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581年:英格蘭海盜和大明帝國的長城

1581年:英格蘭海盜和大明帝國的長城

1581年:英格蘭海盜和大明帝國的長城

1580年9月下旬,深秋的薄霧中,一艘破敗不堪的三桅帆船出現在英吉利海峽的西南端,緩緩駛向英格蘭的普利茅斯。有道是:霜寒露重日,遊子歸鄉時,9月26日,寒露時節,普利茅斯市的街談巷議都集中到同一個話題上:德雷克回來了。這個海盜頭子和他的兄弟們用了1018天的時間,繞地球航行一周,回到了三年前出發的地方。雖然海盜的名號不太好,但是德雷克相信女王會為他洗白的,這畢竟是人類第二次環球航行的壯舉,更為關鍵的是,吃水很深的「金鹿號」上載滿了從西班牙人手裡搶來的黃金白銀,屬於女王的那一部分,足夠王室一年的花銷。

1581年:英格蘭海盜和大明帝國的長城

德雷克在美洲西海岸比麥哲倫走的更遠

為避免引刺激到西班牙人的神經,德雷克的成功傳奇並沒有得到英格蘭官方的大力宣傳。女王不事聲張地接見了德雷克,對他的忠誠和英勇給予了極大的肯定。女王授意,這次航行德雷克分得1萬英鎊的酬金,若根據商品零售價格指數(RPI)比對,這筆錢在今天至少相當於300萬英鎊。贊助德雷克航行的風險投資也是賺的盆滿缽滿,據稱回報率高達4700%。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對這種海盜行徑大為光火,懸賞2萬杜卡特(1杜克特含金量為3.56克)緝拿德雷克。只是當時的菲利普二世正忙著趕往里斯本,他即將加冕成葡萄牙人的新國王,在南美洲損失的幾噸金銀對菲利普二世來說可謂九牛一毛,因此除了大使門多薩在倫敦因女王接見德雷克表示抗議之外,西班牙軍方並未對英格蘭採取實質的行動。

在德雷克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時候,西班牙人塞萬提斯也回到了闊別五年的家鄉。和德雷克轉眼間成為富家翁不同,此時的塞萬提斯正窮的叮噹響,並欠了一屁股債。塞萬提斯和他的弟弟羅德里戈是1575年9月26日落入土耳其人手裡的,然後俘虜到北非的阿爾及爾,待價而沽。這些俘虜兵要不被自己的家人贖回,要不就被賣到伊斯坦布爾做土耳其人的奴隸。阿爾及爾和西班牙隔海相望,西班牙的天主教修士往來於兩地,用贖金解救這些淪為奴隸的同胞。修士被困在阿爾及爾的西班牙人稱為救世主,但是這些救世主也僅能充當中間人的角色,贖金通常是由俘虜家人舉債籌集。

1581年:英格蘭海盜和大明帝國的長城

西班牙修士帶著金幣從土耳其人手裡贖回人質

塞萬提斯因為當年揣著軍方頭號人物(唐.胡安 )親筆簽名的舉薦信,土耳其人把他當成是一條大魚,最初的贖金高達5000杜卡特。可是塞萬提斯家實在太窮了,她的母親不惜做偽證,向十字軍委員會發誓自己是寡婦,才借到了幾百杜卡特,先贖回了塞萬提斯的弟弟,這是1577年間的事情。土耳其人後來意識到塞萬提斯資歷平平,絕非貴族,他的贖金於是也一降再降,最終解救時的價碼是500杜卡特,摺合黃金1780克(按照今天的購買力計算,可以在中國的小縣城買一套房)。因有一位俘虜被土耳其人堅持要價1000杜卡特,大大超過了事先的準備金,修士們便決定挪用這個人的贖金,把便宜的塞萬提斯先贖出來。塞萬提斯的家人沒能湊夠這麼一大筆錢,差額部分由塞萬提斯向教會借款,他向修士出具了借條。這張字據恐怕是塞萬提斯一生的書寫中,最為關鍵的一段文字了。1580年10月27日,獲得自由的塞萬提斯回到了闊別五年的祖國,而此時國王菲利普二世已移駕到西班牙西南邊陲的巴達霍斯(Badajoz),他即將從這裡跨過國境,去戴上葡萄牙的王冠。

這一年行走在路上的還有法國人蒙田,他於11月份的最後一天,抵達了義大利羅馬,讓蒙田非常詫異的是,滿大街都是法國的同胞,用母語和他打招呼,這讓蒙田非常鬱悶。1580年聖誕節當天,蒙田到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參加了教皇主持的彌撒。三天後,在法國大使的幫助下,蒙田得到了教皇的親自接見。按照禮節,蒙田雙膝跪地,輕吻了教皇右腳紅色軟鞋上的白十字,這便是當時的吻腳禮。

1581年:英格蘭海盜和大明帝國的長城

吻腳禮 示意圖

蒙田滿心歡喜來到羅馬的這個月,北半球已經進入滴水成冰的數九寒冬。1580年12月11日,農曆節氣正交冬至,萬曆皇帝派定國公徐文璧(明朝大將徐達後人)代替自己到天壇圜丘祭天,同時又派各路人馬到萬壽山祭拜了皇陵。是日,瑞雪飄飄,冬至大祀禮成,第二天,因雪免朝賀。也許是天寒地凍的日子裡正適合小酌幾杯暖暖身子,但是十八歲的萬曆皇帝一不小心喝醉了,這下可闖了禍。


一日,神廟(萬曆皇帝,下同)偶醉,佩劍夜遊,將一內官頭髮斫下,又杖二內宮幾斃。慈聖老娘娘知之,翌晨易青布袍屏簪珥,聲言欲特召閣部大臣謁告太廟,將廢神廟,立潞王。且先令喧傳於宮中,神廟恐懼滋甚,跪泣久之始解。

《酌中志·卷五·三朝典禮之臣紀略》

這位給皇帝當媽的女人在是非面前真是毫不含糊,直接亮出廢除帝位的狠招。萬曆皇帝在慈聖宮外跪著留下悔恨的淚水,最後換得了李太后的原諒, 引誘皇帝飲酒作樂的太監兩人貶黜南京,三人被遣回原籍閑住。內廷出了這麼大的事情, 當家大太監馮保自知失察,面子上掛不住,以年老多病為由乞休,未被獲准,但是他能留在萬曆身邊的日子確實已經不多了。 張居正針對此事作出了不偏不倚的奏疏,被記到神宗實錄萬曆八年十一月戊寅日,即1580年12月18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1581年2月4日,大明王朝迎來了萬曆九年。大年初一,文壇一哥王世貞按慣例又作詩一首,有兩句是這樣寫的:「庭空爆竹如相借,戶小屠蘇頓有餘」:庭院空空,過年也沒有放鞭炮,爆竹好像被別人借去了一樣。交往的朋友少了,新年裡喝的屠蘇酒倒是頓頓有剩餘。此時的王世貞離群索居,在江蘇太倉的曇陽恬憺觀里苦修,所以他的這個年味看上去非常寡淡。

正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繼萬曆皇帝在去年完成了耕籍禮和謁陵禮,萬曆九年的春節剛一過完,朝廷便著手操辦一件盛事,那就是大閱兵。1581年4月5日,農曆三月初三, 萬曆皇帝朱翊鈞出安定門,來到京城北郊的閱武場。閱兵的第一個環節是檢閱營陣,明朝的方陣分騎兵方陣步兵方陣,另外還有將官方陣。檢閱方陣之後,演練的是射箭。 公、侯、駙馬、伯、錦衣衛等官,在皇帝就坐的檢閱台下比賽,以示殊榮,其餘人等則分散到演武場東西廳校閱。射箭比賽規則:騎兵射三箭,步兵射六箭,射中箭靶的擊鼓報告,由御史、兵部官員在現場充當裁判。 槍刀火器等武藝,由大閱兵的總指揮總協戎政官現場調度,隨機選取一隊,供皇帝的檢閱。演習結束後,皇帝返回行宮,稍事休息,隨後登上輦車,中軍發炮三聲,各營鼓樂齊鳴,奏 《武成之曲》,恭送聖駕回宮。次日上朝,文武百官紛紛致詞稱賀,皇帝則下詔,大閱兵禮成,朝臣放假三日免朝參,軍士免操十日。

1581年:英格蘭海盜和大明帝國的長城

戚繼光《練兵實紀》所繪車營圖(局部陣型)

萬曆大閱兵的這個月,皇帝還獎賞了修築長城有功的兵部官員。先是派職方郎中費堯年檢查了薊昌二鎮的修邊牆(即長城)、 敵台、 削偏坡等工事,職方郎中給出的評語是:邊牆高堅壯麗,糧餉無冒領剋扣。1581年4月22日,萬曆皇帝認為薊昌二鎮拱衛京師, 密邇皇陵,同尋常的邊防工事不同,於是下詔加兵部尚書梁夢龍太子少保,薊鎮總兵官戚繼光蔭一子錦衣衛百戶。

戚繼光作為薊鎮總兵官,負責修建了薊鎮的長城。但是,今天我們在八達嶺長城和慕田峪長城看到戚繼光的石像,如果把這兩處長城歸功於戚繼光名下,這是不對的。因為八達嶺和慕田峪這兩處長城屬昌鎮管轄,當時昌鎮總兵官是遼陽人楊四畏(祖籍安徽桐城)。戚繼光被貶後,楊四畏又先後接任薊鎮、保定總兵,並深得萬曆皇帝信任,官至正一品,「為天子鎖鑰之臣」。

從歷史沿革上看,昌鎮原屬薊鎮。1550年秋,蒙古人俺答兵臨城下,京師戒嚴,舉國皆驚。此後,朝廷專門從薊鎮劃分出昌鎮(今北京昌平),主要任務是防守居庸關,保衛天壽山。

隆慶二年(1568年),楊四畏調任昌鎮總兵。同年,朝廷任戚繼光為都督同知,在薊鎮總理薊、昌、保定三鎮練兵,三鎮的總兵官,副總兵官都受戚繼光節制。可能後人根據這一條史料就斷定戚繼光支持了北京附近長城的修建工作,其實不然,後來兵部認為薊鎮既有總兵,又設總理,事權分散,不便管理,於是在第二年召回薊鎮總兵,戚繼光專任薊鎮總兵(任期:1569年——1583年)。因薊鎮和其他各鎮是平級單位,薊鎮總兵官無權節制昌鎮的總兵官,從此不再總理三鎮練兵事務。張居正也說:「戚帥以總理改為總兵,誠為貶損。」所以,八達嶺和慕田峪的長城和戚繼光無關,這兩處屬昌鎮的總兵楊四畏管轄。

1581年:英格蘭海盜和大明帝國的長城

紅色為戚繼光長城防線(八達嶺和慕田峪不在他的防區)

戚繼光任薊鎮總兵(駐地:河北遷西縣三屯營),長城防線東起秦皇島的老龍頭,西至今天懷柔境內的蓮花池(亓連口),長約882公里。現在位於河北灤平縣的金山嶺長城,正是戚繼光的防區。金山嶺長城是明長城中最為精良的一段,給與最高的評價都不為過。

在明嘉靖年間,北京周邊的長城只有邊牆,並無敵台。戚繼光上疏:薊鎮的城垣,綿延2000華里,年年修,年年壞,徒費無益。不如跨牆建敵台,睥睨四方。具體到敵台的形式,他建議台高五丈,虛中為三層,每個敵台容納100人值守(後來定為50人),這樣的敵台先建1200座。上疏得到批准後,薊鎮的長城於1569年開建。

1581年:英格蘭海盜和大明帝國的長城

金山嶺長城(注意觀察垛口部分的細節)

長城的修築,先建敵台,扼守要衝,再修邊牆將敵台相連。金山嶺長城的敵樓和邊牆,地勢險峻,結構複雜,設計精美。戚繼光設計了空心敵台,一層用於儲備武器、彈藥及生活物資,上建鋪房,供戌邊將士休息之需。敵樓形制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從外觀上看,有方形樓、扁形樓、圓形樓和拐角樓;敵樓的內部結構精巧多變,平面布局有筒拱形、迴廊形,頂部形狀有平頂、穹窿頂、船篷頂、四角鑽天頂和八角藻井等。從敵樓防禦面(北側)箭窗上看,有三眼樓、四眼樓、五眼樓等,箭窗越多,表示該區域防守尤為重要。在建築細節上,金山嶺長城的垛口牆磚內外倒八字角,這一處理的精妙之處在於:擴大了士兵觀察和射擊的角度,這同八達嶺及其他長城的垛口牆有很大的不同,為金山嶺長城的獨創。垛口有石制或鐵制的垛口壓條,每個垛口壓條上均留有小孔,一般認為是用來插軍旗助威,但是這個小孔比較淺,插軍旗的可能性存疑,其實,在戚繼光的《練兵實紀》中可以找到答案,當時的明軍已經仿製了葡萄牙的火器:佛朗機,這種小型火炮帶有支撐軸,可以插在垛口的小孔里。

1581年:英格蘭海盜和大明帝國的長城

戚繼光《練兵實紀》所繪佛狼機(佛郎機)火炮

行走在長城上,每隔三五米會看見就有一個明砌的排水槽,出水口處的吐水嘴探出牆身半米多,以防止排出的積水侵蝕牆體。長城上的馬道一律向南找坡,吐水嘴均設置在南側,民間認為南是關內,北是關外,向南排水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其實,這又是一個以人為本的設計細節:士兵都是站在馬道的北側巡防,向南排水,只是為了保持防守這一側的乾燥。戚繼光親自抓施工質量,嚴查一切偷工減料的行為,同時重賞優質工程,評分為上上等敵樓賞銀50兩,和建造成本相當。因為控制得當,工程造價不及民間的十分之一。此時的大明王朝,各畿輔重鎮的防線固若金湯,長城上的每一塊磚石,都散發出這個古老民族勤勉務實、保家衛國的豪壯情懷。

1581年:英格蘭海盜和大明帝國的長城

美麗的金山嶺長城

萬曆皇帝和他的朝臣們總是將注意力放在北方草原,而此時英倫半島的女王一想到大海,心情便久久不能平靜。雖然西班牙當時如日中天,其海上霸權所向無敵,但是英格蘭人絕不會俯首稱臣,海盜德雷克不就是這樣乾的么?1581年4月4日,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登上環球航行的海盜船「金鹿號」,在甲板上授予德雷克騎士爵位。

1581年:英格蘭海盜和大明帝國的長城

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