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林九郎是《長安十二時辰》最大功臣?沒他撐著大唐盛世早完了

林九郎是《長安十二時辰》最大功臣?沒他撐著大唐盛世早完了

沒有刻意把「壞人」臉譜化,正是《長安十二時辰》這部熱播劇最有意思的地方之一。按理說,右相林九郎(原型是口蜜腹劍的奸臣李林甫)不是什麼正面角色,然而從他出場以來的種種表現看,卻頗有可圈可點之處。

首先,林九郎一介地痞無賴出身(他自己講的,28歲還是街上的混混),卻靠著4字箴言「揣度人心」迅速上位,打敗了無數仕途上的競爭對手,紫袍加身位極人臣。要知道,他這幾十年的升遷之路並不風平浪靜,遭遇的政敵個個都是拔尖人才、頂級高手,但他卻能最終脫穎而出。單憑這一點,就足以說明林九郎確實手腕了得,智商、情商過人。

相比之下,何監、何孚、李必等人的所作所為,倒更像是「公報私仇」,將個人恩怨和小團體利益看得太重。而且從已透露的劇情來看,林九郎「陷害」的何孚一家,也並不是什麼清官、好官——能在京城雇請大師毛順修建造價不菲的自流亭,還有滿院子那些用「能讓幾十戶百姓傾家蕩產」的名貴沉香木修造的亭台樓閣,都足以說明何孚他爹在位時沒少撈。

至於邊軍出身的龍波等人,他們敵視林九郎,同樣摻雜著「當年見死不救」的私仇因素(與張小敬一比高低立現),並不是什麼拿得上檯面的理由,而其拋棄「保國衛民」理想潛入京城大開殺戒、濫殺無辜,更是可惡至極。

隨著劇情逐漸深入,何監及其背後的太子,越來越被認為可能是這場長安浩劫的真正始作俑者——前者為了權力鬥爭而不惜搭上無數長安百姓的性命,相比之下,急於破案和恢復京城安定秩序的林九郎,反而讓人覺得做了正確的選擇。

第二,林九郎處事沉穩,馭人有術。《長安十二時辰》中,當他得知狼衛混入京城欲行不軌,立刻召集文武大員部署應對。從後來的劇情發展可以看到,右驍衛的禁軍將領對於唐玄宗身邊位高權重的老太監(掛大將軍銜)郭利仕、太子心腹親信都敢當面「甩臉子」甚至拘押、毆打,絲毫不顧忌後果,卻唯獨在林九郎面前謙卑恭順,大氣都不敢出。

有唐一代,禁軍因為地位特殊(皇家親軍),又頻繁參與宮廷鬥爭(唐玄宗繼位前後經歷過好幾次禁軍兵變),驕兵悍將層出不窮——最明顯的莫過於安史之亂時,禁軍在馬嵬坡發動兵變殺死楊貴妃、楊國忠兄妹,可以說完全不顧老皇帝的顏面與權威。

然而,林九郎一個文官,卻把這幫「不吃素」的兵爺管束得老老實實,指東他們就不敢往西。至於那個「大唐網紅」安祿山,別看兵權在握,深得唐玄宗寵信(劇中曾有交待,稱他陪王伴駕),但林九郎並未將其放在眼裡。而真實歷史中,李林甫也同樣恩威並施,把安祿山治得服服帖帖,甚至可以說前者要是不死,安史之亂還得推遲幾年爆發。

林九郎善使人、會用人,還體現在那個「一臉壞相」的吉溫身上——後者也刻意效仿林九郎「揣度人心」(好幾次都猜得挺准),但這傢伙明顯辦事沒有林九郎那麼講究策略,冒壞水也不加掩飾。但林九郎就看中吉溫對自己聽話,所以專門委派他「干臟活」,替自己打頭陣「背黑鍋」。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林九郎府邸就在平康坊,而以地下城主葛老為首的「非法團伙」也藏身於此,但二者一直相安無事。按照林九郎小心謹慎的性格,肯定早已探知葛老等人內情,而雙方不僅能夠「長期和平共存」,林九郎甚至還放任葛老控制青樓、從大太監郭利仕手中搶奪宮中金器(何家村窖藏)。

細究起來,箇中原因或許就在於葛老背後的「保護傘」正是林九郎,後者則利用葛老控制的風月場所刺探朝廷各派系動向,可謂各取所需。

第三,假如林九郎光耍小聰明,也不會得到唐玄宗的高度信任。須知,這位唐天子可不是凡人,他一輩子大江大浪不知闖過多少——生母被奶奶(武則天)所殺,大伯(唐中宗)、父親(唐睿宗)屢遭廢立流放,嬸娘(韋後)、表妹(安樂公主)和親姑姑(太平公主)先後與他為敵,他本人更是連遭幼時喪母、缺乏父愛、外放他鄉、骨肉相殘等一幕幕宮廷悲劇。

圍繞爭奪和保住皇權的幾十年殘酷鬥爭,早已歷練出唐玄宗極其豐富的統治經驗,也讓他形成了多疑猜忌甚至有些狠毒的「變態」心理。誰敢威脅他的皇權,就算親兒子也絕不輕饒,於是在《長安十二時辰》中,他先是「一日殺三子」,接著又對現任太子起了廢黜之心。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皇帝,卻心甘情願、放心大膽地要把朝廷行政大權交給林九郎。假如林九郎對皇帝不忠、施政能力不強,唐玄宗又怎麼可能如此信任他呢?至於林九郎玩的那些上位權謀,唐玄宗未必不知情,而且在他看來也不稀奇——只要效忠自己,又有能力,臣子想升官發財往上爬很正常。

反倒是太子、何監這號有城府、有心計的「正人君子」,讓唐玄宗越看越不放心,因為前者的表現違背了人性。相比之下,像姚汝能、元載這樣既想青雲直上、光宗耀祖,又多少留有一點良知、處事比較靈活的中下層官員,才是唐玄宗(也包括林九郎)願意提拔的「儲備幹部」。

實際上從《長安十二時辰》中也可看出,林九郎雖然心狠手辣,但對於皇帝還是很忠誠的,這從他周密部署禁軍保衛皇城、設想「君主立憲制」為唐玄宗「擋槍」、正衣冠鄭重接聽皇帝口諭即可看出。而唐玄宗在口諭中跟他輕鬆地開玩笑,也說明這對君臣關係恐怕未必是外界所想的「君昏臣奸」那麼簡單。

第四,林九郎(李林甫)是時代演變的必然產物,也是唐玄宗執政中後期「不可或缺」的關鍵人物。《長安十二時辰》將天寶年間大唐帝國的盛世隱憂展現得一覽無遺——土地兼并、流民遍地、貧富懸殊、朝廷黨爭、邊患四起、邊將(節度使)集權。明明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唐玄宗仍要維持奢靡無度的宮廷消費和龐大的軍費,同時「打腫臉充胖子」,繼續布天朝國威於四方。

而在均田制、府兵制都已經崩壞瓦解的歷史拐點,林九郎(李林甫)出現了(這一點他與乾隆晚期的和珅有些類似),他上位後推行了一系列行政、財政、法制和國防改革措施,大大延緩了唐朝社會危機的爆發。也可以說,沒有前者,唐玄宗時代的盛世局面很難維持那麼久。

實際上,在電視劇中,觀眾能夠看到一個秩序井然、經濟繁榮、充滿活力的長安城,恰恰與這位右相的苦心經營是分不開的。林九郎(李林甫)個人品質的確不咋樣,但他凡事都能以身作則,嚴格按照國家法規條令辦事執行。

其掌控中樞權力和推行政府機構改革後,「自處台衡,動循格令,衣冠士子,非常調無仕進之門」,反而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靠托關係、走後門當官的歪風邪氣。英國歷史學家崔瑞德就評價前者的「行政改革使帝國政府運轉更加順暢高效,而且政權繁榮,對外作戰也不斷獲勝」。

相比之下,太子黨只能想到在邊塞安置流民、減輕賦稅的「復古之策」,卻對蔓延整個帝國肌體的系統性危機視而不見(也可能是束手無策)。那個永王為了圈佔民房,甚至讓自己的親信、工部主事封大倫唆使熊火幫「暴力拆遷」,結果釀出人命,殺死了張小敬的老戰友聞無忌。某種意義上來講,整個《長安十二時辰》里,只有林九郎始終堅持按國家法度行事,而從太子、何監到李必、張小敬、檀棋,都在自覺不自覺地「非法活動」。

更何況,太子黨對待張小敬這樣的忠勇將士,也同樣當做任意玩弄、隨時可丟的棋子,這就難怪張小敬得知真相後十分寒心,一氣之下動了撒手不管、逃離京城的念頭。可見,大唐帝國到了這步田地,真可謂「張小敬之後,再無張小敬」,衰亡已是命中定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情突擊手 的精彩文章:

別被《長安十二時辰》忽悠!大唐京城很無聊 就是一座超級看守所
越南海軍陸戰隊偏愛以色列輕武器?56式衝鋒槍仍在挑大樑

TAG:軍情突擊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