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契丹飲酒史話

契丹飲酒史話

「塞外地區,大風苦寒,契丹及其他北族都盛行飲酒。我國生產白乾烈酒的歷史,即是始於契丹。」(田廣林先生考證)這一點已經被出土的文物所證實。巴林左旗遼上京博物館就藏有多件遼的制酒蒸餾器。吉林省白城大安市出土一批遼釀酒器,其中兩件大的蒸餾用大鍋(淺底),鐵質,大的直徑1.55米,小的直徑為1.5米。通過這兩件蒸餾底鍋來判斷,一次可以填放酒糟可達三四百斤,一次出酒可達七十斤。由此,推翻了高度酒出現在元代的傳說。

遼人,不論是契丹人,還是域內的漢、奚族、女真、室韋,以及北邊部族人眾(烏古部、敵列部等等),由於生活於北地的特殊環境下,對於酒自然會產生特殊的情感,飲酒的習俗也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總結學者的考論,對於契丹人以酒辦事歸結以下:一是以酒行禮,如喪葬、祭祀、朝賀、接待來使、皇族與後族禮儀互酬等等;二是以酒行事,如嫁娶、興兵、節慶等等;三是以酒行樂。

首先,國家的大型禮儀中以酒行禮,比如祭山儀、射柳儀等等。

祭山儀中,面對天神、地祗之神位,皇帝、皇后、重臣及命婦(有封號的貴族婦女)都要以酒致祭;在旗鼓曳剌(旗鼓護衛健卒)殺牲、分割,懸掛於君樹之後,太巫一邊「以酒酹牲」,一邊念念有詞,請求游幸而來的天神、地祗享用人間供奉的祭品……太巫三致辭,每一致辭,皇帝、皇后等都要跪拜一回,「舉酒二尊,肉二器,再奠。」接著又是六拜。坐下來飲「福酒」,推測這種「福酒」就是祭祀天地後,特意剩留下來的酒。太巫誦念的一長段祝頌詞(這種祝頌詞類似當今蒙古族在大禮儀中的祝讚詞)祭奠,並用酒敬獻、淋灑。太巫這一套儀式完畢後,皇帝皇后等再拜,皇帝皇后單獨一拜後,再飲福酒。

契丹射柳儀是一種集祭祀、騎射和遊藝為一體活動。首先,選擇適當的垂柳,射柳人選好一支垂條,用刀刮下表皮,露出白梗,再用自己的手帕系好,以宣布自己的射擊目標。然後,從規定的距離外騎馬飛奔而來,在規定的距離(比如百米),用平頭簇射柳。以射斷選定的柳枝且能用手接住者為上;射斷,但接不住的為次;雖射中而沒斷的更次之;射不中的為最次。捉對兒比試結束後,輸的一方脫掉外衣,給獲勝方敬酒。

臘晨日祭。每年臘月的辰日,皇帝率南北臣僚,穿著戎裝,戊夜坐朝,奏樂飲酒。推測,契丹族這一日的儀式主要是祭祀戰神。

再者,各大節慶飲酒歡樂:

中元節(七月十五)前,七月十三日,皇帝率皇親國戚、重臣,離開捺缽地,在行宮以西三十里扎帳,住下。宣徽院(後勤管理機構)備酒宴,皇帝、皇后與群臣飲酒歡樂。第二天,跟從捺缽的各軍、部落都奏「番樂」,盡情暢飲。晚上,「乃歸行宮」。這在當時叫「迎節」。七月十五中元節正日子,奏「漢樂」,大排筵宴,暢酒。十六日早晨,皇帝率大隊人馬再往行宮的西邊行進,里程不定,隨行的大軍、部落一面行進,一面大聲叫喊,或者就伴有「呼麥」的聲響,謂之「送節」。這個送,推測是送祖先神靈回歸。

重陽節,「九月九日,天子率群臣部族射虎。」射獲成績不佳者,要被判罰。罰什麼?怎麼罰?罰他們請「重九」宴。由皇帝指派大臣,選擇高地卓帳,大擺宴席,番漢臣僚暢飲「菊花酒」。

因為皇帝帶頭飲酒,豪飲之氣一時風起。遼第四個皇帝——穆宗不分場合,不分黑夜白天,一直在喝酒,曾經創造連醉十三天的記錄。他喝醉了就睡,睡完再喝,沒有清醒的時候,被稱為「睡王」。他不問朝政,無所作為,即使是南邊的領土被中原搶佔了去,也不以為意,說:本來就是他們的,搶就搶去吧。最要命的是,他還喝酒生事,動輒酒後殺人,以致成為習慣。侍奉者殺被掉了數十人。他殺人幾乎沒有理由,很殘忍,幾無人性。被他殺掉的有養鹿人、釀酒人、馴鷹的、近身護衛、支應人等等。伺候他的人整天提心弔膽的,跟著這麼個混賬醉鬼皇帝,不知道啥時候就沒命了。最後,這位醉皇帝被忍無可忍的近侍給殺掉了。

遼朝廷在接待北宋來使時,以酒招待自是禮儀必備的常事。北宋來使每到一站(約七十華里),遼方接待人員都要設宴招待,飲酒是必備的禮節。宴席上杯觥交錯,話語互問,詩文對答,歌詠互酬,場面熱火。因酒產生的許多詩詞,至今還在傳唱。

因為北部飲酒有逼酒的習俗,比如先用盅,再用盞,掃蕩戰場上大碗,所以,就有喝出人命的時候。

史載,在遼第三個皇帝遼世宗(耶律阮)的時候,中原的北漢(契丹的附屬國)有一位高官,名叫鄭珙,他在出使契丹時就因被「灌注」過多,就因公死亡了:

鄭珙既達遼廷,遼君恩禮周厚。遼俗以酒池肉林為名,雖不飲酒如韋曜者,亦加灌注。縱成疾,無複信之。珙魁岸善飲,罹無量之逼,宴罷載歸,一夕腐脅於穹廬之氈堵間,輿屍而復命。

以白話說,就是:鄭珙使團(一般地說,人數約有二三百左右)來到契丹朝廷,遼世宗熱情招待,大塊吃肉,特別是要大碗喝酒。鄭珙這個人身體魁梧,又有酒量,所以就成為「破壞性試驗」的目標。有一天晚上,宴席上鄭珙遭到大量灌酒,曲終人散,遼人把鄭珙送回了館驛,第二天早晨發現他就窩死在氈帳里了。北漢使團只好拉著鄭珙的屍體回去復命。

喝酒釀成了政治事件,照說逼酒之風會有所收斂,但是,事實卻不是這樣,豪飲狂灌仍在盛行。當時有一個有趣兒事,值得一提,就是在接待中原來使時,遼方接伴隊伍要拉上一口棺材隨行,這是為了防備因灌酒致死而措手不及。正應了一句今人的話:

敬酒要用大傢伙,遼地還有一種酒器,稱為「瓠」,推測為葫蘆瓢。宋人《東軒筆錄》記載:

每宴使人勸酒,器不一,其間最大者,剖大瓠之半,范以金,受三升,前後使人無能飲者。惟方偕(人名)一舉而盡,戎主大喜,至今目其器為『方家瓠』,每宴南使即出之。

用現代白話解釋,就是:每次宴請使者,都要採用各種辦法勸酒。勸酒用的酒具各式各樣,有瓷的,有銅的,有玉的,有瑪瑙的,甚至有水晶的,有木頭的等等。大大小小一應俱全。其中最大的,就是用葫蘆做的瓢。用瓢作范,用銅鑄造。一般是連敬三瓢,前後使者沒有喝完三杯的。唯有方偕可以連干三瓢。皇帝好高興,給這種酒器命名為「方家瓠」,每當宴請來使就拿出來給南來的使者敬酒。

方偕這個人很了不得,因他的「豪飲」而命名了一種文物—「方家瓠」,被視為皇家酒器,這在當年肯定是轟動一時的事,方偕簡直就是大明星。

推測原來灌酒用真葫蘆瓢,在逼酒時,往往會奪來搶去,葫蘆瓢就會被撕扯破了,所以要弄一種結實的葫蘆瓢。遼人就用葫蘆瓢作模範,用銅澆鑄,成為史上最結實,也最牛的敬酒器。可惜這種「方家瓠」如今不知在何方了。

上有所好,下必甚之,民間飲酒之風更加熾烈,勸酒、逼酒,乃至灌酒,產生過許許多多的故事,這些故事比正史有趣多了。此種遺俗在如今的北方還在延續,從這一方面說,契丹人並沒離我們遠去。

(本故事由王玉亭依據有關史料編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察春兵 的精彩文章:

蒙元時代胡人形象俑研究
大清朝乾隆帝璽印

TAG:富察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