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管領清芬五百年

管領清芬五百年

?

民國時期的海上藝壇,卧虎藏龍,良材濟濟。

以畫名稱著於世而兼擅書法篆刻者大有來人,或因其畫名太盛而掩其印藝者亦不在少數。

如黃賓虹、齊白石等畫壇大師,作畫之餘皆兼事篆刻。

而在上海中國畫院內亦有這麼一位不以印藝見稱卻在此仍有耕耘的書畫大家,他就是白蕉。

白蕉(1907—1969年)

白蕉,生於1907年。

本姓何,名馥,字遠香,號旭如。

弱冠後廢姓名不用,更名為白蕉,別署復翁、復生、濟廬、雲間居士等,上海金山張堰鎮人。

是我國近現代著名書畫家、書法理論家。

著有《雲間談藝錄》、《客去錄》、《書法十講》、《濟廬詩詞稿》等多部著作,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會員、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會員、上海中國畫院畫師。

於1969年病逝,享年63歲。

行書詩二首 白蕉 20世紀40年代

行書冊頁 白蕉 20世紀50年代

在中國近現代書法史上,白蕉是一位詩書畫兼擅的全能型藝術家。

他對於書學觀如碑帖論、「四條件說」等的論述,打破了民國以來碑學書法一統天下的局面,對於書學理論以及現代帖學書法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白蕉的書法研習魏、晉、唐、宋書風,無論結字、用筆,還是落墨,都表現出了一種融會貫通的能力,所以他的字雖然「勢圓」,卻並非一味纏繞,而是時出方折之筆,故流動中兼有凝重、跌宕和抑揚頓挫。

而白蕉則仿效徐渭之佯狂,自稱詩第一,書法第二,寫蘭第三,則從來不提刻印。

那麼白蕉的篆刻技藝究竟怎樣呢?

白蕉治印並無師承,因年輕時喜好封泥、秦漢印之自然天真、淳厚古雅,故以取法此三者入手,間仿宋元風格,自斟自酌,無師自通。

在《雲間談藝錄》中,白蕉曾深有感觸地提起當年學習篆刻時的心得體會:

「......昔年初治篆刻,覺白文甚易,朱文較難,繼以為反是;

即又以為反是,終又以為均不易。

如此顛倒,竟不知次數。

然三關既透,總覺多坦途云爾。

」 多年堅持不懈的摸索與鑽研,加上對藝術深厚的領悟力,使得白蕉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而對於筆法、刀法、章法的掌握和運用又有別於其他專事篆刻的藝匠,故而所刻風格往往取意高古,但又不循傳統,極富情趣。

黃賓虹先生曾寫信專門評價白蕉的篆刻:

「大作篆刻深厚,不落纖巧家數,『萬年』二字小璽,駸駸周秦之域,不徒以漢魏為宗。

『海曲印記』又得唐人名印之趣。

餘亦有妙處,迥非時賢所能企及。

」而鄭逸梅先生對白蕉的篆刻亦評價頗高:

「白蕉在藝術上是多面手,復擅鐵筆,所刻無論白文、朱文、圓印、方印,都各有風格,或如古賢道貌,或如時女靚裝,或如春郎拔劍,或如屈子搴茄。

而白蕉亦不輕易為人奏刀,刻印皆憑興趣偶然。

興之所至,隨手刃石,輒成佳構。

上世紀三十年代,白蕉曾特地為自己訂寫了一幅篆刻潤例:

「白蕉刻直例,此例為親故訂,外間仍不應,系詩一首:

兩年一動筆,此事我尤懶。

有價非初心,親知亮悃款。

急切不可得,迫促豈相愛。

怨言若見尋,我本不肯賣。

」這份潤例,主要為親故所訂,其餘外間所囑刻印都不再答理。

白蕉自謂「天下第一懶人」,自我嘲解間,其不拘小節、瀟洒豁懷的性情由此可見一斑。

白蕉把這種真性情也融入到了藝術創作中。

在其篆刻生涯里,很多作品都反映出他在創作時的狀態和心情。

白蕉潔身自好,一生與清雅為伴,孤芳自賞下又有些許狂傲。

哪怕反右時期被欺凌打壓,卻仍敢作敢為,百折不撓,曾被認為是「海上十大狂人」之一。

因此白蕉的篆刻作品往往不拘於風格,不囿於傳統,從秦漢古法之淳樸而得,卻盡顯風流儒雅之清剛。

他自己曾說:

「古人論書有云:

『作真若草,作草若真』,誠千古不傳之秘。

初學所不能悟到之一境也。

余謂篆刻亦然,作陰若陽,作陽若陰,妙語斯者,自可橫絕一世。

」這種視藝業無定法,而能將藝術規律領悟貫通的能力正是其身為天才藝術家的絕好證明。

白蕉篆刻 管領清芬五百年

後來,白蕉見到了好友鄧散木的篆刻,認為「老鐵(鄧散木)刻劃深得陽剛之美」,於是登報聲明:

「白蕉摩挲金石,少時刻畫,世多俗手,遂長其傲,謂天下無英雄,王天下者當我......及識鈍鐵,觀其致力甚深,益用自棄。

」白蕉對鄧散木的篆刻技藝深為敬服,從此斂手不復作。

沈禹鍾在其《印人雜詠》中也記錄了這件趣聞,並有詩詠之:

「能事工書與畫蘭,兩間靈氣入毫端。

傾心一見山人刻,斂手甘從壁中觀。

」可見,白蕉桀驁狂放的性格下更多的則是對於藝術嚴謹謙和的治學態度。

白蕉篆刻藝術欣賞

白蕉(白文)

白蕉(朱文)

海曲印記

法天者

留春小築主人

樂觀

白蕉先生的篆刻藝術雖不能與其書法及寫蘭相提並論,但往往格調高古,富於意趣,構思又時別出心裁,為全面研究白蕉先生的藝術,提供了相當寶貴的資料。

縱觀白蕉先生一生,飽經霜寒卻一直不懈耕耘於書法理論研究的領域,這種治學精神著實令人敬佩。

文 | 熊煒

來源 | 上海中國畫院

聲明| 圖文來源網路,旨在分享傳播,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原文僅代表原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書藝公社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布後的三十日內與書藝公社聯繫。

END

歡迎·加入學習交流群

| 群福利 |

1)珍稀碑帖高清大圖放送

2)珍稀吉金書畫古籍電子版

3)免費藝術書籍限量贈送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藝公社 的精彩文章:

學習傳統,就是要創新
透過刀鋒看筆鋒

TAG:書藝公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