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你能不假思索的答出爸媽的生日嗎?

你能不假思索的答出爸媽的生日嗎?

文/木光

作者 :木光

前段時間在某中學講了一次《論語》,聽課的大都是初三的學生。他們都很聰明,回答問題很積極,有時甚至會故意提出一些刁鑽的問題來為難老師。但當我問他們:「在座的同學,都記得自己爸爸媽媽生日嗎?記得的請舉手。」讓我頗為尷尬的是,全班三十幾個人,舉手者卻寥寥無幾。

我之所以提這樣一個「不合時宜」的問題,是因為講到《論語·里仁篇》中孔子的一句話。孔子說: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本來,孔子所說的「父母之年」,是指父母的年齡,並未具體到父母的生日。但要知道父母的年齡,必定要知道父母的生日。因此,通常來說知道父母的年齡,就應該是知道父母生日的。

中國人向來重視孝道,故而對於古人來說,恐怕鮮有不知道自己父母生日的人吧。但當我向這群初中學生拋出這樣一個問題時,所得到的回應,卻讓我感到震驚。

一般來說,初三的學生年齡大致在十五歲左右。按照孔子的說法,十五歲,已是「志於學」的年齡了。儒家所謂的「學」,首先就是學做人,而孝道又是其中首選的必修課程,故有所謂百善孝為先的說法。由此而論,初三學生還不知道自己爸爸媽媽的生日,很難說是他們不成熟。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一個十來歲的孩子,本身就已經過了十幾個生日了。而這十幾個生日,父母雖未必每個生日都會大肆慶祝,但至少都會記得。難道在這十幾次的生日中,孩子們就沒有好奇過爸爸媽媽什麼時候生日嗎?

天下沒有父母不記得孩子生日的,但孩子卻未必都記得父母的生日。所謂「可憐天下父母心」,此亦可憐處之一吧。我把我的想法直言不諱的告訴了我的學生,很多人慚愧的低下了頭。

我知道,這一堂課之後,孩子們可能記不住多少《論語》,但一定會記得他們爸爸媽媽的生日。而在我看來,只要能夠達到這個目標,那我這堂課就是成功了。

子女為何一定要記住父母的年齡?孔子說「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那麼為何喜,又為何懼呢?康有為說:「常知父母之年,見其壽考則喜,見其衰老則懼。」也就是說,子女一方面知道父母健康高壽,感到開心。

另一方面,知道父母上了年紀,則會擔心父母身體衰老,故而憂懼。父母好,則子女喜;父母老,則子女擔憂。這說明子女心中有父母,時時刻刻牽掛著父母。這,即是中國人常說的孝道。

《論語》中孔子還說過這樣一句話:「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說:「現在的人認為孝就是養活父母便行了,但即使狗和馬,也都有人飼養。對父母如果不恭敬順從,那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

今日的情況,其實與孔子所說的「今」沒有太大的區別。很多人認為讓父母好吃好喝就是盡了孝道,但他們不也好吃好喝的供著寵物狗、寵物貓嗎?因此,孔子認為養父母與養犬馬的區別在於是否有「敬」。

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父母的生日都不記得,又何談「敬」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圍爐夜話》:說平常話,做快活人
楊絳:幸福的婚姻不過是將苦「釀」成了甜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