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怎樣做才能讓孩子學得又快又紮實?是先看再聽還是先聽再看?

怎樣做才能讓孩子學得又快又紮實?是先看再聽還是先聽再看?

怎樣做才能讓孩子學得又快又紮實?是先看再聽還是先聽再看?

怎樣做才能讓孩子學得又快又紮實?是先看再聽還是先聽再看?

一項新的研究可能揭示出學習語言、教兒童識別顏色甚至學習複雜理論的關鍵。

這項發表在《認知科學》上的研究進一步證明,如果在聽到物體描述之前先看到該物體,那麼不論是成年人,還是兒童及所有年齡段的學生,都會學得更好。該研究建立在過去研究的基礎上,重點研究在「不一致」的環境中學習,這種環境有著不同的教學風格或令人分心的噪音。

達特茅斯大學的研究助理Timmy Ma說:「了解學習過程是如何發生的,以及影響學習的因素,可能有助於教師改進教學方法。」

怎樣做才能讓孩子學得又快又紮實?是先看再聽還是先聽再看?

學習環境常常會使學習過程複雜化。例如,老師和助教一起教同一門課,學生需要適應不同老師教授同一門課程的方式。何況即使是同一個老師,也有著不同的說話和行為方式,這些都使學習變得更加複雜。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故意提供了容易混淆的信息,以模擬學習環境中存在的不一致現象,研究任務是分別使用兩種學習方法,來學習三個角色的名字——「yosh」、「wug」和「niz」。

第一種方法是「對象-標籤學習」,即學生首先看到一個對象,然後再看到該對象的標籤。這意味著學生在被告知一種顏色的名字之前先看到這種顏色,在聽一種物理力的正式名稱之前先聽到關於這種物理力的描述。

第二種方法是「標籤-對象學習」,學習過程與第一種方法所使用的順序相反。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將人物圖片和名字匹配起來。信息的呈現是有意誤導的,目的是看看究竟是對象優先組還是標籤優先組更容易處理不一致的信息。

怎樣做才能讓孩子學得又快又紮實?是先看再聽還是先聽再看?

研究結果表明,先看到物體再聽到物體名稱的學生,即對象-標籤學習者,比先聽到物體名稱再看到物體的學生更好地處理不一致的信息。

研究人員發現,在聽到物體名稱之前就與該物體互動的學習者表現出「頻率提升」的能力,即處理嘈雜、不一致信息的能力,以識別和使用最常用的規則。

例如,當老師交替使用「soda」或「pop」來描述碳酸飲料的名稱時,使用頻率提升的孩子將學會使用最常用的那個名稱。

頻率提升的一個關鍵特徵是,學習者也會比教師更一致地使用該規則。

怎樣做才能讓孩子學得又快又紮實?是先看再聽還是先聽再看?

「很多人在教孩子識別顏色時,找不到好的方法,只會告訴孩子『這是藍色』,然後指著一個藍色的物體。從這項研究中,我們發現,呈現的順序實際上很重要,首先看到物體會讓人更容易聯想到它的名字,」 Ma說,他在加州大學歐文分校攻讀博士期間進行了這項研究。

研究小組還利用數學模型來證實觀察結果,並對不同類型學習者之間的差異提供了理論解釋。

「本研究將實驗與一種新的數學模型相結合,以證明對象-標籤學習者能更好地處理不一致的信息。令人振奮的是,數學理論進一步證實了觀測數據,」 Ma說。

根據研究小組的研究,理解了人們如何學習,我們就可以將之應用到更廣泛的領域。例如,外語學習程序可以先呈現圖片,然後顯示物體名稱,以便學習者更有效地進行學習。研究結果也適用於數學、科學或其他任何需要學生進行類似聯想的學科。

加州大學歐文分校數學教授Natalia Komarova是這篇論文的作者之一。

少兒腦科技小課堂系頭條號簽約作者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07/190724120200.ht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