灰色垃圾桶。一位年輕女士來扔垃圾,她踩下綠色廚餘垃圾桶的腳踏板,先從塑料袋裡抽出一個裝著瓜子皮的小號塑料包,再將塑料袋內的垃圾一股腦倒進桶里,又把塑料袋和瓜子皮一同扔進了旁邊的其他垃圾桶內。分類指導員封雲英見了,立刻誇獎道:「姑娘分得真棒!」
這位年輕女士告訴記者,小區剛開始垃圾分類時,她也分不清垃圾的種類,引導員告訴她,放久了易腐爛的要扔綠桶,塑料袋和其他垃圾扔灰桶,「被引導次數多了,就知道該怎麼分了。」
封雲英說,引導居民垃圾分類不能急。最初,大家對垃圾分類不理解,也不知道該怎麼分,她就告訴大家,先把菜幫菜葉、剩菜剩飯、瓜果皮核等最基礎的廚餘垃圾家裡分好,等投放的時候,如果發現居民的廚餘垃圾袋裡混入了大棒骨、玉米核、保鮮膜等其他垃圾,她再一一提醒。等居民掌握了最基礎的分類知識,她再循序漸進地教居民如何細分,比如蛋殼屬於廚餘垃圾,但堅果殼卻是其他垃圾,動物骨骼內臟、茶葉渣、植物的殘枝敗葉是廚餘垃圾,煙頭、衛生紙、尿片是其他垃圾。為了讓居民了解得更直觀,她還特意要求社區做了一塊圖文並茂的宣傳板掛在垃圾桶旁,「常見的生活垃圾上頭都有了,大傢伙兒看一眼就清楚了,省時又省事兒。」封雲英說。
而對居民普遍覺得不好判斷的可回收物,家住西城區豐融園社區的垃圾分類指導員李學英教給居民的方法更直接:「您就想想過去咱們『賣破爛』,那些能賣錢的大多都是可回收物。」
居家分類:廚房自備雙桶垃圾箱
要想投放時便捷,需從家中就養成分類習慣。
家住朝陽區花家地南里小區的趙女士剛剛網購了一隻雙桶垃圾箱,長33厘米、寬30厘米、高40厘米的垃圾箱由兩個連在一起的桶組成,左側桶是褐色的,右側桶是黑色的,桶身上還分別寫著「濕垃圾」和「干垃圾」的字樣。「廚房裡本來有一個單獨的垃圾桶,原來擇菜的菜葉、果皮、剩菜剩飯,擦灶台、擦手的廚房紙、紙巾,保鮮袋,都混著扔,現在開始垃圾分類了,需要分開扔了,就從網上訂了這個。」趙女士說,新的垃圾桶和原先的大小差不多,踩下踏板,左右兩個桶的蓋子同時開,有垃圾分開扔,既不佔地方也不用一趟趟地往客廳里用來扔其他垃圾的桶跑。
要把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分開,還有居民採取了更簡單直接的方法。家住勁松五區的朱先生把有一次吃肯德基全家桶的大紙桶留了下來,簡單沖洗乾淨,套上塑料袋,放在廚房當廚餘垃圾桶用,「最重要的是把廚餘垃圾分出來就行了,能環保利用一下也別浪費。」朱先生說。
本文來自:北京日報


TAG:中國數字科技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