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籍這首《野老歌》對比強烈鮮明,最後兩句急轉直下卻發人深省

張籍這首《野老歌》對比強烈鮮明,最後兩句急轉直下卻發人深省

張籍,是唐代新樂府運動的名士之一,他的詩,被另外一個大詩人白居易評價為「風雅比興外,未嘗著空文」,所以張籍的詩歌,與白居易、元稹所倡導的創作方向與精神內涵相同。白居易以諷喻詩見長,其諷喻之作往往「意激而言質」,其篇幅大多很長,我們比較熟悉如《長恨歌》、《觀刈麥》等等。

而張籍的詩,與他們略有不同,下面這首《野老歌》便是其代表作之一,全詩語言樸實,內容沉鬱,以強烈的對比手法,表現了勞苦大眾人民的艱難生活狀況,痛批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橫徵暴斂。全詩共八句,篇幅不長,語言也通俗易懂,如下:

野老歌

張籍

老農家貧在山住,耕種山田三四畝。

苗疏稅多不得食,輸入官倉化為土。

歲暮鋤犁傍空室,呼兒登山收橡實

西江賈客珠百斛,船中養犬長食肉。

前四句,直接開門見山的寫一位老農終年勞作卻連飯都吃不飽。「老農家貧在山住,耕種山田三四畝」,交代這位老農的住所,強調這位農民,是一位「山農」,要知道,山中土地貧瘠,更何況只是有三四畝地,可見,收成不會很多。這不禁讓人聯想,為什麼這位農民要去山上居住呢?其實,深山為農,本有逃避租稅之意,是貧窮而迫不得已的做法,但是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財政困難,對於徵稅可謂無孔不入,即便是身在深山之中,也依然逃不過,「縱使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

接著兩句「苗疏稅多不得食,輸入官倉化為土」,偏偏苗疏稅多,收成少而繳納多,這註定了「不得食」的現象,但是,如果說作者只寫到「輸入官倉」,那未必便是深刻,更令人觸目驚心的是「化為土」這三個字。這位老農,終年辛苦異常,好不容易種了點糧食,還被官家強征去,可是征去之後呢?化為土!這種鮮明的對比,這種不平等的社會現象,作者只是向我們描述事實,卻讓我們讀來沉痛非常。

五、六句寫這位老農,迫於生計,只好求之於深山野果來充饑,仍然是平鋪直敘的語言,「歲暮鋤犁傍空室,呼兒登山收橡實」,辛苦了一年,到了歲暮,居然空空如也,所以,當冬天農閑的時候,為了活下去,不得不上山採摘「橡實」(即橡樹子,可食用),杜甫也曾有過這種體驗,曾經寫道:「歲拾橡栗隨狙公,天寒日暮谷里」。辛苦一年,還得以野果充饑,這不是因為天災,全是因為人禍,這種現象,令人深思。

而到了最後結尾兩句,作者卻突然急轉一筆,寫「西江賈客」(即做珠寶生意的人)、寫人不如狗,似乎和老農全不相干,跳躍性很強,讀來有些突兀,但是,在感情上,卻以鮮明的對比,給人以無限的衝擊。一邊是極度貧困的老農,一邊是以大肉豢養家犬的富商,鮮明的對比,根本不需要作者再有任何議論之詞,便已經發人深省了。

總體來看,這首詩看似毫無議論抒情,似乎只是在講述一個故事,但是讀來卻發人深思,詩人的感情傾向是非常明顯的,揭露的社會現象也非常深刻。而作者所採用的手法,主要是兩次對比來體現的,讓我們讀完之後,能夠受到強烈的震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話詞風 的精彩文章:

蘇軾早期哀而不傷、艷而不俗的一首詞,將心理刻畫的細緻入微
27字描繪出令人心動的意境,賀鑄的這2首小令,當真無與倫比

TAG:史話詞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