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我們要去捉狗熊

我們要去捉狗熊

參考消息網7月28日報道台媒稱,經典童書《我們要去捉狗熊》迎來出版30周年。

據台灣聯合新聞網7月22日報道,有人說,養孩子就是重新過一次人生。能有機會認識許多精彩的童書,可以說是過程中有趣的一部分。當然,因為太精彩而被迫每天看三遍,則是另外一回事。

《我們要去捉狗熊》就屬於我們「每天看三遍」的名單之一。這本書出版於1989年,今年恰好迎來30周年。

「我們要去捉狗熊……天氣這麼好,沒什麼好怕的?」 (路透社)

2014年,發行《我們要去捉狗熊》的沃克童書出版社特別邀請作者邁克爾·羅森親自表演這本書,在鏡頭前表演各種場景;在今年慶祝30周年之際,羅森再度錄製影片,跟孩子們說一次捉狗熊的故事。

這本暢銷全球的經典童書背後到底隱藏了什麼魔力?又是怎麼製作出來的呢?

創作之路

這本童書背後隱藏了什麼魔力?又是怎麼製作出來的呢?(美聯社)

20世紀70年代末,英美夏令營很流行一段童謠旋律,有時是獵狗熊,有時是獵獅子。羅森著迷於收集各種民謠韻律,於是將野營歌謠加以改編,並加上表演。沃克童書出版社總編戴維·洛伊德看了他的表演之後大加讚賞,他說這可以做成很棒的繪本。

寫作過程中,羅森才發現表演時以為理所當然的內容化為文字時困難重重。比如穿越草地的窸窣聲、走過爛泥時把腳拔出來的聲音,在英文中都沒有專屬辭彙,羅森只好自己造字,將聲音文字化。另外,詩歌表演的版本中場景太少,不足以成書,羅森自己又加上了森林與風雪兩個場景,終於完成了初稿。

文本完成後,出版社委託插畫家海倫·奧克森伯里創作。她認為這是插畫家求之不得的文本,因為文字本身沒有任何限制想像的元素。

詩歌般的敘事結構增加了畫面呈現的困難,奧克森伯里想到的解決方式是黑白與彩頁交錯,黑白代表主角在思索,彩頁代表一行人的行動。

通常奧克森伯里會先畫草稿和作者進行確認,但她對於這本書的投入程度超乎想像,於是一次完成,沒有中途停下來給任何人看過。

意外走紅

羅森交差後,大概有一年多的時間都沒有再聽到來自出版社的消息,他以為就此不了了之。終於有一天,編輯神秘兮兮地把他找來出版社,在一間光源不足的房中堆滿一迭又一迭的原稿,編輯小心翼翼地翻開第一張,羅森的第一個念頭是:「我到底看了什麼?」

他看到一家人在草地中嬉遊,宛若一幅畢加索的印象派畫作。他心想:「這超美的,但跟獵狗熊有什麼關係?」繼續往下翻,他還是一頭霧水,他覺得每張都非常漂亮,可是每張都跟獵狗熊沒什麼關係。對他來說,很難聯想這些漂亮圖畫與原本故事的關聯性。然而編輯興奮不已地說:「我們認為這會是本很棒的童書。」羅森滿肚子狐疑,卻又不好意思掃編輯的興,只好點頭應和。

《我們要去捉狗熊》書封

結果,書一出版立即大獲好評。有人說,如果在英國長大,25歲以下的孩子幾乎不可能沒讀過這本書。羅森也應邀四處演出,據他自己的說法,一年平均表演100場。他終於漸漸理解這本書的特殊之處,其實和他最初的觀察是一致的:文字與圖畫述說的是兩個不同的故事。

圖中的家庭冒險並沒有出現在文字中,文字只是推進的旋律。一遍又一遍地看,讀者開始懷疑,黑白畫面才是真的嗎?彩色畫面只是想像嗎?短短數頁的文字與圖畫,卻留給讀者莫大的樂趣與想像空間。

形式多樣

優秀的作品不會寂寞,《我們要去捉狗熊》問世以來,已改編為各式各樣的形式。不僅繪本以音效書、立體書、硬頁書各種書裝出版,還被翻譯成不同語言(包含中文);2016年,《我們要去捉狗熊》改編為動畫電影;2018年在倫敦西區上演舞台劇。除此之外,由於作品與英國自然風光的連結,萊斯特大學植物園甚至以此設計一日活動,讓孩子們在園中認識各種植物生態。

在尋找拍攝自己的「捉狗熊冒險」短片過程中,可以留下許多美好回憶。(路透社)

不少童書經典,即使經過數十年,也能讓不同世代的讀者樂在其中。除了故事本身的魅力之外,還有各式各樣的媒介突破想像框架。即使30年來都沒有人真的捉到狗熊帶回家,但他們在尋找、拍攝自己的「捉狗熊冒險」短片過程中,認識了草原,河流,森林,與自己成長的土地產生連結,日後想想,該是多麼美好的回憶啊。

一如為人父母,即使每天被迫看三遍捉狗熊,日後想起,還會是一件樂在其中的事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參考消息 的精彩文章:

莫斯科宣布明年實施垃圾分類 不遵守新規者不會受罰
「51區」到底有什麼?美媒盤點該絕密場所4個問題

TAG:參考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