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會變「娘」的准爸爸,不是好老公

不會變「娘」的准爸爸,不是好老公

這是一篇從父親節拖延到了建黨節的推送……

老有人問我:怎麼才能讓孩子爸爸學會承擔責任,不要總覺得帶孩子就是媽媽一個人的事情?怎麼才能避免「喪偶氏育兒」甚至「詐屍式育兒」?

先說一個有點喪氣的答案——一個爸爸是否能夠主動承擔起育兒責任,有很大一部分是

生理因素

在裡面起作用。

有好多細心的妹子可能會發出一個靈魂拷問:為何好端端的一個漢子,一旦成了你的男朋友,他突然就會變得非常娘、娘、娘……

一個漢子成為了男朋友會不會變得非常「娘」我不知道,但是一個漢子成為爸爸後,確實是會

從生理意義上變「娘」的…

首先,隨著妻子的懷孕,丈夫的內分泌(記住,不僅僅是妻子的內分泌)也會發生變化,例如:他們的雄激素會降低(如下圖)。

雄激素是幹啥的?它能促進雄性器官的生長、精子產生和雄性第二性徵的發育,促進男性副性徵如鬍鬚、陰毛的出現和維持男性性慾等作用。

雄激素的降低,一方面可以檢測父親對親代的投入:雄激素下降越多的父親,他們對孩子的投入越多(如下圖)

另一方面,這種變化還可以看出父親對孩子情緒的反應強弱。雄激素越高的個體,他們看到兒童情緒圖片後的腦激活要遠遠弱於雄激素低的個體。

翻譯成人話來說就是,雄激素含量低的父親,對孩子的情緒反應更為敏感,更能覺察到孩子當下的情緒狀態;而雄激素含量高的父親,對於孩子不管是高興還是難過的情緒表達,都不是很關心……或者說比較後知後覺,不太能夠覺察出來(可能也就是妹子們常常吐槽的「玄鐵直男」狀態)。

而且,前面也說了,雄激素的一個重要作用是讓男性維持性慾。所以,雄激素的降低,會讓爸爸或准爸爸們減少和抑制求偶(沾花惹草)的行為,從而把心思更多地放在照顧媽媽和孩子上面。

除了雄激素髮生變化外,成為爸爸後,男性的催產素(oxytocin)也會出現顯著的增長。催產素的作用主要和共情、情緒處理等能力有關。

催產素的增加,會讓爸爸們更願意和嬰兒互動

曾經有研究者讓爸爸們通過鼻腔攝入催產素(就像噴鼻劑那樣噴進去),結果發現,這些爸爸更願意抱自己的孩子了,他們與兒童玩耍的時候腰不酸了,腿不疼了,也不要加班了,也不要打野了,整個人變得超有耐心,也更不容易發脾氣了。

但是呢,激素分泌水平這種事,當然是有天生的個體差異的。有的人,天生雄激素水平高、催產素水平低,或者,他不那麼容易受妻子激素分泌水平的影響;而有的人天生雄激素水平低、催產素水平高,或者,他的激素分泌水平容易受到孕妻激素分泌的影響而誘發變化。

那有妹子可能要問了:「我怎麼才能知道我老公的激素水平是不是容易受妻子激素水平影響呢?」我可以分享一個自己的經歷,你們自行體會一下。

還記得鹿剛懷上寶寶的時候,我家發生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她還沒怎麼著呢,我這個糙漢子竟然開始嘔吐、嗜睡、愛吃酸食……

當時家人對我的態度都是

朋友看我的眼神都是

這其實就是擬娩綜合征,又稱妊娠伴隨綜合征,指的是丈夫在妻子懷孕後,出現和妻子一樣的懷孕癥狀,例如:噁心(包括「孕」吐)、胃灼熱、腹脹/痛、食慾變化(愛吃酸的)等。

對於擬娩綜合征的解釋,Storey等人2000年的文章就提到了激素的影響,他們發現雄性激素的降低和催乳素的增加(注意不是催產素,雖然很多人認為催產素也應該是影響因素之一,但目前還沒有確切的實驗來證明這一點),和擬娩綜合征有很強的相關。

當然,也有其他心理因素,例如:丈夫能夠感同身受地理解妻子的懷孕的痛苦,所以產生了共情狀態和體驗,導致了擬娩癥狀的出現,或是丈夫感受到了要第一次為人父的壓力,導致的壓力反應。

鹿同學對此很高興,因為她恰好在一部TVB港劇里看到過有類似的情節,對這種情形有所了解——劇中說,男主是因為太愛妻子了,才會出現這種「擬娩綜合征(Couvade syndrome)」的癥狀。

但我告訴她說,非也,擬娩綜合征的出現,並不是因為太愛妻子了。

而是因為這類男性可能更容易被妻子孕期激素分泌水平影響,誘發雄激素降低。一方面,雄激素降低與「擬娩綜合征」之間存在強相關性;與此同時,雄激素降低也與細心、敏感、共情能力強等性格特點之間存在強相關性,外在表現出來就是更能照顧妻子的感受,更體貼、更溫柔等「愛妻」特點。但現象學的研究始終只能是描述相關性,並沒有證明誰先誰後,誰因誰果。

所以說,「愛妻子」狀態和「「擬娩」癥狀之間,其實並不能說是因果關係(causality),而是一種相關性(correlation),學會了嗎?

而這個故事則告訴我們,一個沒有變「娘」的准爸爸,他不是一個好老公!!(沒有沒有,這是開玩笑的……)

有人看到這裡也許會問:如果一個爸爸的育兒天性,是由生理因素、激素分泌水平來影響的,那有的男性天生就是雄性激素水平高、催產素水平低,是不是就沒轍了?

也不是。因為,不僅激素水平的變化會促進爸爸和孩子之間的親子互動,

其實,增加父親與子女之間的親子活動,也會

反過來促進激素水平的變化

(比如有研究就發現,親親抱抱舉高高這些有肌膚接觸的親子活動,也會提高男性的催產素分泌水平)。

這是一個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過程。

我看到身邊有些年輕媽媽,會吐槽丈夫帶孩子太不細心,各種犯錯。有一個研究就發現,有三分之二的爸爸都曾因為管教孩子的方式受到批評。除此之外,爸爸們還會因為「你瞅你給娃吃的那是個啥」「要啥孩子啊你就和你那手機過得了」「你對孩子怎麼就那麼粗魯」等原因挨罵,網上甚至有個梗叫做「爸爸帶娃,活著就好」……這些現象都有個專門的名詞,叫做「爸爸羞辱」(dad shamed)。

現在,經過我上面這一番苦口婆心,大家也應該可以了解,爸爸在帶娃方面的表現達不到媽媽的預期,很大部分是因為「鋼鐵直男」的生理屬性導致,可以相互理解一下,也是可以改變的,不必急著扣一頂「不愛孩子」的大帽子。

很多媽媽看到這裡,可能會氣哭:「爸爸們做得確實就是很差啊,不好還不許人說嗎?」說,當然可以說。但是,說,只能發泄情緒,並不解決問題。如果只有批評沒有鼓勵,甚至有意無意地將爸爸排除在外(「等你幫忙我還得給你收拾殘局,還不如我自己一個人全做了省心呢」),反而會將爸爸們推得更遠(「反正我也帶不好,不如躲遠一點省得找罵」)。

但其實,正是因為做了才會犯錯不是嗎?不做的話就什麼錯誤都不會犯了嘛……我覺得只要在做,就說明他是願意參與到父親的角色中來的,這種時候,可以適當加以鼓勵,讓新手爸爸從中獲得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環。相信我,他一定會越做越好的。

注意,大家千萬不要認為「那我就用藥物來調節他的激素水平好了」。因為,由親子互動、身份變化而引起的激素水平變化,是一個維持在正常、合理範圍內的變化,既能增加父親與子女間的親密感,但又並不會損害個體的男性功能。但若是藥物所致,可能就會直接導致對方男性功能的喪失,這就屬於人身傷害了。

所以!

千萬不要在對方不知情的情況下

於其飲食中添加抑制雄性激素分泌的藥物!

此舉屬於投毒!

是違法行為!

各位切勿以身試法!

否則必將遭到法律的嚴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 的精彩文章:

以我微光,照見前路漫長
世界上最怪異的語言是什麼?

TAG: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