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一首以神獸命名的千古經方,僅僅4味葯,可熄滅大熱、大汗、大渴

一首以神獸命名的千古經方,僅僅4味葯,可熄滅大熱、大汗、大渴

在上古時期,人們將古代神話和天文學進行了一番演繹,於是就誕生了四大神獸,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然而,在醫聖張仲景時代,卻將上古四大神獸運用到中醫方葯里,於是創造了四大神方——青龍湯、朱雀湯、白虎湯、玄武湯。青龍湯有大小之分,朱雀湯至今存爭議,玄武湯被改名,唯有白虎湯從古至今一直很明朗。

白虎湯是《傷寒論》里十分著名的一首方子,用藥極其簡單,原著記載,全方由「石膏一斤(碎),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炙),粳米六合」,4味葯組成,煎服方法主要是「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是取石膏50g,知母18g,甘草6g,粳米9g,水煎服,一日三次。

對於白虎湯的方證,一般都是認為的「「大熱、大汗、大渴、脈洪大有力」,然而我們在檢索《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時候發現,其實白虎湯的方證似乎並沒有這麼簡單。尤其黃煌教授認為[1],使用石膏的客觀指征為:形瘦面白,皮膚粗糙;舌面乾燥,舌苔薄;脈形大,有時重按少力;腹或脹大,腹皮較急而按之缺乏底力。

我們先來看看《傷寒論》對於白虎湯的條文,第181條指出「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然而這一條中的「表有熱里有寒」卻極具爭議,古今很多學者都對此各抒己見,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認為此處乃是筆誤,比如程郊倩說:「此處表裡二字錯簡」,應為「里有熱,表有寒」,「是熱結在里,郁住表氣在外。」對此也有人認為是「有」和「冇」的筆誤,意思是「表有熱里冇寒」。二是認為此處是真熱假寒,比如任應秋教授指出:「表寒里熱,即所謂熱厥,也即是真熱假寒,而且要使脈管擴張,血液充實流利的時候,才能見到浮滑的脈搏」,「足以說明它里熱的真實性。」三是認為此處是真寒假熱,當然這種說法被學術界否定。四是此處的「寒」字為「邪」,這一點柯韻伯直接把「里有寒」改作「里有邪」,並指出「舊本作里有寒者誤。此雖表裡並言,而重在里熱。」對此《醫宗金鑒》也表示「經文寒字當邪字講,亦熱也」。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種說法。但綜合白虎湯的方葯組成以及其他方證來看,第一種說法和第四種說法是最接近仲景原意的。也就是說,此條方證表明的是一個傷寒陽明病,表裡皆熱的表現,這正與汗大出、口大渴、身大熱相符合。

《傷寒論》第350條指出,「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也,白虎湯主之」。但是這一條又有些讓人疑惑的地方,就是「脈滑而厥」與後面的「里有熱」,但恰好這裡就是一個「證眼」,身熱甚而外厥冷,意思是什麼?這就是在告訴我們要去辨別真熱假寒證的,另一個則是此處的「里有熱」,還有一個就是「熱深厥深」,也是需要我們去注意的,不難看出陽明外證而用白虎湯清熱,而不是陽明裡實證用承氣湯攻熱。

《傷寒論》219條指出,「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正如《傷寒尋源》中所說,「計惟白虎,肅肺金而清胃熱,則表裡之邪自解耳」,是很有道理的。

從仲景原文可以看出,白虎湯的重要作用在於清熱,那麼,白虎湯這四味葯究竟有何妙用呢?正如清代名醫呂震名所說,「方中之用石膏、知母,取降肺金清肅之氣,而滋腎水生化之源,水出高源胃土藉資灌溉;兼以甘草、粳米,載之逗遛上焦,以生津而化燥則煩熱自蠲,所謂治病必求其本也」。

綜合來看,白虎湯這個以上古神獸命名的經方,的確有著它獨特的一面。全方以白虎命名,意在告誡本方的解熱作用極其迅速,就像秋季涼爽乾燥的氣息降臨大地一樣,一掃炎暑濕熱之氣。白虎湯雖然僅僅4味葯,卻互相配合的十分奇妙,充分體現了中醫配伍的基本特色,是清熱瀉火的經典名方。而現代藥理研究表也明,白虎湯除了具有解熱作用外,還有增強機體免疫力的作用,這正是白虎湯清熱生津作用的延伸。

參考文獻:

[1]溫興韜.黃煌教授對白虎湯的認識與應用.國醫論壇[J].1998.1(13):22-23.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原創出品,圖片來源於網路。作者金蘭,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蘭中醫學社 的精彩文章: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一個5味葯的配方,對各種郁證有奇效
為什麼判斷平人脈象需要以呼吸來定論?其中奧秘究竟是什麼?

TAG:金蘭中醫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