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京三百六十行》閱讀筆記

《北京三百六十行》閱讀筆記

作者Ex

一、關於齊如山先生

提到作者齊如山先生,對戲曲感興趣、了解梅蘭芳的人肯定知道。齊先生曾為梅蘭芳先生改編戲曲六十餘種,包括20餘種新戲和40餘種崑曲,令梅氏在當時紅遍京華。同時,他又熱忱推介梅氏獻藝西洋,彰顯了國劇。

齊先生所編劇本與社會聯繫緊密,大多數贏得了觀眾的好評。梅蘭芳曾回憶他演《牢獄鴛鴦》時發生一個故事,他說:有一次在吉祥劇院,當演到縣官把衛如玉屈打成招的時候,縣官口裡正念著:「你不肯招,也得叫你招了這樣才了嘍這場官司!」這時台下有一位老者,大概興奮過了火,實在忍不下去了,就跳上了戲台,抓著縣官說:「衛如玉沒有殺人,你為什麼把他屈打成招,你這狗官,真是喪盡天良,我打死你這王八蛋!」說看舉起拳頭就打。之後,經後台管事的向其解釋,並請老者走下舞台,繼續看戲。後來老者在回家的路上,還大嗓門不住嘴的大罵狗官混賬,冤屈好人,可惡之極,我非揍他不可。由此可見梅先生的演技,亦可觀齊先生劇作的動人之處。

齊先生河北高陽籍,生於1875年,編後記中說是「光緒三年」,但光緒三年是1877年,這裡不能不說是一個小的失誤。齊先生之家可謂書香門第,自己在幼時亦博學國粹經典,17歲入京師同文館,習德法文,義和團敗後,出遊歐洲,可謂通中西古今。

齊先生對於中國戲劇曾做過深入的研究,也寫過相當多的老北京故事。先生1948年移居台灣後,不問政治,專心寫作,連同先前著作,近千萬字,不可謂不豐。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曾出《齊如山全集》,國內亦有齊先生的集子,早的不說,遼寧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花生文庫」,就圍繞齊如山戲曲藝術理論和文學隨筆著作,出了一套十本。

2005年10月,三聯書店曾出版了由齊如山外孫女賀寶善女士的《思齊閣憶舊》。

二、關於「北京三百六十行」

遼教版的《北京三百六十行》實際上包括三本書,即:北京三百六十行、故都市樂圖考和中國固有的化學工藝,前兩者的序分別寫於民國三十年和民國二十二年,最後一本沒有表明日期,姑且不去追究了。

作為一個晚輩,能讀到老北京人如此細心寫下的書,實在是一種榮幸。聯繫先生寫作的時代背景,先生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豪和珍視,對於中國人不思進取的無奈和激勵,既真切可貴,又讓人不禁有些感傷。這種感情自待讀者自己去體會,我只想談一下自己讀這書時所想到的一些瑣事。

1.《北京三百六十行》中一些奇特的工種

*杠房工人

「喪事所用只罩杠本極簡單,但平常木匠也不能做,雖只幾根木棍,但若不經內行人之手,則抬杠夫肩膀便受不了,所以也非有真正傳授不可。」(第18頁)——老電影中抬棺材的那些人從來沒有引起我的注意,經齊先生這麼一說,頓覺神奇。

*羅圈匠(又名籠屜匠)

所謂羅圈匠,主要以造圓籠、帽盒、籠屜和羅圈為主,這也是我國特別的工藝。還有兼做小兒所用之搖車的,這類鋪子的匾額都寫作搖車鋪。齊先生說,「這行若經有知識人之提倡,則必有極發達之一日,因所做之器皆輕而結實,不但在家中存放方便,於裝運貨物時亦極便利也。」——羅圈匠所做物品,都是以薄木板為材料,我倒是對嬰兒搖車很感興趣,現在應該沒有做的了吧?

*把子作

所謂把子作,就是「專與戲界做打仗之假兵器」,以藤竹木為材料。——小時候自己也曾拿松木做過棍子,但總覺得不順手,看到舞台上的道具,心裡總是痒痒的。看來,這東西也只有專人才能做得好。

*響銅作

無論是賣針線的小販所搖的銅鈴,還是日常所用的鑼鼓,其聲音的響亮也是有來頭的。所謂「響銅作」,就是以製造響銅為專門職業的人。「用銅添加藥料鑄成樂器,聲音格外的響亮,不加藥料者不響,所以這種特名之為響銅……西洋固然做不來,就是平常鐃鈸,西洋也都在吾國來買。」——不知道現在洋人是不是已經能自食其力了。

*牛角燈作、紗燈作、小紙燈作

據齊先生的介紹,大門和儀門掛的是鐵絲燈,屋中所掛為牛角燈,廊檐所掛的則是紗燈。除此之外,還有小紙燈。所謂紙燈,「用葦子劈開,編成小圓燈籠,外糊以紙」,即成。小紙燈價格便宜,不過兩個大錢,但用處極多,尤其是在街上無燈的時代。無論是從館子出來,還是從窯子出來,都會獲贈一小紙燈,沒有燈,怎麼避屎尿呢?而且,造小紙燈也是學問,要是「費工而價高」就不划算了。——這段關於燈的論述讓我很長見識。

*舌刮子作

齊先生說,老北京人特別喜歡用舌刮子,「舌刮子北京用的最多」、「北京每日清晨刮舌甚為劇烈」。——這在我看來也是件有趣的事,雖然齊寫作此書時尚擔心刮舌「於衛生有損」,但現在早已絕跡了。如何刮法呢?

*旱煙袋鋪

老照片中經常會出現吸很長煙袋桿的北京人,齊先生說,給煙袋桿鑽眼也是一種特別的手藝。——「動輒三四尺長,其細不及小指」的「線桿」要怎樣才能一鑽就成呢?這在今天看來也是令人驚嘆的了。

*織網作

「得魚之網多由鄉間運來,而從前北京做者亦不少,併兼織小兒得蜻蜓之網(蜻蜓北京呼為麻楞)。」——我小時候抓蜻蜓都是用樹枝撲的,老北京竟有專門賣撲網的,真讓人羨慕。又,北京將蜻蜓呼為「麻楞」,與我老家差不多。

*傳真師

這個和現在的傳真沒關係,而是對專門給人畫像的人的稱呼。

*大剪行

據齊先生介紹,為了檢驗整個元寶或大塊銀塊的真假,需要有專門的人來作,做這行的人就是「大剪行」,或曰「夾銀匠」。齊先生說,「從前在珠寶市一代,常常看到三五成群扛著大剪到各爐房做活,如今已不見了。」——要是現在有三五個人每個人都扛著個大剪子在街上走,如果不是行為藝術,就是圖謀不軌了。怪嚇人的!

*假漢玉作

這個條目讓我很長見識——做假漢玉者將玉料仿漢代手工做好後,入沸油炸之,炸後好趁極熱塞入死狗腹中,埋於地內,數年後取出,往往帶有血沁,頗能以假亂真……

*南方肉鋪

「此種清末始有之,皆由南方分來,如稻香村等等是也。所賣之貨略似盒子鋪,但種類較多,情形亦不同,比如它往往帶賣各種點心,這是北方肉鋪絕對沒有的。」——所謂盒子鋪就是豬肉鋪,稻香村在我的印象里不是賣肉的,就是專門賣點心的,原來還有這樣的典故。

*木廠

文中所謂的木廠不是做桌椅箱櫃的木器廠,而是做各類工程的,類似於今天的包工隊。——老北京真是好玩呢。

*出賃棉被鋪

齊先生說,「舊式客棧都不預備被褥,住店客人有不帶被褥者都須現賃,故有此種買賣。門口招牌都寫出賃三新棉被,三新者,面、里、棉花皆新也。」——現在的客棧要是沒有被褥,豈不是笑話?

2.故都市樂圖考

這部分主要介紹的老北京小販所用的樂器,可看之處在於齊先生親筆所繪之畫,每一條目附兩幅,一幅單獨是樂器,一幅是小販與樂器的神態,很有趣味。

3.中國故有的化學工藝

這一部分「飲食品」與「使用品」兩類,解答了我很多疑惑,下面說幾個我特別感興趣的。

*松花

所謂松花,即松花蛋,南方稱之為「變蛋」。

為什麼單名松花呢?因為北平忌諱「蛋」字。為什麼忌諱「蛋」字呢?因為飯館中常有內監去吃飯,彼時內監勢力強大,所以雞、蛋二字都不許說,如炒雞蛋曰攤黃菜;煮雞蛋曰沃果;生雞蛋曰白果;雞蛋湯曰果兒湯,訛為逛兒湯,碎者曰木須湯;蛋炒飯曰木須飯;炸雞蛋曰炸荷包,等等。

松花蛋的製法是,用松樹枝燒成灰,再加柴草灰,再加鹽和石灰,和在一起,再用它把每個鴨蛋包好,外再裹以稻糠,置於壇中,月余即可食。之所以能熟,是因為石灰的熱力;之所以用柴草灰,是因為其中含有礆質,故松花有礆味亦很香;花紋則是用松枝灰燒出來的,無松枝灰就沒有花紋。

*胰子

俺們東北現在還常用胰子來稱呼肥皂,齊先生筆下的胰子實在是有故事的。

胰又名甜肉,生於動物腹內胃下,用酒洗後,加鹼、丁香、皂膠等物,搗為胰子,冬日以洗臉,可免皮膚皴裂。也有更講究一些的,將其用鍋熬成片,尤以鵝胰為上品。話說外官到北京引見皇帝者,都要買鵝胰洗臉,使得臉不但潤澤,且有光彩。——不過,這樣的東西在我看來仍是膩乎乎的,幸好生在一個有舒膚佳的時代,要不用胰子肯定會覺得噁心的。

以上算是閱讀筆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察春兵 的精彩文章:

一部分旗人特有的素洋方信仰
一個歷史上根本不存在的容妃,為何成了扎在康熙心頭的刺?

TAG:富察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