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學習書法,由臨摹走向創作

學習書法,由臨摹走向創作

臨帖是我們任何一個書法愛好者的必經之路,也是書法能夠登堂入室的不二法門。可以說,如果從來不臨帖,全憑個人感覺信手一揮,即使你有王羲之一樣的藝術天賦你的作品也談不上叫書法。更多的歷史事實證明,臨帖用功越多,觀察的越細,分析的越深,最終在書法上的成就越大,作品的法度和品位越高。史上任何一位書法家都不例外。

因此,臨帖是學習書法中的一個永恆的課題,如何臨帖、臨什麼帖、臨到什麼程度等等,又常常困擾著書法愛好者。今天將這些常見的問題簡單予以梳理,與各位同道交流。

一、臨帖七訣

1、草書不見長橫 ,可用虛、細線替代。行草書有橫線條的盡量短些,要有行雲流水的縱向感。

2、忌由快產生的平拖、干筆、粗細一樣的現象,行處皆留,留處皆行。忌單字中的「眼」,防止「眼子」太多。

3、重新起筆用濃墨,濃墨字的筆畫要交代清楚。墨淡無神。講究提按:齊而不齊,直而不直,曲中含直,直中含曲。要「提著筆向下按」。

4、一作品中,要有幾個突出、精彩、有個性的字。這也叫「書眼」。一般情況,中間一行是作品重點。

5、長線條字很重要,收筆時要謹慎,一般筆勢結束時用干筆。切記長豎畫不要又長又直,筆墨重的字不能面積相等,字的重輕要有過渡,忌團狀。

6、細筆要有韌性,粗筆要結實。要有鐵劃銀溝的粗筆,又要有行雲流水的細筆。墨干時速度稍慢,濕時略快,粗時略慢,細時略快。行草有楷意,楷書要行寫。

7、交筆時,起訖分明,每筆要交代清楚。中鋒側鋒並用,八面出鋒,細處用中鋒,厚處用側鋒。

三、臨帖十六要

1

臨帖的選擇?

臨帖,是很重要的學習方法,將字帖置於案前,觀察字的形態、結構、筆劃,領會其精神,再下筆仿寫。臨帖,容易掌握字帖的筆意,但對把握字的結構位置不足。簡單說,如同找對象,你父母看中的,你未必就滿意,你朋友滿意的,你未必就同意。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更不能以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別人。儘管如此,但也有個起碼的要求,一是在初學階段,你所臨的帖必須是經典的「法帖」,所謂取法乎上。二是剛起步三五年內宜多臨正書(包括篆、隸、楷),不宜從草書入手,更不宜直接從現代人入手。三是初學的書體首選的起步帖不從個性太強習氣太重的帖入手,如剛學行草書不宜從王鐸、張瑞圖,鄭板橋等人作為起步。四是起步不從高難度入手,例如剛學楷書可從顏體、趙體柳體等入手,不宜直接學歐體,因為歐體筆法功力要求太高,結構要求太精準,作為初學者,很難在一二年內立見成效,毅力稍差的人就容易傷失對書法的熱情。

2

臨帖是必需的嗎?

臨帖是代代技法和藝術經驗的結晶,站在前人肩膀上前進是捷徑的方法,人一生時間有限,除非你能活2000歲,那麼,可以不臨帖,甚至你自己重新造字都來得及。臨帖中國書法的學習方法,主要是以臨摹前人好的書法作品和字帖,學習書法家的精華,古人與今人都把臨帖看作是中國書法入門的鑰匙,是學習書法打好基礎好方法。臨的次數越多、臨的範圍越廣,基礎就越牢固。臨帖需眼到手到、眼准手巧,眼裡看到的,筆端都能夠表達展示出來。沒有天生的武術家也沒有天生的書法家,都要從基本功學起。 因此,臨帖就是學規矩,正手腳,上軌道,走正路。任何一幅作品,有沒有臨過帖,臨的深不深,一看就知道了,臨過帖的,就像部隊的正規軍,言行舉止都是規範動作,不臨帖的,其作品給人第一印象就像草莽流寇,火氣習氣流氓氣都有。

3

臨帖總不像怎麼回事?

可以找老師或真誠的朋友,聽聽他們意見,通過別人的眼光找出不足。自己認為筆法技法基本掌握了,按目前的眼界和理解,再臨也不會再有更大的質的突破了,就可以放一放,換別的帖。學到七成像就很不容易了。不要企圖100%的像,一是不現實,不管你下多大功夫,都不可能將「自己的東西」消除乾淨。二是餘下三成要達到,會比前面七成糾纏的時間更多。要教會學習者邊臨帖邊體會,第一個字哪裡寫得不像,哪個部位臨得不準,第二遍加以改進。在寫字的過程中。要不斷加以分析、改進,力求字如法帖。久而久之,就能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就能一筆到位,不再塗描。

4

選貼的計劃和順序?

決定像不像因素一是對技法的功底,二是反映臨者對書法的理解,看不到帖中妙處肯定是寫不出來的。三是和筆紙心情等其他因素有關。 一般來說,感覺臨的不像是正常的,說明自己感覺到有需要進一步理解、琢磨和錘鍊的地方,一臨就像是不正常的,說明自己要求太低,稍有一點形似就自滿了。像與不像是相對的,絲毫不差的絕對像是不可能的,即使王書聖也寫不出絲毫不差的第二本蘭亭序。即使下了苦功夫臨的很滿意,往往過半年後再看,又不忍目睹了。因為自己的理解和審美又在提高了。學行書可從聖教序或文賦以及趙體行書入手,不宜直接臨高難度的蘭亭敘。學草書可從十七帖、書譜起步,不宜直接就臨懷素自敘帖。因為不同的人性格不同,審美不同,追求不同。性格穩重的人喜歡正楷,性格洒脫的人喜歡行草,內斂的人喜歡俊秀含蓄的作品,豪放的人喜歡雄壯的書法。

5

什麼時候能換其它帖臨習?

初開始入門時可以憑自己感覺,選你看中的。第一印象看中欣賞的,往往和你性格脾氣相投,容易上手快,認準一體或一家鑽進去。要選擇版本清楚的,最好是彩色墨跡影印本。有了一定基礎再換帖,要看你的目的,缺什麼就選什麼帖,既然稱為帖都是優秀作品,臨哪個都不是錯,但,你學習書法總得有個計劃步驟吧,這段時間寫什麼,下一步還缺什麼,舉例說,你感覺自己的字總是放不開,那麼,可以選臨黃庭堅的草書學一學,如果說自己的字火氣太大,可以選臨鍾繇小楷、聖教序或大王行書手札。如果感覺自己的字太清秀,可以選臨張遷、鄭文公等。

6

換帖怎麼換?

換帖時,大概有二種路徑,一是按書家,例如你學完了大王聖教序,可以再換王羲之的手札,或十七帖,或蘭亭序。學完大王再學小王,二王學完了,再學他的後繼傳承者,例如智永、陸柬之、趙松雪、米芾等。二是按書體,例如學了唐楷,可以再學魏晉小楷,學了魏晉再學明清小楷等等。

7

臨過的帖還要不要再臨?

同一帖,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理解。小學時,我們背誦《楓橋夜泊》,以為能背能默寫就掌握了,中老年後,我們再讀這首古詩,大腦會浮現出不一樣的情境來,能讀出詩中隱含的很多作者的心情和悵然。一本紅樓夢,同一人在不同年齡時代讀都會有不同的收穫,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感嘆。因此,許多經典帖,放一放再臨,又有新理解新發現。有數量沒質量最要命,自己揮揮洒洒每天畫一大篇,自己欣賞著陶醉著,實際上那幾千字的收穫還不如弄透一二個字,甚至弄清一二個筆法細節。

8

古人是怎麼臨帖的?

古人視帖如命,他們沒那麼多字帖,有人一輩子就鑽研一兩個法帖,最終也成了高手。我縱觀歷史大書法家的個人經歷又發現,古代書法家絕大部分都是進士出身,說明文化對書法藝術的理解很重要。沒有篤實的文化修為,很難在藝術上達到足夠的審美和格調高度。古人基本是代代口授心傳,主要靠的自己功夫和領悟,當年張旭教顏真卿學書法就說兩條,一是要勤奮刻苦,二是觀察自然。絕大部分人是為實用寫字,很少有書法家的意識,有炫技展覽的意識,所以,他們的書法,不賣弄表面的花哨。我們現在是成也條件敗也條件,條件好,眼界開闊,可是字帖太多,於是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都是蜻蜓點水,一個沒臨的透。古人沒有今天的條件,絕大部分人一輩子看不到名家真跡,也沒有複印件,都是一些翻刻拓本。

9

臨帖的方法?

摹帖筆隨影走,古人怎樣寫,我們就怎樣寫,大小、長短、寬窄、粗細、方圓、斜正等都必須按帖字的要求去寫,有一定的規範和約束。要教學習者讀帖。所謂讀帖,這是書法的專門用語,即書法家在臨摹碑帖之前,或在平常工作的間隙,翻閱碑帖和泛覽墨跡,也就是仔細分析、研究、琢磨碑帖中每一個字的筆畫、結構和整幅作品的章法、氣勢及韻味,邊看邊記,時常會情不自禁地用手指畫起來,心追手摹,激動不已。讀、臨、默三結合,專與廣結合。讀,不是讀內容,而是要從筆法字形或墨法章法中有所發現,讀出自己的感悟;臨,就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去臨摹,把自己讀到的東西盡量再現到紙上。默,就是離開帖背臨,讓法帖能在大腦里放電影。默後再查對,找不同,找遺漏,找差距。 專就是要精一家,廣就是要知百家。要說還有,就是「意臨」,不過,這意臨二字很「玄乎」,許多大師明明臨的不像,卻總說是在「意臨」,你真拿他一點辦法沒有。事實上,「意臨」應該是最高檔次的臨帖,前提是在紮實的「實臨」基礎上有所取捨,進行半臨半創的臨摹。如果老老實實的對臨都不像,那麼你所謂的「意臨」要麼是死要面子騙人,要麼純屬扯淡。

10

怎樣理解「眼上功夫」?

這一層次即是唐代孫過庭所謂的「察之者尚精」。對法帖中字的用筆、結構、章法要詳察細審,既要在靜態上把握筆畫形態,又要在動態上理解點畫間的呼應關係。南宋姜夔在《續書譜》中說:「字有藏鋒出鋒,粲然盈楮,顧其首尾相應,上下相接為佳。後學之士,隨所記憶,圖寫其形,未能涵容,皆支離而不相貫穿。」在結構上既要看到線條本身在空間中的安排,又要對空白的分布予以重視。清笪重光《書筏》說:「黑之量度為分,白之虛凈為布。」即是指出要懂得空間分布之理。而在整體章法上,要注意原法帖的字間行距,欹正關係,潤燥疏密等因素。古人講求章法要「變而貫」,「如織錦之法,花地相間須要得宜。」在這一階段主要解決的是觀察能力的提高,要能看出法帖的微妙之處。許多臨習者只得粗枝大葉,整體看去,似乎與原帖相去不遠,但在細微處則失之甚多,這和抄書並無區別。前人妙處往往就在一筆一畫,甚至一個小動作之中,就如同美人之美亦常在一顰一嗔之間一樣。所以王僧虔說:「纖微向背,毫髮死生。」姜夔說:「夫臨摹之際,毫髮失真則神情頓異,所貴詳謹。」這時的眼睛要像放大鏡,能夠將常人注意不到的細節放大。能否做到「眼到」決定了能否「手到」,因此臨習者不能盲目機械地照臨,應多讀帖,多觀察。

11

一天要寫多長時間?

和一頓要吃多少飯一樣。人不吃飯是不行的,但是吃多吃少各人不可能一樣。 我認為,每天至少專心寫半小時以上,當然四五個小時更好。 注意點:寧少勿濫、要興趣式不要任務式、要先讀帖不要摸起筆就寫、要細心對比查不足、要形成習慣不要三天打雨兩天晒網。最忌諱「下筆千行,離題萬里」。

12

如何理解筆上的功力?

這一境界是在臨帖過程中最具基礎性的環節。孫過庭說:「心不厭精,手不厭熟」,所謂「手到」不僅是指臨得形似,而且要神似,要做到形勢相似,下筆自然要緩慢但要寫出神氣來,則非熟練迅速(相對而言)不可。而二者又是一對矛盾。務必精熟,才能遲速有度。所以古人說:「遲以取妍,速以取勁。先必能速,然空能遲。若素不能速而專事,則無神氣;若專事速,又多失勢。」在拳學中,「手到」是極關鍵的,在雙方對搏時,一旦得機,須身快手到,才能中敵,不然戰機即失。這說明了技術準確性的重要性。事實上,「手到」的境界對於一個學書法的人來說,可謂是難途了。在眾多臨習者中,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並不太多。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在臨習之初,未能做到「眼到」的境界;二是心態浮躁,臨摹功夫尚未下到。這和習太極拳技擊一樣,如果連拳架都不能達以精熟準確,何談實戰?當前許多臨習者對於「擬之者貴似」這一句格言的認識相當模糊,一個「似」字其中所包含的意義遠非想像的那樣簡單。

13

臨帖目的是什麼?

學筆法、字法、章法。(墨法)筆法不放過細微,字法要推敲變化,章法要上下左右前後比較。臨帖是手段不是最終目的,臨帖是學原理,不是終生做奴隸。

14

臨帖要人指導,找什麼樣的人指導?

臨帖的目的就是學傳統,打基本功,當然首要的是找一個有傳統功底的老師,不要找流行風,不管名氣多大。范增名氣很大,你跟他學書法肯定找錯人了。二要找對路子的,有人以草書出名,你跟他學篆書他未必在行,但出了名的人都要面子,不會承認自己不懂,只能敷衍你。三要找品德好的老師。否則不認真,不掏真貨。

15

怎麼看待古帖與現代書法?

我們不能輕率地完全否定現代書法家對當今書法的探索追求和在章法墨法和創作形制上取得的成績,但也不能隨便相信入了國展,出了名的,都是「經典佳作」。書法在功能上古代以實用為主,重在基本功,故正書與行楷居多。現代書法以欣賞為主,重在藝術欣賞性和創新性,因此行草書和一些貌似古樸的畸形體多。 正因為社會的變革,書法的功能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因此,書法的展覽欣賞性功能日益增強,使得作品的尺幅、表現手法、表現目的都在發生變化。重要的一點是,必須有真本事、真理解、真學識。能經得起百年考驗,能在歷史留名的,才是真正的書法家。

16

臨帖到底在學什麼?

這個問題得分不同情況,還沒入門的人,更多的是在培養興趣,磨鍊意志,鍛煉控制毛筆的能力。初入門的人,更多側重於技法的學習和反覆錘鍊,例如學篆書隸書楷書,重在學習線條質量,和漢字結構的基本布置規則。學每個筆畫和部首的基本形態,及其異變的諸種形態和適用範圍,學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的筆法要求,如何使線條飽滿渾厚,如何使線條靈動飄逸,還要學各種字形的平正格局和變形格局,使其能平正也能險勁,然皆可莊重大方而不鬼異野怪。而行草書則富於更多更廣泛的變化,往往以「字組」甚至「字塊」為一個單元,單字都好看,整個作品未必好看。還得要用「氣」將它他們有「節奏」的「串」起來,除此外,還要考慮欹正、輕重、快慢、疏密等各種藝術對比渲染,最忌平白無趣,要處處製造矛盾還要能時時解決矛盾,達到既矛盾又統一,運用的手段越多,作品的趣味性變化性越大,統一的水平越高,作品的藝術創作就越成功。學行草書除了以上筆法和結構外,更重要的是要長期體會學習呼應貫氣和節奏變化。篆隸楷作品基本上以「單字」為單元,每個字能過關就勉強算好作品了。「平安無事」則單調無味,「矛盾四起」卻無法「擺平」也會「亂象環生」。再高一層次要學習的,就是如何將情感成功自然地付諸筆墨,以及作品總體格調境界的塑造,這是一個更大的課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相約 的精彩文章:

書法的方寸之間,卻寫就了洒脫
寫意花鳥畫的出枝、畫花、添葉

TAG:書畫相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