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堅持罷工三十三年,史上最懶惰皇帝也有一顆勤勉的初心

堅持罷工三十三年,史上最懶惰皇帝也有一顆勤勉的初心

萬曆皇帝是一個有很多故事的皇帝,他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期間發生過萬曆三大征、國本之爭、梃擊案風波等諸多事件,但最具爭議的莫過於著名的「萬曆怠政」,即長時間不上朝。

萬曆皇帝三十多年不上朝,是歷史上極具爭議的一件事。有人認為,萬曆皇帝怠政,導致政府的機動能力和運轉能力大幅下降,民不聊生,是明朝滅亡的起點,是為「明亡於萬曆」說。有學者就曾在電視上說:「明朝皇帝不像清朝皇帝那樣勤政……萬曆帝可以說是最懶惰的皇帝。」

但也有人認為,萬曆皇帝在其統治中後期依然牢牢握著政權,繼續治理國家,使明朝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達到了高峰,是明帝國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之治和明成祖朱棣永樂盛世後的又一個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古代史的最後一個巔峰。

從勤政到怠政的萬曆皇帝

萬曆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曆,廟號神宗,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他十歲登基,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他的皇帝生涯可以分成前後兩段。前段從萬曆元年到萬曆十五年,這期間如果沒有特別原因,他是堅持上朝的。後段從萬曆十六年到萬曆四十八年病逝,他先消極怠工,後來免了午朝,最後甚至將奏章「留中」,也就是不予批複。

前期勤政,後期怠政,這種變化實在出人意料。然而,前期又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萬曆皇帝即位之初至內閣首輔張居正去世,共十年時間;第二部分是張居正去世後至萬曆十五年,共五年時間。

萬曆元年到萬曆十五年,是萬曆皇帝人生中的特殊期——年紀輕輕就統治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其壓力可想而知。所幸,那是一個群星璀璨的時代,傑出的政治家層出不窮。隆慶六年五月二十五日,體弱多病的隆慶皇帝朱載垕走到了人生的盡頭,彌留之際,他將東宮——也就是年幼的朱翊鈞託付給了三位閣臣:高拱、高儀和張居正。隆慶帝的託孤遺詔中提到,朱翊鈞登基後,要聽從三位閣臣的指導,讓帝國的政治機器繼續運轉下去。

這三位託孤大臣都是當時數一數二的能臣,明帝國就是在他們手上慢慢恢復了強盛。因此,從理論上說,這段時期的萬曆皇帝是最可以偷懶或怠政的,但據記載,他卻十分勤勉。

隆慶皇帝死後不久的隆慶六年六月,吏部建議汰革冗官、節省經費,提高政府機構運轉效率。年僅十歲的萬曆皇帝當即批示:「卿等務要虛心甄別,毋縱匪人,毋枉善類,以稱朕簡才圖治之意。」之後,萬曆皇帝時刻監督改革動向。

(上圖)《徐顯卿宦跡圖》之歲禱道行,描繪了萬曆皇帝步行至南郊祈雨的場景

萬曆元年,從朝鮮來中國朝貢的朝鮮官員趙憲,以其在中國的見聞撰寫了一本《東還封事》,其中就對明朝的官場環境大加讚賞。該書描述萬曆朝初期,明朝政府對官員的整頓進入了一個快車道:官員的行事效率高,政令上行而下達,以至於中央的改革和詔令平民百姓也能知曉。可以說,萬曆皇帝推行的這項政策增加了政治透明度,起到了一定的監督作用。

另外,《東還封事》還記敘了萬曆皇帝是如何勤政的。當時的萬曆皇帝雖然年幼,但並沒有「諸事皆主於張居正」。每月逢三六九日的朝議,皇帝從不缺席,六部、言官面奏和奏章,他也會親自做出指示。

當然,也有人認為萬曆皇帝在萬曆朝前十年勤政並不是自願的。但根據記載,萬曆皇帝在張居正去世後的萬曆十年到萬曆十五年依然勤政。而且頗具諷刺意味的是,萬曆皇帝勤政是以清算張居正開始的。張居正是一個能臣,他的改革政策讓帝國重新煥發了活力,但他主政時期採取強硬的改革手段損害了很多士大夫的利益,再加上一些地方矯枉過正,所以他死後,對他清算是意料中的事。清算張居正也代表萬曆皇帝掌握了權柄,帝位得到鞏固。

除此之外,還有一件事也說明萬曆皇帝當時是勤政的。萬曆十三年四月十七日,明帝國收到了乾旱非常嚴重的消息,百姓人心惶惶。為了穩定人心,萬曆皇帝宣布他將帶領文武百官從紫禁城步行至南郊祈雨。根據《召對錄》的記載,這一天,萬曆皇帝穿著粗布衣,從武英殿出發,出大明門,全程步行至南郊。祈雨活動結束後,他依然步行回宮。紫禁城到南郊,往返二十多里路。步行這麼遠和煩瑣的祈雨禮儀需要的體力,對長在深宮的皇帝來說可是種考驗。因此,萬曆皇帝的態度值得注意。

總之,萬曆皇帝從一開始就展現出了很強的執政能力。他聰明、勤政、愛民,很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明君形象。但越是這樣,越凸顯出他後期不上朝的反常。從其前期的表現和已經握住權柄的事實來看,萬曆十五年後他不上朝是他自己的選擇。

事實上,萬曆十五年,一向勤政的萬曆皇帝突然消極怠工也讓大臣們困惑不已。早朝時間越來越短,午朝被免掉後,一些大臣紛紛上疏詢問原因。他們很快得到了皇帝的答覆:病了,而且是多病相加。同時,皇帝也強調自己身體痊癒後一定會與大臣們相見,繼續上朝,希望臣子能夠理解。然而,從後來的情況來看,大臣並不相信萬曆皇帝是真的病了,而是他開始怠政了。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萬曆皇帝多次強調自己沒有怠政,只是身體不好需要養病。但大臣們不依不饒,固執地認為他不上朝就是不理朝政。有些大臣甚至開始認為,皇帝不上朝是因為有內閣大臣奪位篡權,有宮廷陰謀!之後,事情愈演愈烈。到了萬曆十九年,事情發展到幾乎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皇帝和內閣大臣竟被士大夫集團孤立!年輕的萬曆皇帝亦漸漸失去耐心,開始對外廷大臣「冷戰」。

大臣們為了使萬曆皇帝上朝,紛紛上疏。一方面指責萬曆帝消極怠工,一方面攻擊內閣閣臣專斷專橫,搶奪天子權柄。大臣的彈劾程度如此之烈,以至於內閣閣臣後來甚至不敢入閣辦事,紛紛稱病回家,明帝國最高政府機構癱瘓!

(上圖)《徐顯卿宦跡圖》之經筵進講,經筵講官徐顯卿為萬曆皇帝講學的情景

那麼,萬曆皇帝不上朝,真的是因為有內閣奪位篡權的政治陰謀?

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萬曆十五年時,萬曆皇帝身體確實不適,之後也一直被病痛折磨著。只要翻開記載明朝君臣言行以及國家大事的《明實錄》,就能發現不少萬曆皇帝自述身體不適的記載:

聖體偶因動火,服涼葯過多,下注於足,搔破貼葯。

朕前以卯初起御門,一時頭目暈眩。

柰朕前入年以來,屢屢動火眩暈不時,非朕偷逸自荒。

朕因去歲動火,屢服涼葯過度,以致下部虛軟。雖然尚可支持,自新春以來心肺,二經之火上攻,兩目澀瘴不能遠視。

我們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萬曆皇帝的主要病徵是:頭暈目眩、腹瀉、肝火旺盛、足疾、視力下降。由此看來,他可能患上了糖尿病之類的慢性疾病。

其次,萬曆十五年到萬曆十九年期間,萬曆皇帝雖然不上朝,卻依然勤勤懇懇處理著政務。從《明實錄》的各種記載可以看出,當時大臣上的奏章,萬曆皇帝基本上都按時批閱了。因此,大臣們所說的內閣奪位篡權陰謀論是無稽之談。

我們知道,只要是智力正常的皇帝就絕不會把核心權力下放。皇帝權力的喪失,就是一個國家滅亡的起點。經歷過張居正這種強勢首輔的萬曆皇帝,對核心權力的把持絕對是特別敏感的。比如在批閱奏章這一點上,萬曆皇帝就曾和自己最信任的內閣首輔申時行發過牢騷,年輕的皇帝十分氣憤大臣不理解自己:「如今用人,豈有一人不是朕主張?」說完,他還不解氣,接著補充道,自己雖然輟朝,但仍牢牢把握著最高權力。不光官員任用是他親自裁定,各個衙門的奏章也是他一一批閱;政事更是他決定後才能實行。他最後還強調自己已不是原來那個輕易受張居正擺布的小孩了,豈會受人左右?申時行也連忙表態自己從沒有替皇帝下過決定,只是輔佐皇帝處理政事。

可惜的是,萬曆皇帝的病情及其把握了權力的申辯都沒被大臣所接受。結果,內閣成員集體避嫌,所有政務都壓到了皇帝一人身上。《明實錄》:「今內外章奏,每日朕自親覽。應行的朕自批,擬其中邊方重務。品隙官員緊要文書,自初六日至今堆積盈幾。」

國防、官員任用……全國大小事情都由皇帝一人處理,以至於官員的奏章很快就堆滿了皇帝的御案。吳晗先生曾做過計算,在沒有閣臣幫助的明太祖時期,朱元璋一天要處理幾百份文書,上千件國事,萬曆皇帝此時就是這種情況。也就是說,萬曆皇帝一天要處理上千件國事。明太祖這種勞模級別的皇帝最後都向堆積成山的政務投降了,更別說精力遠不及明太祖的萬曆皇帝了。如此情況下,大臣們依然覺得萬曆「不理朝政」,實在讓人氣憤難當。因此,萬曆皇帝多次發怒,痛批臣子是「小人」「險邪小輩」。

(上圖)《徐顯卿宦跡圖》之經筵進講,經筵講官徐顯卿為萬曆皇帝講學的情景

年輕的萬曆皇帝面對大臣們的不配合,顯然有些不知所措。他甚至一天幾次下旨催促內閣大臣入閣辦事,並曾在催促閣臣入閣辦事時,連續用了兩個「是可忍乎?孰不可忍乎?」疲憊、急躁和無奈,應該是他當時真實的內心寫照。這種情況下,他還堅持工作,並且日夜不停完全沒有休息和娛樂的時間。我們知道,慢性疾病患者應靜心調養,可由於大臣不理解他,各個衙門消極怠工,導致了他壓力大增,身心健康每況愈下。

不過,大臣們不理解萬曆皇帝也是事出有因。萬曆皇帝之前的嘉靖皇帝一開始也是異常勤勉,但後期就開始避居西苑,練道修玄。雖然他始終牢牢掌控著明朝的政治、財經、軍事和民生大權,但也讓權奸嚴嵩乘勢而起,致使政局混亂、吏治敗壞。所以,大臣們對萬曆皇帝不上朝產生先入為主的誤解也在情理之中。再加上防止皇帝成為昏君是一種臣子的責任,導致大臣們行為極端,結果使萬曆中後期的君臣對峙白熱化。

萬曆二十年,萬曆皇帝處理政務的態度突然急轉直下。根據記載,六部和言官的奏疏很多都是「留中」或者「不報」。意思是,萬曆皇帝對奏疏不做批示或者直接扣下了。如果說他之前的「怠政」是被動無奈或君臣衝突下的產物,那麼從這一年開始,怠政就發生了質變,成了主動罷工!

本文摘自《信史002:黑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代號「類人猿」,刺殺海德里希
《三國志》中的趙子龍長坂救主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