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南懷瑾老師:這個寓言故事把修道一步一步的工夫境界都講出來了

南懷瑾老師:這個寓言故事把修道一步一步的工夫境界都講出來了

南懷瑾老師:這個寓言故事把修道一步一步的工夫境界都講出來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這個寓言故事把修道一步一步的工夫境界都講出來了

本文摘錄自 《莊子諵譁》

【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為物,無不將也,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其名為攖寧。】

怎麼樣才叫做「殺生者不死」呢?這個按佛法說,太嚴重了。其實不是真的叫你去殺生,如果殺了人,那你非死不可。這個生,不是生命的生,是念頭生起來,思想念頭一動,就要平靜下去,就要把它空掉。後來道家修神仙之道的兩句話,「未死先學死,有生即殺生」,就是根據莊子這兩句話來的。所以我們打坐幹什麼?要先學死,念頭一動,一生起來,馬上把它空了,這叫做殺生,就在空靈的境界永遠定下去,這就是學死了;這樣的死,人就永遠不死。永遠不死是什麼呢?所謂不死就是長生嘛!生生不已,永遠是前進的。

所以「生生者不生」,你要長生不死,最好是不生,不生就是思想妄念情緒動都不動,不是壓制下去的。孟子說四十而不動心,孟子是硬壓下去,那很不得了,要很空靈才行,就是生生者不生。學佛的同學注意啊!佛家講要到了八地菩薩,才得無生法忍;莊子講的就是無生法忍。「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生而不生,不生而生,這就是無生法忍。到達了一念不生處,無生法忍,「其為物,無不將也」,那時心能轉物了,一切萬物跟著你轉,你不被物所轉,要改變萬物就可以改變。像我們普通沒有得道的人,受物質環境的影響,改變了我們自己。修養到達了心能轉變萬物的境界,要毀滅它也可以,要成功它也可以。「無不迎也」是來者不拒。

莊子「將」、「迎」這兩個字後來被宋儒用了,宋朝的儒家,我非常佩服,不是講笑話,宋明理學家像是佛家的律宗,品德做人那個嚴肅,沒有話講,那好極了。就是有一點,對學問主觀太強,到處把佛家、道家的東西收來,然後再拚命罵他們異端,很不應該。異端的意思就是外道,儒家專門名稱叫做異端,是借用孔子的。譬如程明道(顥)是有名的大儒,寫的《定性書》,講怎麼樣叫做打坐入定,其中第四、五句話,很有名的,「無將迎,無內外」,你說將迎兩個字哪裡來的?偷莊子的嘛!拚命偷道家的東西,連名詞也偷,等於家裡沒有紅包,到別人家裡拿一個來,然後又罵人家家裡沒有紅包,因為被他偷掉了嘛!宋儒就搞這種事。

《定性書》裡頭講打坐做工夫,「無將迎,無內外」,是講到了底。說打坐無將迎,不要故意把念頭空掉。「無將迎」就是說不要把念頭帶來,念頭來了不歡迎,自然就跑掉;跑走了也不送,就那麼坐就定了。「無內外」,不要守在身體以內,也不要守在身外。他說的完全對,道家、佛家用功的精華他都拿到了,可是寫完了書,他又罵道家、佛家是異端,只有他不曉得是哪一端。量太小了,那就是有聖人之才,無聖人之德,這也不厚道。拿了人家的就應該說是出在人家嘛!另外所謂內聖外王,也是莊子講的,不是儒家講的。

莊子說,得了道的,「無不將也,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那就是心能轉物。這樣的境界,莊子給它定一個名稱叫做「攖寧」。用佛家來比喻,「攖寧」就是自在,叫做觀自在。但是自在是講原則,是自由自在的;而攖寧是講那個現象之舒服!所以這個道的境界叫攖寧。

【攖寧也者,攖而後成者也。】

什麼叫做攖寧?一個人得了道成功了,還是在這個世界,不會離開這個世界,可是他摸到萬物,等於小孩子摸到東西一樣。小嬰兒,出生不到一百天,拿一個東西,他好像拿牢了,可是他沒有用力,所以嬰兒一定是大拇指放在裡頭,握個拳頭,叫作握固。這個裡頭學問大了,什麼理由?很多理由!要講密宗的話,說手印為什麼要這樣結?為什麼嬰兒要那麼握住拳?人生下來就抓,什麼東西都想抓,嬰兒一天到晚都想抓,吃奶時兩個手也想抓。到了什麼時候不抓呢?到了民權東路殯儀館的時候,就抓不住了;這就告訴你這就是人生,就是道。攖寧就是這個道理。小嬰兒雖然抓成這個樣子,而是若有若無之間,安詳而平靜,也把握得很牢,所以這個是自在,「攖寧也者,攖而後成者也。」莊子前面講,道可傳而不可受!現在他借用了這位女仙的話,傳了道給我的同宗南伯子葵,都傳給他了。

【南伯子葵曰:子獨惡乎聞之?】

南伯子葵得了道以後,有一些懷疑,就問仙女:「子獨惡乎聞之?」你這一套哪裡來的呀?什麼人傳給你的?

【曰:聞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聞諸洛誦之孫,洛誦之孫聞之瞻明,瞻明聞之聶許,聶許聞之需役,需役聞之於謳,於謳聞之玄冥,玄冥聞之參寥,參寥聞之疑始。】

這個是一代傳一代,就像我們聽鬼故事一樣,你講的鬼嚇死人,真的嗎?看到了沒有?沒有,我表兄那裡聽到的;去問你的表兄,表兄說是我外婆說的;外婆說,我們娘家的老太太說的;找了半天,現在還在找。

「曰:聞諸副墨之子」,女仙說我是聽副墨的兒子說的。這些名詞都不可考了,後來道家都把這些名詞,歸於民間的說法,也是譬喻,算是莊子的寓言。那麼什麼叫副墨呢?下面郭象有一套註解,不過我並不太同意這個註解,因為他把所有的,都歸之於莊子的寓言。實際上這個寓言是講修道一步一步的工夫境界,莊子不過是在這裡賣一個關子。

副墨之子就是黑漆桶;開始修道的時候,閉著眼睛黑洞洞的,所以稱之為副墨之子。「副墨之子聞諸洛誦之孫」,慢慢寧靜久了,耳根清凈,一步一步工夫再修下去。靜下去久了以後「瞻明」,就是莊子前面講的,「瞻彼闋者,虛室生白」,有一點光明出現了。「瞻明聞之聶許」,聶許就是光明之間有個東西,「聶許聞之需役」,這個東西會動的。「需役聞之於謳」,於謳,我們拿佛家比方,就是耳根圓通。等到耳根圓通以後「聞之玄冥」,完全是空的境界,空到了極點,不過還不是道的究竟。「玄冥聞之參寥」,參寥就是非常廣大、遠大的東西,所以後代有一個學者自稱「參寥子」,算是道家的神仙,他有很多的著作;參寥子是這個人的道號,就取自莊子這個地方。

「參寥聞之疑始」,到了這裡為止,等於佛家一樣,你看如果研究的話,推開這些都不講,只研究東西方文化的比較,莊子這個時候,比佛教進入中國還早很多,連秦始皇都還沒有出生!但是,莊子已經講到無始之始,等於佛家講宇宙開始的問題,是先有雞,先有蛋的問題。

這個宇宙是個圓圈,所以佛家定個名稱為無始之始,追究有沒有一個起點,佛家有一個名稱叫做「無始」。無始者,就是代表無始之始。莊子這裡一個名稱叫做「疑始」,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研究比較東西方的文化,就是古人所講的「東方有聖人,西方有聖人,此心同,此理同」。凡是得道的人,名稱語言雖有不同,弘揚這個道,雖因地區不同,但是那個道理意義相同;真理就是一個,表達的方式不同而已。莊子在《大宗師》,道也傳了,怎麼樣修道也傳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磨,世上最好的修行;熬,人生最濃的滋味!
《中庸》原文誦讀·第五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