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筆力能扛鼎:王鐸《聽穎師琴歌》,雍容寬博,行書的又一種境界

筆力能扛鼎:王鐸《聽穎師琴歌》,雍容寬博,行書的又一種境界

王鐸《聽穎師琴歌》, 32cm×89cm,紙本冊頁,行書,李賀詩四首,自署書於清順治四年(1647),為台北王壯為先生藏。王鐸在冊頁中的行書面貌,並不多見,其雍容寬博的特點,是王鐸晚年行書的又一種境界。當代啟功先生曾評曰:「覺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

從風格流派上說,王鐸應該是一位屬於明代的書法家,他一生活了61歲,在清朝僅8年。但在明亡之前,他的書藝似乎並未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如黃道周就曾說過「行草近推王覺斯。覺斯方盛年,看其五十自化」的話,而從他五十三歲以後則已是清朝的天下了。

王鐸入清後雖然位居高官,但實際上並未取得信任和重用。而對於文人士大夫來說,官場失意之際,往往正是在學術和藝術方面完善自我、獲得成就之時。因此,降清後的王鐸也許心情並不舒暢,但其書法藝術卻正經歷著日趨成熟的過程,並且成為他表現性情、平衡心態的主要寄託。

在他的所有作品中,米芾以「刷」位特徵的用筆被納入到渾厚飽滿的中鋒絞轉之中。在王鐸筆下,字形或正或欹,或斷或連,一切變化都像是出於隨機化解卻又顯得合情合理。

如果說,王鐸的用筆和結字是在熟練掌握的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揮了「二王」和米芾的特點的話,那麼墨色上的淋漓變化和章法上的飽滿氣勢則突出了王鐸個人對書法的理解和追求。點畫或墨韻淋漓,但濃枯有致,燥潤相宜;字形雖奇斜錯落,卻氣韻連貫,虛實渾然。這種晚明變革書派所特有的藝術風貌,經過王鐸的創造性發展,已進入到一個更成熟的高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林紀事 的精彩文章:

TAG:藝林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