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美島礁第一戰,日軍死亡率97%,留下數門203大炮保存至今

日美島礁第一戰,日軍死亡率97%,留下數門203大炮保存至今

日美島礁第一戰,日軍死亡率97%,留下數門203大炮保存至今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1943年11月的塔拉瓦戰役是美軍首次對日軍固守的島礁陣地實施兩棲登陸作戰,儘管戰鬥持續僅76小時,卻成為太平洋戰爭中交戰雙方傷亡比率最高的戰役。為了攻佔塔拉瓦環礁中唯一建有機場的貝蒂歐島,美國海軍陸戰隊第2師遭受了3301人的慘重傷亡,其中陣亡1009人,首批登陸的陸戰2團和陸戰8團傷亡率達35%,第2兩棲戰車營傷亡率達49%,火焰噴射器手的傷亡率更達66%!守衛塔拉瓦環礁的日軍部隊共計4836人,有4690人斃命,僅有17名日軍和129名朝鮮勞工被俘,死亡率達97%!換而言之,塔拉瓦戰役中平均每小時有105人傷亡!其慘烈程度遠遠高於美軍預期。

日美島礁第一戰,日軍死亡率97%,留下數門203大炮保存至今

■1943年11月20日,美國海軍陸戰隊翻過貝蒂歐島海灘的海堤,向日軍陣地進攻。

美軍在塔拉瓦之戰中之所以傷亡慘重,首先在於狂熱的日軍官兵進行了不死不休的頑強抵抗,其次在於日軍防禦工事的堅固和火器配置的密集。在面積僅為1.54平方公里的貝蒂歐島上,日軍修建了超過500座碉堡、掩體和火力點,部署了大量火炮和自動火器,其中37毫米以上口徑火炮多達77門,輕重機槍數量超過100挺,幾乎可以無死角地覆蓋島嶼的每一寸海灘。在日軍的岸防武器中,威力最強的是4門英制203毫米岸炮,兩門一組部署在貝蒂歐島的西南角和東端,朝向環礁外海,但同樣可以向礁湖方向開火。儘管這4門重炮在戰鬥中並未發揮突出作用,實際上其中3門在美軍登陸前的炮擊和空襲中被摧毀,剩下1門也受損,但依然是貝蒂歐島上最引人注目的防禦設施。不過,這些火炮具體是什麼型號?什麼來歷?卻鮮有深究,本文嘗試做些不成熟的考據。

日美島礁第一戰,日軍死亡率97%,留下數門203大炮保存至今

■貝蒂歐島上一門被美軍摧毀的英制203毫米岸炮。


新加坡炮之謬

在很多文獻資料中,貝蒂歐島的日軍203毫米岸炮被稱為「新加坡炮」,因為它們是1942年初日軍攻佔新加坡時繳獲的戰利品,後來被海運到遙遠的吉爾伯特,用於加強塔拉瓦的防禦。這種說法流傳甚廣,連美國海軍官方歷史學家塞繆爾?莫里森在其代表作《二戰美國海軍作戰史》中也做如此記載。

日美島礁第一戰,日軍死亡率97%,留下數門203大炮保存至今

■戰鬥結束後,兩名美軍士兵爬上被毀的日軍203毫米岸炮頂部,從照片可見其炮塔為半開放式的。

既然是繳獲自新加坡,那這種火炮應該是英軍的現役或曾經服役的型號,筆者依據這條線索查閱了資料,結果發現了一個意外的事實:這些岸炮並非英國皇家海軍曾經列裝的火炮型號,因為從19世紀80年代中期到20世紀20年代中期,英國海軍沒有列裝過任何一款203毫米火炮(8英寸)。估計很多軍迷朋友會跟筆者一樣感到吃驚,英國海軍明明建造了大批裝備203毫米艦炮的重巡洋艦,然而那是一戰之後條約時代的事情,而自一戰結束上溯30多年間,英國海軍在8英寸級別火炮上存在空白。

日美島礁第一戰,日軍死亡率97%,留下數門203大炮保存至今

■今日保存在紐西蘭的BL 8 inch Mk VII型岸炮,其形制與塔拉瓦日軍岸炮明顯不同。

在英國海軍歷史上,8英寸後裝式線膛艦炮的研發始於1884年,分別由皇家兵工廠和阿姆斯特朗公司旗下的埃爾斯維克兵工廠設計製造,共有6個型號,即BL 8-inch Mk I~VII型(欠缺V型),其中Mk I、II型為原型炮,Mk III、IV、VI和VII型為量產型。上述火炮均為採用黑火藥發射的低膛壓火炮,身管長度為25.5倍徑或30倍徑。1885年,英國海軍決定放棄8英寸口徑艦炮,將9.2英寸(234毫米)艦炮和7.5英寸(190毫米)艦炮確定為各型巡洋艦的備炮,此後直到1922年《華盛頓條約》簽訂前,英國海軍再沒有考慮列裝8英寸級別艦炮。由於條約規定8英寸為巡洋艦主炮的最大口徑,英國海軍於1927年列裝了50倍徑BL 8-inch Mk VIII型艦炮,作為本國條約重巡的主炮,而Mk VII型和Mk VIII型之間相隔了40多年時間。

日美島礁第一戰,日軍死亡率97%,留下數門203大炮保存至今

■澳大利亞海軍「堪培拉」號重巡洋艦裝備的雙聯裝Mk VIII型203毫米艦炮。

英國早期型號8英寸艦炮的製造數量和裝備範圍都非常小,主要裝備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殖民地海軍,作為殖民地炮艦的主炮或岸防炮。有資料表明早期型8英寸艦炮也曾被部署到遠東的新加坡,但是沒有證據顯示其到二戰時期仍然服役。就算日軍真的在新加坡繳獲了這種火炮,也不會對其有多大興趣,畢竟是上個世紀的老古董,射程僅有7300米,還使用黑火藥發射,無論如何都太過落伍,根本沒必要千里迢迢地搬到塔拉瓦去。而且,早期英制8英寸炮的倍徑較短,而塔拉瓦的岸炮明顯身管更長。

日美島礁第一戰,日軍死亡率97%,留下數門203大炮保存至今

■貝蒂歐島上日軍203毫米岸炮的正面特寫,可見其身管頗長,炮塔正面有被美軍炮彈直接命中的痕迹。

值得注意的是,BL 8inch Mk VIII型艦炮也有作為岸炮使用的情況,但僅有6門,在二戰時期部署在英吉利海峽的多佛-福克斯通海岸防禦德軍登陸,因此日軍沒有機會獲得這種性能更先進的火炮。


埃爾斯維克炮之源

實際上塔拉瓦日軍岸炮繳獲自新加坡的謬誤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經被發現。1974年,一位美國學者威廉?巴奇探訪了塔拉瓦舊戰場,重點考察了日軍203毫米岸炮的殘骸,並發現了這些火炮的某些細節特徵,包括製造序列號,後來經過英國維克斯公司的查證,這些火炮並非來自新加坡要塞,而是日俄戰爭時期日本從英國進口的艦炮。

日美島礁第一戰,日軍死亡率97%,留下數門203大炮保存至今

■當年貝蒂歐島上的4門203毫米岸炮有3門保存至今,這是其中一門。

有的讀者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筆者是在打自己臉,前面說了一通英國海軍有相當長時間沒有裝備8英寸火炮的歷史,又怎麼會出口給日本?其實這並不矛盾,英國海軍沒有列裝不等於英國軍火商就不能製造出售。要知道,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英國不僅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還是最大的海軍裝備輸出國,英制戰艦和海軍武器行銷全球,當年中國也是其主要客戶之一。雖然早期型8英寸火炮沒有被英國海軍相中,但埃爾斯維克兵工廠仍繼續開發同口徑火炮用於出口。

日美島礁第一戰,日軍死亡率97%,留下數門203大炮保存至今

■埃爾斯維克兵工廠生產的45倍徑EOC 8英寸炮的存檔照片。

日美島礁第一戰,日軍死亡率97%,留下數門203大炮保存至今

■貝蒂歐島上一門被嚴重損毀的203毫米岸炮,其炮管已被炸斷。

在1893年至1894年間,埃爾斯維克兵工廠陸續設計了一系列8英寸火炮,統一稱為EOC 8英寸炮(EOC為埃爾斯維克兵工廠的縮寫),分為40倍徑和45倍徑兩個序列,前者包括P、R、T型,後者包括Q、S、U、W型。EOC 8英寸炮除了口徑外,已經與10年前設計的同口徑火炮截然不同,不僅身管更長,炮身材料、結構設計都更為進步,性能大幅提升,在30度仰角時的最大射程可達18000米。45倍徑EOC 8英寸炮於1895年投產並向國外推銷,吸引了包括中國在內的不少客戶,中國海軍在甲午戰敗後向英國訂購的「海圻」、「海天」號巡洋艦就選擇了這種火炮作為主炮,而義大利和日本是EOC 8英寸炮的最大用戶,這兩個國家甚至購買了特許生產權,加以仿製。

日美島礁第一戰,日軍死亡率97%,留下數門203大炮保存至今

■中國海軍「海圻」號巡洋艦的艦尾特寫,其主炮為45倍徑EOC 8英寸炮。

熟悉日本海軍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從明治初期草創到日俄戰爭結束,日本海軍幾乎完全是依靠「拿來主義」建立起來的,從規章制度到戰艦武備都從外國引進和購買,是國際軍火市場上的大買家。在埃爾斯維克兵工廠推出新炮之際,正值日本取得甲午戰爭的勝利,開始以俄國為目標進行新一輪海軍擴張,45倍徑EOC 8英寸炮頓時引起了日本海軍的興趣,將其確定為本國巡洋艦的標準武器,大量購入,並在1902年獲得特許生產權,由吳海軍工廠加以仿製。在日俄戰爭前後,日本海軍的8英寸艦炮被埃爾斯維克炮所壟斷。建造於20世紀初葉的日本海軍的舊式巡洋艦到一戰結束時基本退役,但它們裝備的8英寸艦炮有相當數量被保存下來,繼續作為岸炮服役至二戰結束,其中自然包括部署在塔拉瓦環礁的那4門炮。

日美島礁第一戰,日軍死亡率97%,留下數門203大炮保存至今

■被美軍攻佔的貝蒂歐島日軍岸炮陣地,近處是一門140毫米岸炮,遠處則是203毫米岸炮。


塔拉瓦岸炮之謎

通過對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英國海軍及日本海軍裝備的8英寸艦炮的歷史回顧,現在我們可以確定塔拉瓦環礁的4門203毫米岸炮並非繳獲自新加坡要塞的英軍現役火炮,而是由英國埃爾斯維克公司製造的外貿型火炮。那麼,能否進一步明確塔拉瓦岸炮的身世呢?是英國原裝貨,還是日本仿製品?又具體來自於哪艘舊式戰艦呢?說真的,對於資料儲備不足又才疏學淺的筆者,要回答得如此細緻實在無能為力,但想藉此梳理下EOC 8英寸炮在日本海軍中的裝備情況,以為拋磚引玉。

日美島礁第一戰,日軍死亡率97%,留下數門203大炮保存至今

■貝蒂歐島的日軍部隊在安放203毫米岸炮,可見這門炮的尺寸相當大。

45倍徑EOC 8英寸炮在進入日本海軍服役時,被命名為45口徑安式8吋炮,安式是指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製造的型號,由吳海軍工廠仿製的型號則稱為45口徑吳式8吋炮。1908年(明治41年),日本海軍對艦炮型號名稱進行了統一,此後所有EOC 8英寸炮都統稱為45口徑四一式8英寸/20厘米炮。實際上,日本海軍中的EOC 8英寸炮有三個來源:第一是英國埃爾斯維克兵工廠的原裝火炮;第二是由吳海軍工廠的仿製火炮;第三最為特殊,是由義大利兵工廠特許生產的同型火炮,其來源下文詳述;其中英制原裝火炮數量最多。

日美島礁第一戰,日軍死亡率97%,留下數門203大炮保存至今

■日本海軍「高砂」號防護巡洋艦配置的45倍徑EOC 8英寸炮的線圖。

日本海軍購入的45倍徑EOC 8英寸炮的型號包括S、U、W型,最早裝備該型火炮的是1898年服役的防護巡洋艦「高砂」號,後續訂購的防護巡洋艦「笠置」、「千歲」號也採用了同型火炮,上述三艦均為S型炮。日本海軍在1899年到1901年間訂購的6艘裝甲巡洋艦「淺間」、「常磐」、「八雲」、「吾妻」、「出雲」、「磐手」號全部採用45倍徑EOC 8英寸U型炮作為主炮。由於日本於1902年才獲得該型火炮的特許生產權,可以肯定上述火炮均為英國原產。

日美島礁第一戰,日軍死亡率97%,留下數門203大炮保存至今

■日本海軍「吾妻」號裝甲巡洋艦,其主炮為2座雙聯裝203毫米炮,型號為45倍徑EOC 8英寸炮。

日俄戰爭前夕,為強化艦隊實力,日本海軍緊急向義大利安薩多爾船廠求購了2艘裝甲巡洋艦,它們原為阿根廷訂購,後轉售於日本,命名為「春日」和「日進」號。這兩艘艦雖然是同級艦,但主炮武備不同,「春日」號混裝了1座254毫米單裝艦炮和1座203毫米雙聯裝艦炮,而「日進」號裝備了2座203毫米雙聯裝艦炮。兩艦的203毫米艦炮均為EOC 8英寸炮,但都是義大利特許製造的仿製型號。「春日」號安裝的是45倍徑EOC 8英寸炮,而「日進」號的主炮倍徑則有40倍徑和45倍徑兩種說法。筆者難以確定哪種說法是準確的,但是注意到一個細節:在1905年5月的日本海海戰中,「日進」號的4門主炮竟被炸斷了3門,因此筆者推斷該艦在新建時配置了40倍徑EOC 8英寸炮,但在戰後修復時全部換裝了45倍徑EOC 8英寸炮,因此才有兩種說法存在。至於「日進」號換裝的艦炮是從英國購入,還是本國仿製,則無從查考。

日美島礁第一戰,日軍死亡率97%,留下數門203大炮保存至今

■日本海海戰中「日進」號前主炮塔的2門炮均被炸斷。

日美島礁第一戰,日軍死亡率97%,留下數門203大炮保存至今

■1908年,「日進」號艦員與登艦參觀的美國海軍官兵在主炮前合影,顯然這些203毫米炮是日本海海戰後更換的新炮。

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海海戰中被俘獲的俄國戰列艦「鷹」號被重新命名為「石見」號,加入日本海軍服役。該艦後來在吳海軍工廠接受了大規模改裝,原有的6座152毫米雙聯裝副炮被6門203毫米艦炮所取代。有資料顯示新裝的艦炮均為45倍徑EOC 8英寸炮,但來源並不同,其中4門是從英國購入的原產炮,2門是吳工廠的仿製炮。

日本海軍最後裝備45倍徑EOC 8英寸炮的戰艦是日俄戰爭後建造的「鞍馬」、「伊吹」號裝甲巡洋艦,於1909年到1911年間完工。兩艘艦均為日本本國建造,主炮採用2座305毫米雙聯裝艦炮,另有4座203毫米雙聯裝艦炮作為二級主炮,均為仿製的四一式8英寸/20厘米炮。

日美島礁第一戰,日軍死亡率97%,留下數門203大炮保存至今

■那門僅剩一半炮管的203毫米岸炮至今還能在貝蒂歐島的海灘上找到。

根據巴奇的發現和維克斯公司的說法,塔拉瓦環礁的4門203毫米岸炮是1905年出口到日本的,那麼就基本排除了日俄戰爭前訂購的各型巡洋艦的主炮,同時也不是日本的仿製型號,那麼最有可能的就是戰後用於替換「日進」號受損主炮的新炮和替換「石見」號152毫米艦炮的新炮,至於到底是哪種情況,還有待更有能力的大神們做進一步的考證。

日美島礁第一戰,日軍死亡率97%,留下數門203大炮保存至今

■這門飽受戰火侵襲和歲月磨礪的火炮還有多少尚未解答的問題?

還有一個問題頗為困惑,從上述歷史可見,日本海軍在日俄戰爭前後裝備的203毫米艦炮均為阿姆斯特朗公司所屬的埃爾斯維克兵工廠生產,而塔瓦拉岸炮被普遍稱為維克斯炮,又什麼原因呢?筆者推斷有兩種可能:有資料顯示日本海軍為「石見」號換裝的4門203毫米艦炮是從維克斯公司購買的,故有此說;還有一種可能是阿姆斯特朗公司和維克斯公司於1927年合併,故而被張冠李戴。僅限於個人觀點,歡迎批評指正。

本鏟史官已開通微信公眾號,更多軍事歷史內容請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裝甲鏟史官(ID:PanzerCSG)。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