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12歲男孩怕受責罰,打死6歲女童」:懲罰教育到底有多可怕

「12歲男孩怕受責罰,打死6歲女童」:懲罰教育到底有多可怕

作者:花之戀(爸媽精讀主筆)

最近刷微博,看到一條令人痛心疾首的新聞。

一6歲女孩李某和朋友一起玩耍時,不慎從木樁上跌落,當場昏迷。

在場的小朋友,卻並沒有叫大人過來處理。其中一個12歲的男孩蘇某,居然將女孩打死。

他們本是經常一起玩的好夥伴,是什麼深仇大恨,以致男孩下此毒手呢?

原因簡單得令人匪夷所思!

蘇某害怕李某蘇醒後告訴家長受責罰,遂用木板擊打李某致其死亡。

男孩才12歲,居然做出如此殘忍惡毒之事。網友皆稱之為惡魔,覺得應該繩之以法。

然而悲劇的發生,真的只是孩子的過錯嗎?是因為他人性本惡嗎?這恐怕與不恰當的家庭教育脫不了干係吧!

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說:

「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的問題,每種異常行為的背後,一定與家長的教育方式有關」

孩子犯錯,父母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嚴厲的懲罰去震懾孩子;卻不知孩子的心靈早已因恐懼而扭曲。

對懲罰的恐懼,引發可怕後果

嚴厲的懲罰常使孩子感到恐懼。當孩子下次犯了錯誤,他就會想方設法逃脫責任,甚至不惜以死亡為代價。

就在前不久的3月份,江蘇一9歲小學生墜樓身亡。而原因竟是撞碎學校玻璃,擔心受懲罰。

男孩自殺前還留下一封遺書。

在大人看來,打碎玻璃是多麼不值一提的小事。然而在孩子看來,卻成了比生命還要重要的大事。

可想而知,孩子在打碎玻璃後,承受了多大的心理恐懼。他無法面對,犯錯誤後,來自父母和老師的嚴厲責罰。

對懲罰的恐懼甚至超過了他對生命的眷念。

英國作家伯克曾說:「沒有一種情感能像恐懼那樣,有效地使精神喪失一切行動與推理的能力。」

無獨有偶。今年2月份,深圳13歲男孩,開學第一天只上了半天課,便被班主任要求回家補寒假作業。

孩子當天沒有補玩,第二天便以生病為由,要媽媽替他請假。結果,當天補到深夜,依然未寫完。第二天害怕繼續受懲罰,便留下遺書,跳樓身亡。

從他的遺書,我們可以看出,孩子其實是非常貼心懂事的。

可是,這麼一個溫暖體貼的孩子,卻因為作業沒寫完,因為對懲罰的恐懼,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跳樓自殺。

這麼多血與淚的教訓,難道還不足以證明,懲罰教育有多可怕嗎?

多麼痛的領悟啊!

只希望那些信奉責罰教育的父母,都能夠從此放下棍棒,放下責罰,用一顆充滿愛的心,去看見與理解孩子。

犯了錯的孩子最需要愛

赫爾巴特曾說:「孩子需要愛,特別是當孩子不值得愛的時候。」

當孩子做錯事,他內心是驚慌失措的,他會本能地為自己的行為而自責內疚;此時如果再加上對責罰的恐懼雙重的心理壓力很容易使孩子內心奔潰。

一天,幼兒園的王老師正在辦公室休息。突然,小朋友琪琪哭著跑過來,說自己玩遊戲時被萱萱咬了。王老師安慰了琪琪,並幫他處理了傷口後,便去遊戲區找萱萱。

找了一大圈,沒有看到萱萱的影子;最後終於在蹦蹦床底下的一個小角落,找到了因害怕而蜷縮成一團的萱萱。她正一個人在那裡傷心地哭泣。

當王老師試圖靠近她時,她突然情緒激動,歇斯底里地喊道:

不要過來!

不要過來!

王老師被嚇到了。她立刻意識到孩子此刻的恐慌與無助。便默默地等待孩子平復下來。

當孩子漸漸放下防備,王老師緊緊地擁抱了萱萱。孩子感受到了老師的愛和接納,眼淚頓時翻滾而來。

最後,當孩子完全平復下來,老師才開始與孩子交流,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事情的真相,並嘗試以尊重的方式,引導孩子去解決問題。

犯了錯的萱萱,就如同跌落萬丈深淵般驚恐而無助。正是老師的愛與支持,給了孩子正視錯誤的勇氣。

有時,如果父母或老師能夠寬容地對待孩子的錯誤,甚至會讓孩子感激一輩子。

有一個小男孩,曾經因為好奇,想要看看狗的內臟是什麼樣的,便逮到一條狗殺了。

誰知,狗是學校校長的寵物,他驚恐不已。

校長非常憤怒,但還是強忍住怒火,問他為什麼要殺這條狗。

孩子說,想要看看它的內臟,看它為什麼會跑。

校長為了保護孩子的好奇心,便沒有懲罰他,而是叫他畫了一張骨骼結構圖和一張血液循環結構圖。

這個孩子就是約翰?麥克勞德,諾貝爾生理學獎得主。

麥克勞德曾多次提到,自己非常感恩校長當時對他的寬容,沒有因為他的錯誤而把他當做一個品行惡劣的孩子。

正是校長對待錯誤寬容的態度,保護了孩子的好奇心,也培養了他不怕犯錯,勇於承擔的偉大的品質。

孩子犯了錯,父母該如何應對

孩子犯了錯誤,父母該如何教育孩子,才能既不傷害孩子,又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因此做出改變呢?

薩提亞曾說:

當孩子確實有錯誤需要糾正時,充滿慈愛的父母通常會採取很坦誠的辦法,詢問原因,傾聽孩子的心聲,給予關愛和理解,同時體會孩子的感受。最後,才利用恰當的時機,在孩子自然地想傾聽時才給他們講道理。

面對犯了錯的孩子,父母也許可以這樣做:

1、給孩子一個擁抱

犯了錯的孩子常常是自責而內疚的。父母若能用愛與包容的態度,給孩子一個擁抱,他便會感受到被接納與理解。

兒童繪本故事《大衛不可以》一書中,每次大衛因為好奇而搗亂時,媽媽都會說:

不可以!

但是,當最後大衛還是忍不住犯了錯,媽媽都不會責罰他,而是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並告訴孩子:媽媽永遠愛你!

蘇格拉底曾說:

世上只有兩種人不會犯錯,一種是剛出生的嬰兒,一種是已經死去的人。

孩子好奇心強,行為控制能力也有限,更加容易犯錯。而且,孩子正是通過一次次的犯錯,不斷地學習與成長。

父母的接納與理解,才是孩子永遠的避風港。孩子不會因犯錯誤而失去父母的愛,才會有勇氣正視錯誤,承擔責任。

當然,擁抱代表我們對孩子情緒的接納,並不表示我們對孩子行為的認可。

2、傾聽孩子,並引導孩子從錯誤中學習

有一次,朋友被告知,自己的孩子睿睿在幼兒園,因為不願分享玩具,和同學浩浩打架。

朋友當時並沒有責罰孩子。而是,溫柔地和孩子交談;耐心傾聽孩子訴說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

原來,睿睿把自己的玩具恐龍,借給浩浩玩。後來過了一段時間,睿睿自己想要拿回來,浩浩不肯。睿睿卻還是想要,才打架的。

朋友依然沒有責罵孩子,而是繼續一步步引導他思考:你覺得這樣做,浩浩會有什麼感受呢?你自己又有什麼感受呢?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可以拿回玩具?

我不禁為朋友的智慧而佩服得五體投地。簡單的幾個問題,不僅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也讓孩子學會了考慮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最重要的是,還學會了如何更好地解決問題。

最終孩子的解決方案也是很有建設性的。他提出:可以用小汽車玩具和朋友交換。

責罰關注的是孩子錯誤行為的結果,而傾聽孩子,並引導孩子從錯誤中學習,關注的是如何更好地解決問題。前者治標不治本,只有後者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問題行為。

3、為錯誤做出補償

簡·尼爾森曾說:

當孩子做了不負責任或不尊重他人的行為時,給他們一個機會,做一些能讓被他們冒犯的人感覺好起來的事情,以此作為彌補,能教給孩子社會責任感。

所以,父母與其以羞辱的方式,責罰孩子;不如以尊重的態度,請求孩子為錯誤做出補償,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孩子弄髒了鄰居的汽車,真誠地道歉,並把車子擦乾淨即可;

把別人的自行車弄壞了,用自己的零花錢去支付修車費即可;

在門上亂塗亂畫,幫忙給門刷油漆即可;

當然,也可以詢問孩子,願意做些什麼,以彌補自己的錯誤。

小貝上課總是控制不住自己,擾亂課堂,影響老師上課。老師便罰他抄寫,孩子不肯。老師便要求加倍罰。媽媽也因此對他說教,並訓斥他。後來小貝變得越來越叛逆,開始痛恨上學。

後來,意識到懲罰的不良後果,老師改變了策略。老師以尊重的態度,與小貝進行交流,希望小貝能夠為班級做些有貢獻的事情,作為彌補。

由於小貝本來學習還可以,經過商量,小貝同意輔導班上需要幫助的同學或在課堂上講解某個知識點。

從此,小貝的不良行為轉向了有貢獻的行為。

父母常錯誤地認為,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而感到羞辱和痛苦,能讓他們停止不良行為;

而事實上,孩子們只有在受尊重的情況下,以做出補償的方式,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才能慢慢學會遠離問題行為。

願所有父母,都能放下「懲罰」,給那個犯了錯的孩子一個擁抱,用愛與支持告訴孩子,無論你做了多麼可怕的事,媽媽永遠都愛你!

不要讓孩子,因為對懲罰的恐懼,而變成惡魔,或是做出輕視生命的傻事!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只有父母的愛與包容,才是孩子正視錯誤,承擔責任的底氣。

願所有的孩子都不再因犯錯而恐懼,而是把犯錯當做學習的好機會,從錯誤中不斷學習與成長!

作者簡介:花之戀,富書專欄作者,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小學教師一枚,用一顆真心對待孩子,用一顆愛心理解孩子,用一顆耐心教育孩子,只願每一顆童心都能開出燦爛的花朵。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媽,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爸媽精讀 的精彩文章:

45歲林志玲結婚:理想的婚姻模式,是和對方保持朋友關係
《放學後》媽媽愛嘮叨:你越懂得傾聽,孩子越聽你的話

TAG:爸媽精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