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一座城,23秒,43年

一座城,23秒,43年

43年前的今天,山崩地裂的災難突然降臨,唐山發生7.8級的大地震。

一位男士在唐山大地震罹難者紀念牆悼念遇難者。新華社記者 吳曉凌 攝

43年前的今天

在那個本該平靜祥和的夏夜

山崩地裂的災難突然降臨

23秒的劇烈震動

一場里氏7.8級的大地震

幾乎將唐山

這個擁有百萬人口的

重工業城市夷為平地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使市區97%以上的地面建築被摧毀,鳳凰山下一片廢墟。新華社發

24萬多人失去了生命

16.4萬多人重傷

3817人成為截癱患者

4204名兒童成為孤兒

唐山大地震中,開灤煤礦醫院在地震中全部倒塌。這是北京裝甲兵部隊正在搶險救災。新華社記者劉志偉攝

97%的地面建築

55%的生產設備被損壞

直接經濟損失30億元人民幣

……

這是1976年7月28日大地震發生後,人們在清理廢墟。新華社記者 官天一 攝

一座城市的劫難

使無數美滿的家庭

在一夜之間消失

許多人用一生

也無法撫平它帶來的傷痛

但人們選擇勇敢面對

與這場災難展開了頑強的搏鬥

唐山大地震發生當天,一大批抗震救災物資從上海運抵唐山機場。新華社記者 韓曉華 攝

今天,我們回顧三個故事

願你在讀完之後

感受到中華民族

生生不息的力量

1

抗震志氣鋼,我們勇往直前!

在43年前的大地撕裂中

礦工劉江失去了父親

鋼廠工人馮林棣失去了2歲的兒子

馮林棣所在的「王益元鍊鋼小組」中

組長夫婦、老組長的

三個孩子和兩名組員

也未能倖免

家園顛覆破碎

至親陰陽兩隔

這些工人卻在最關鍵的時刻

重振精神,站回生產一線

掩埋父親後

劉江8月2日便回到礦上

地震當天上午

馮林棣就到達鍊鋼廠

劉江說:

「在家裡待著不踏實,

覺得礦上需要我們。

馮林棣說:

「有人說唐山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了,

我們就要證明,

唐山並沒有消失!

這是1976年唐山鋼鐵公司工人慶賀唐山大地震後煉出「志氣鋼」的場景。新華社發

礦上組織礦井排水突擊隊

劉江主動報名

與工友共同扛著沉重的水泵

「走路都特別費勁

但覺得幹勁很足!

8月25日

距離地震發生28天

馮林棣永遠忘不了那一刻

唐山煉出了震後第一爐

「抗震志氣鋼」

2

孤兒不孤

唐山大地震後

4204名孤兒

成為無數人心中

最揪心的牽掛

這些孩子中

年齡最大的16歲

最小的僅僅兩個月

孩子們要怎樣長大?

他們的未來又將如何?

資料圖片:育紅學校的負責人董玉國(右二)、保育員和孩子們在一起。 新華社記者 張彬 攝

在唐山大地震罹難者紀念牆上

刻著董惠娟父母和兄嫂的名字

時光荏苒

地震孤兒董惠娟

如今已是國內首位災害心理學博士

唐山師範學院教授

國內外知名的心理學專家

董惠娟在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入口與鐘錶雕塑的合影。新華社發

她也曾一直迴避自己孤兒的身份

直到在汶川地震災區

面對失去雙親而絕望失控的孩子時

她發現最有效的方法

就是平靜地告訴他們

「我也是地震孤兒!

和董惠娟一樣

地震孤兒們

在全國人民的關心下

他們在各自工作崗位

為祖國傾注力量

有的光榮入伍

保家衛國、搶險救災

唐山大地震孤兒劉志剛(左)自邢台育紅學校高中畢業後,分配到唐山建築陶瓷廠工作。1982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新華社記者 趙連升 攝 (1986年7月5日發)

如何在失去親人的生活中

找回內心的力量

重新建構現實與精神家園?

董惠娟說:

「那些用盡全力與生命最深的苦難

戰鬥過的人會知道!

生活在唐山市育紅學校的孤兒享受著大家庭的溫暖。這是老師王子君星期日和孩子們在一起。新華社記者趙連升攝 (1986年7月5日發)

3

用一生來感恩

張祥青是一名唐山大地震孤兒

但他的記憶深處

不只有痛苦

資料照片:張祥青

「那時解放軍為我們救助建房、

分發救災物資,

他們每天天亮來、天黑走,

不吃一口我們的糧食。

在汶川地震後的募捐現場

已成為企業家的張祥青

毅然捐出了1億元

2008年5月20日,在唐山抗震紀念碑廣場,從河北省各地趕來的唐山地震孤兒們正在捐款。當日,通過網路倡議、電話聯繫等方式,200多名唐山地震孤兒聚集到唐山抗震紀念碑廣場,舉行為四川汶川大地震孤兒獻愛心的捐獻活動。新華社記者鞏志宏攝

他的這句話

「幫助他們重建家園!

建最好的學校、震不垮的學校!

感動了無數人

1億元

即使是企業家

也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愛心

張祥青說

正是全國人民和解放軍

在唐山大地震中解救了他

宋志永、楊國明、楊東、王加祥、王得良、宋志先、王寶國、王寶忠、曹秀軍、尹福、宋久富、楊國平、王金龍等村民,河北省唐山市玉田縣人。他們被譽為「唐山十三義士」。2008年5月12日下午,宋志永和12位農民兄弟得知四川汶川發生了大地震,他們主動來到災情最重的四川北川縣城,成為最早進入北川抗震救災的志願者之一。

災難也把唐山和汶川人民的心

緊緊連接在一起

唐山為汶川地震

募捐總額接近4億元

數額居全國地級市之首

張祥青總說

從廢墟里站起來的唐山人

都應該有一份感恩的心

1981年4月14日唐山市鳳凰山下,震後搭建的簡易房逐漸被拆除,一座座新樓房拔地而起。新華社記者 於永甫 攝

一座城市的劫難與重生

包含著無數悲歡

也見證著無比堅強

從1976年開始

唐山就馬不停蹄開展了重建

大地震10周年時

唐山恢復重建工作初現規模

這是1986年唐山大地震十周年後的唐山。 新華社記者 趙連升 攝

20周年時

唐山逐漸繁榮起來

這是1996年唐山大地震20周年後的唐山。 新華社記者 張小軍 攝

30周年時

唐山變得更美

有了大城市的樣子

這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後的新唐山。 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40周年時

唐山成功舉辦了

世界園藝博覽會

2016年,河北唐山舉辦了第32屆世界園藝博覽會。

如今的唐山

正在融入「一帶一路」

建設東北亞地區經濟合作的窗口

熙熙攘攘、蒸蒸日上

一座嶄新的城市

承載著厚重的滄桑與期盼

巍然屹立於中華大地

河北省唐山市南湖景區夜色(2019年5月29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每年地震紀念日前後

唐山大地震罹難者紀念牆下

都會擺滿鮮花

一面面黑色的牆壁

一個個燙金的名字

印刻著太多心酸的故事

凝結著難以忘卻的記憶

2018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42周年紀念日,人們來到唐山大地震紀念牆前,擺放鮮花,祭奠親人。 新華社發(董鈞 攝)

那23秒的災難

已經過去43年了

時間

在讓過去模糊的同時

也讓未來更加清晰

2018年4月4日,一名市民在唐山地震紀念牆前悼念逝者。新華社發(董鈞 攝)

今天

我們為這片熱土上發生的變化

感慨讚歎

我們為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奮鬥

由衷感佩

我們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

熱淚盈眶

當時光穿越厚重的歷史

「公而忘私、患難與共、

百折不撓、勇往直前」

的唐山抗震精神

將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來源:新華社/李永錫、雷雯雯、徐亦鳴、吳小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網 的精彩文章:

香港到底有什麼問題?
香港出現騷亂,親者痛仇者快!

TAG: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