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對於「在路上」的銀行理財子公司,建行、招行、平安、光大怎麼看?

對於「在路上」的銀行理財子公司,建行、招行、平安、光大怎麼看?

2019年是我國金融業擴大對外開放的一年,也是我國資管行業疏堵排險、轉型發展之年,更是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元年。在以「金融開放背景下資管行業的機遇與挑戰」為主題的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上,建設銀行、招商銀行、平安銀行、光大銀行的資管業務負責人、理財子公司負責人一起,探討資產管理行業和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的規範發展。

來自金融委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我國資管產品的規模已經突破80多萬億元,其中銀行系資管規模超過一半,銀行系資管的高質量發展對推動整個資管行業的高質量發展舉足輕重。建設銀行行長劉桂平在會上感慨,商業銀行直接經營資管業務已超過十年,取得過驕人的成績,收穫過成功的經驗,也累積了不少風險。灰犀牛雖遠,但不能放鬆警惕。「資管新規」第一次系統、全面、清晰地界定了中國的資管行業,建立了資管標準、統一了監管規制,開啟了中國資管行業回歸本源、規範發展、深度競合的2.0時代,也為商業銀行帶來了資管業務轉型的挑戰和機遇。

建行、招行、平安和光大這四家銀行,截至2018年末,合計持有約5.6萬億表外理財餘額(建行1.85萬億、招行1.96萬億、光大銀行1.24萬億、平安銀行約0.54萬億)。

資管「新兵」,需全面提高專業運營管理能力

近日各家理財子公司的陸續開業,標誌著表外業務在公司治理層面實現徹底風險隔離,銀行資管公司化、專業化運營時代正式到來。

建設銀行行長劉桂平指出,推動商業銀行資管業務的轉型發展,需要重點強化六個方面的能力:資產配置能力、風險管理能力、投資應變能力、渠道銷售能力、協同作戰能力以及金融科技應用能力。培養積累對複雜金融資產拆解和定價的能力,形成對可投資資產的內部評級評估,測算各資產大類基本的風險收益特徵,理解資產大類之間的相關性,做好大類資產配置。抓住行業板塊輪動中的投資機會,做好擇時交易。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賺取穩定的收益。同時,整改存量業務,有序壓降老產品、穩步推進存量資產非標轉標、回表、風險資產處置等工作。

建信理財董事長劉興華提出,對標海外優秀資產管理機構,理財公司遠未達到規模效應拐點。產品凈值化推動理財業務盈利模式由賺取信用利差變為賺取服務費和表現費,在此趨勢下必須做大資產規模,利用好資金集聚帶來的規模效應,實現經營業績的增長。

資產配置方面,則需要圍繞實體經濟設計金融產品、積极參与金融市場。發揮埠作用,成為銀行體系金融產能分配的樞紐,聯通貨幣、資本、外匯、衍生品等金融市場,與信託、基金、證券、保險等各類資管機構開展廣泛合作。他認為,未來理財公司的資產配置結構將進一步向標準資產傾斜,為股市、債市帶來增量資金。

招商銀行行長助理兼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劉輝認為,理財子公司在資管領域是個新兵,與國內外優秀資管機構差距還很大。銀行具有強大分支渠道,過去習慣於分行推薦客戶,主要服務低風險大客戶,久而久之會以為資管行業很簡單,但實際上銀行在資管領域需要學習的內容還非常多。

凈值化轉型對理財子公司運營、管理能力提出很高挑戰,需要在估值、信披、清算、交割、售後等方面建立一套體系化的東西。理財子公司需要好好梳理運營能力,才能支撐凈值化產品的後續發行。理財子的投資文化和商業銀行傳統信貸文化不同,前者是認知風險、風險為投資賦能,後者是規避風險。因此,要積極學習外資機構風險管理理念和風險管理架構

金融科技改變資管行業

「對正處在起點的銀行理財公司或者中國新的資產管理行業,應該「以終為始」。要看十年以後、二十年以後中國或者國際的資管行業是什麼樣子,儘早去做布局。」光大銀行首席業務總裁張旭陽表示。

在他看來,金融科技將在幾個方面改變資管行業的面貌:

第一,資產管理配置。從風險收益模型到跟投資者相近的機構投資者模型再到風險因子,下一步做數據和人工智慧做更好的資產配置。

第二,幫助提升在某一類別的資產類別的投資能力和風險評價。包括債券方面對信用風險的新的評估。以往對信用風險往往藉助傳統的財務數據,會滯後甚至造假,新的大數據背景下,無論通過電商、地圖、衛星燈光等可以作為佐證為輔助因子更好的判斷一個企業、一個行業的可能發展空間。

第三,拓展投資類別。比如說區塊鏈當中的ABS,消費金融的ABS,通過演算法、分散式技術可以幫助我們追蹤溯源,避免數據造假。

從國際資管行業來看,銀行系資管佔據半壁江山,世界著名的銀行在資產管理業務的思想認知、管理機制、技術能力等方面都有建樹。劉興華同時指出,理財子公司要綜合金融、技術、管理的手段,增加科技投入,建設資管生態。

檢驗、實踐資管新規仍然在路上

在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誕生時,曾一度被市場解讀為「超級牌照」,對此,平安銀行首席資金官王偉並不同意。

在他看來,理財子公司成立的初衷並不是「超級牌照」,而是要解決當前金融體系的不穩定因素。「過去的銀行理財是資金池運作,和母行沒有隔離,所以母行是有風險的,現在最主要的是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把老產品按照規定的時效壓價,這個是我認為它的初衷。」

作為新興的金融機構,理財子公司的資管屬性要求其必須要按照資管行業規範和資管規律辦事。在業內人士看來,前路並非一馬平川,仍有諸多問題待解。

劉興華就此坦承,銀行理財在中國起步較晚,資管新規允許理財子公司成為獨立化、專業化的新型金融機構,是監管的肯定和信任。但是,打破剛性兌付問題是考驗理財公司的敏感課題,如何突破資產拓展瓶頸、管理規模如何增長、投研能力如何提升、市場機制如何建立、過渡期如何度過、如何把握與外資的競合關係都是尚待思考、解決的重要問題。

劉桂平同時指出,母行與各子公司的風險隔離和業務協同十分重要。各子公司之間要實現錯位經營、補位發展。這些都需要整體提高銀行集團內部的管理水平和協調能力,需要各子公司提高戰略站位,不斷細分市場。

「理財子公司現在還有非常大的困擾,老產品全部下架後我們的新產品有30萬嗎?這是非常大的挑戰。理財子公司現在看推廣的過程並不是一馬平川,還是有一段路要走的。」王偉表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界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美墨協議成特朗普連任資本?WTO前總幹事:破壞規則,「劫持」他國
58封殺21世紀,加速21世紀和房天下流量合作

TAG:界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