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南方海洋中國

南方海洋中國

作者:黎荔

南方海洋中國

來陝多年,深入骨髓的,我早已愛上這西北西,愛上這黃土黃。

為什麼呢?也許是因為南北地理環境、文化差異碰撞出的巨大新奇感。在我出生和成長的熱帶地區,白雲蒸騰,大海蔚藍,只知春夏,不識嚴寒。陽光之下,萬物都在瘋狂生長,一如熱帶雨林的藤蔓,遮天蔽日。那些熱帶的果實,莫不色彩鮮艷欲滴,氣味馥郁濃烈,流溢著甜蜜熟爛的汁液,熟透了一個個墜落掉地上。

當我背起年少的行囊,一路北上,來到大風呼嘯的黃土高原,數不清的黃土梁、黃土峁,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層巒疊嶂,蒼蒼茫茫,彷彿是大海的波濤,一浪接著一浪,涌涌不退,排山倒海。當冬季來臨,鵝毛大雪紛紛而下,莽莽大地上彷彿只有蒼黃雪白兩色,嚴酷曠遠——零下十幾度的奇寒中,風從遠方的山嶺、平原吹過來,臉如刀割,頭身僵住,如被堵住呼吸……這樣的感受,讓一個南方人是何等的震動!那種震動,不是一嗓子可以嚷出來的,而是緩緩,深深,深入內部,化為生命自身的色澤,再慢慢釋放開來,這種震動,讓我從此留在了這片土地上,不斷探測和度量著,這黃土之厚、這黃河之渾、這黃沙之烈。

南方海洋中國

作為一個來自百越之地的南方人,我終於如一脈細流涓涓,匯入了北方的河流。但是,在南北文化的不斷碰撞中,我也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北方對於南方的相當滯後的傲慢與偏見。北方人愛提當年勇,一說起來,莫不是如何一統江山,消滅南方政權。為什麼古代動亂時期總是北方征服南方呢?當然,所謂北方統一南方,其實往往是外族先征服北方,然後再用北方人組成的部隊征服南方,譬如元滅宋,清滅明。為什麼沒有反向而行之的南方征服北方呢?中國歷史上在宋朝之前的經濟發達地區主要還是黃河流域,靠近北方剽悍的游牧民族好鬥而且善戰,這些都算是某種原因吧!但仔細想想,北方政權為什麼一直有征服南方的衝動?還不是因為南方的富庶,只要征服魚米之鄉、物產豐盈的南方,就能帶來人口和財富的暴增。而南方人有什麼動力拋棄荷塘月色,去千里奔襲、征服風沙瀰漫的不毛之地呢?在惡劣的極端氣候下,北方游牧民族為了生存,其性格自然會剛烈一些,而南方,長期處在衣食無憂的環境中,根本沒有北方那麼強烈的生存危機感啊!

上述都是歷史書上通行的解釋,我作為南方之南的蠻人,還想提供一種南方角度的解釋。就是,成王敗寇,剩者為王,既然古代歷史是由北方人來書寫的,他們當然採取了有利於自己的闡釋。中國歷史上北方人真的征服南方人了嗎?其實未必。那些所謂敗走的南方人,有的性子溫和一些,他們不過是倦了累了不想打仗了,只想解甲歸田與家人團聚,不在意城頭變幻大王旗、亂鬨哄唱罷誰登場。而另一些更彪悍、更生猛的南方人,他們早已揚帆遠航,去國離鄉,去到了天高地遠、自由開闊之所在。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

南方海洋中國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令尉屠睢指揮50萬大軍,分五路南下,進攻今兩廣地區的南越和西甌,貿然深入到民風彪悍的南蠻之地,秦兵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勁敵。在三次力征百越的戰爭中,秦軍前後起碼折損30多萬人。當然,頑強抵抗的百越也遭受了慘重的損失,在戰爭中,起碼有近40萬百越人或死或逃亡到東南亞。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證實:遍及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南島居民,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族群,其範圍西至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東至南美智利的復活節島,南至紐西蘭,北至我國台灣島,直接源於中國大陸的百越民族。可見百越人南遷的步伐並沒有止於陸地,而是揚帆遠航、直達蔚藍大海最深處。當然,南島居民離開中國沿海向南遷徙,可能從一兩萬年之前就開始了,歷史上中國大陸只要兵連禍結,戰火不斷,民不聊生,為了謀生計,避戰亂,維持家庭生活,改變個人或家族的命運,閩粵地區的老百姓就會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批,乘槎浮於海、江海寄餘生,「下南洋」或稱「過番」,如其先祖一樣,踏上漫漫海上流民路。

根據梁文道的論述,廣東人很早就已經開始和海洋打交道,以廣州為例,廣州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最重要的通商港口,到了唐朝的時候,就已經駐有外國人了,他們主要來自印度、阿拉伯、波斯,外國人口一度達到至少15萬(黃巢之亂時,在廣州就殺了15萬外國人)。後來,兩廣人、福建人進一步往外遷徙,到達了一個什麼樣的程度呢?看看今天或可知悉,在馬來西亞的華人大概有700萬,印度尼西亞甚至更多。新加坡的九成人口是華人,這是華人建立的一個國家。從中國的東南亞海開始,整個南方最北可以擴展到沖繩,一路向下,台灣、福建、廣東、海南,往南下,則是越南的幾個大城市、菲律賓和呂宋島,再往南,幾個重要的城市(檳城、太平、吉隆坡、馬六甲),再往南,汶萊、四水、萬隆、雅加達,而印度洋附近有普吉島(過去華人貿易的重要據點),華人甚至還去到了馬爾地夫、模里西斯。在這整片海域里,星羅棋布,縱橫交錯,有大量的華人世代生息繁衍,他們構成了一個南方海洋中國的世界。

你能說中國歷史是北方人征服了南方人嗎?一個自由人是沒有國家的,哪兒有自由,哪兒就是國家。這一點,自然界就給人類以偉大的啟示,鳥的遷徙,魚的上溯,獸的遊走……都在尋找適合自己的生存的空間。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乘槎浮於海,自由在彼岸。別拓新邦,掙脫牢籠,這難道不是一種古老而有效的生存策略嗎?什麼是勝、什麼是負?活著就是每日每天開拓生活與自由,然後作自由和生活之享受。

在這個南方海洋中國的世界,太平洋的風、印度洋的風,在遠離大地千里之遙的海洋上掠來掃去。海水的顏色就像一塊印染的綢布清澈滌盪又變化萬千,而海里的生物像一塊晶瑩的琥珀在藍天陽光的映照下觸手可及。猛烈的陽光射向繁茂連綿森林,樹叢之中篩下細碎恍惚的光影,偶爾傳來的耳語在風中。樹上有一條像蔓藤一樣的東西,繞著枝幹緩緩滑落至地,仔細一看是一條蛇。而更遠的地方聽到一些穩重的聲音,一步一步,是一些象群,扶老攜幼,正在山林上踩著山脊的背往上。陽光炙熱,雨水傾灑,穿過雨林中交纏的枝蔓、氣根,偶爾好像看到一頭花豹的背影,迅捷掠過。你看,熱帶雨林是多麼美好的生物天堂,之所以被稱之為「偏僻」、「混亂」的地方,只是因為北方文明很少能夠探測到,從而成為了其認知的盲區與黑洞。南方海洋世界的尋找與漂流的故事,遠比北方平原春夏秋冬的農耕故事,來得駁雜多樣、千姿百態。南方世界之所以呈現出包容、多元、混雜、拼湊的文化特點,彼此依存,也相互質詢和顛覆,因為南方海洋世界是一個動蕩而巨大的生存空間,包含不只一種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價值標準,而是許多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混雜在一起。這種粗礪才更具有歷史的質感,相對而言,那些過於規律性的歷史敘述,倒顯得虛假和做作。

南方海洋中國

面對高山黃土數千年後,中國已經轉過身來面對海洋。我們正從傳統農耕國家變成現代海洋國家。不過,如費孝通先生所說,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其主流是由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融合,同時也有分裂與消亡,形成的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我們中華民族族群中,從不缺在無所依託的浩瀚大海中求生的勇猛與果敢,只不過書寫歷史的北方人存在一定的認知盲區而已。在南方之南,海水動蕩起伏的顏色由幽深到清亮,華人的舟輯在飄蕩。成林的棕櫚樹、椰子樹、芒果樹、麵包樹、鱷梨樹、露兜樹、香蕉樹、木瓜樹下,華人的果園在收穫。一個長期被壓抑的、被中國史學和傳統文化觀念緊緊壓在腳下的、被排除在外的、裝作不存在的海洋中國世界,它是切實存在的。南方海洋中國可以把整個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帶到一個過去北方不曾想像過的境地,我們可以從這個角度,回頭重新思考什麼叫做中國,什麼叫做華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