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苦拼13年,大立光為何棄守車用市場?

苦拼13年,大立光為何棄守車用市場?

苦拼13年,大立光為何棄守車用市場?

來源:內容綜合自「財訊」,謝謝。

大立光電第二季繳交出單季營收、營業凈利、毛利率、稅後純益及每股盈餘創下同期新高紀錄,令外界驚艷。然而,7月中旬卻傳出決定退出車用鏡頭市場,各界嘩然。

《財訊》向大立光求證,大立光回覆:「公司現階段把重心放在手機鏡頭,目前不會把資源投入車用市場。」不過,大立光要退出車用市場的消息同業早有耳聞。

「其實去年底的時候,透過大立光與佳凌的共同車用客戶已經知道,大立光要退出車用鏡頭市場的消息了!」佳凌董事長劉嘉彬接受《財訊》採訪時透露。

不意外!同業早有耳聞

然而,隨著全球主要汽車品牌鏡頭投入智能車與無人車的開發,未來車用鏡頭市場規模只會大爆發,為何已經布局車用鏡頭逾13年的大立光,要無預警地喊卡?

追溯大立光2006年的年報,清楚揭露當年已開始投入車用鏡頭的研發。根據大立光6月股東會公布的2018年年報,仍清楚訂定車用鏡頭為未來數年積極開發的主流產品。

為何2018年底的時候,卻已通知汽車鏡頭客戶,現有機種生產完後就不再供貨,甚至婉拒其他新進客戶下單?更何況,車用鏡頭市場前景一片大好。

市調機構Zion Market Reasarch(錫安市場研究)最新報告指出,2018年全球車用鏡頭市場產值約76億美元,預計至2025年將達154億美元,2019年至2025年之間的年複合成長率逾10.64%。

劉嘉彬分析大立光退出車用鏡頭的原因,其一是車用鏡頭是少量多樣,與大立光擅長的手機鏡頭多量少樣的管理方式截然不同;再者,大立光瞄準的是傳統的倒車雷達與環景鏡頭市場,該市場進入門檻相較於無人車低,因此要面臨與中國大陸鏡頭廠的激烈競爭;第三點,大立光切入車用鏡頭的時間本來就比同業晚,因此起步與競爭力也會有所不同。

台新投顧副總經理黃文清也認為,目前車用鏡頭佔大立光的營收比2%,無法達到經濟規模;且大立光以塑膠鏡頭為主,待未來車市有機會再說。

「這(決策)對大立光會比較好!」台灣玻璃研磨機龍頭邁鈞機械董事長李源嵩指出,大立光在車用鏡頭市場不是中國廠商(主要指全球車用鏡頭龍頭廠舜宇光學)的對手,再加上車用鏡頭占營收比重仍低,可以全力衝刺已位居龍頭地位的手機鏡頭市場。

事實上,大立光鞏固手機鏡頭市場龍頭地位,有刻不容緩的理由:再兩年,智能手機市場將會有大成長。

根據市調機構Gartner(顧能)預估,2019年手機銷售量約15.6億支,年增率僅達0.3%,推論年增率不高的主因在於:新機亮點有限且高階使用者等待5G普及,因此預期在2020年手機銷售量將會衝上16.1億支,年增長率達2.9%。

不玩了!少量多樣非強項

此外,展望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旗艦手機四鏡頭趨勢已成形,除現有定焦、光學變焦及廣角的三鏡頭組合外,並追加微距鏡頭,後者可能因應VR(虛擬實境)或AR(擴增實境)使用,規格上需要更大光圈,帶動鏡頭組出貨單價升高。

另外,日前已有首顆6400萬畫素鏡頭推出,如三星的新產品,因應畫素倍增則通過光線量須放大,因此大立光也透露,已因應客戶需求在設計8P(八片鏡片) 。

因此大立光棄守車用鏡頭後的下一步,就是要調整既有產線內容與研發項目。「大立光既有玻璃產能將可轉化為高變倍數的潛望鏡頭使用,反而更有利大立光!」黃文清分析,多鏡頭態勢明確,且第二鏡頭多以光學變焦為主。

而現有光學變焦,由iPhone X的兩倍變焦,往華為P30 Pro的5倍變焦邁進,2020年預期將達到6至8倍變焦;然而,高變焦過程中有溫度升高現象,不利成像。為解決溫升問題,將利用玻璃耐熱度高的特性,預期潛望鏡頭組中的G(三角稜鏡)加上P(塑膠鏡片),除三角稜鏡之外,推論塑膠鏡片組中,將有一至兩片轉為玻璃。

大立光執行長林恩平在6月股東會中,也已明確表示,如客戶有需要,不排除以研磨玻璃生產,原本主要是生產球面玻璃的東莞廠產能預期可轉化,可以符合客戶需求。

*免責聲明:本文由作者原創。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半導體行業觀察轉載僅為了傳達一種不同的觀點,不代表半導體行業觀察對該觀點贊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異議,歡迎聯繫半導體行業觀察。

今天是《半導體行業觀察》為您分享的第2020期內容,歡迎關注

半導體行業觀察

半導體第一垂直媒體

實時 專業 原創 深度

回復 投稿,看《如何成為「半導體行業觀察」的一員 》

回復 搜索,還能輕鬆找到其他你感興趣的文章!

苦拼13年,大立光為何棄守車用市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導體行業觀察 的精彩文章:

這將是FPGA的下一代形態?|半導體行業觀察
SiC產業已經成熟,中國企業進入的窗口期正在關閉?

TAG:半導體行業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