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始皇:與其打匈奴,不如修長城

秦始皇:與其打匈奴,不如修長城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記載:「遣蒙恬築長城,東西數千里,暴兵露師常數十萬,死者不可勝數,殭屍千里,流血頃畝,百姓力竭,欲為亂者十家而五」,萬里長城的修建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雖然利在千秋,但的確也是「罪在當代」。簡單來說,秦始皇修建長城可能包含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積極防禦

秦始皇:與其打匈奴,不如修長城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一提到「防禦」,我們總認為是被動的。但是《戰爭論》中卻提到了「積極防禦」的概念,而秦始皇修建長城也正是一種積極防禦。賈誼在他的《過秦論》中寫到:「蒙恬北築長城而守籓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也就是說,秦始皇並不是在匈奴的壓制下而被動設防,而是在「卻匈奴七百餘里」,取得戰略要地的情況下才修建了長城。在建立長城的同時,蒙恬還以長城為據點,多次主動出擊匈奴。與丟失燕雲十六州而吞重兵在北部邊境相比,秦始皇修建長城的性質顯然是積極的。

第二、長途奔襲的困難

秦始皇:與其打匈奴,不如修長城

在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曾經講到漢武帝時期大規模出征匈奴之時所面臨的眾多困難,其中有兩個重要因素。

1、長途奔襲的首要困難就是軍需補給的困難,《史記》記載,漢朝給衛青、霍去病等出征軍隊輸送一石糧食的成本高達一百九十二石!在交通困難又幾乎寸草不生的大漠中,能夠生存下來就不錯了,組織大規模軍事作戰則難上加難。

秦始皇:與其打匈奴,不如修長城

2、長途奔襲很可能會無功而返。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漢朝軍隊即便是在得到情報的情況下,也常常因迷路無功而返,李廣、趙破奴等將軍都遇到了這種情況。

所以,只要匈奴未對秦朝造成巨大威脅,則不如以防禦為主,伺機進攻,而不是不計成本地主動出擊。


第三、打下來有用嗎

在秦始皇主動出擊匈奴之前,不得不考慮如果戰勝了會怎麼樣的問題。在秦始皇之前的一千多年歷史中,中原政權就不斷地在和周邊的游牧民族相爭衡,趙國、燕國等等在長期的與匈奴作戰中也基本上確立了合理的雙方勢力範圍,超過這個範圍,對彼此都沒有太大的好處。

秦始皇:與其打匈奴,不如修長城

如果秦始皇執意以武力突破了這個由歷史經驗而建立的勢力範圍,那麼他就會面臨一系列的問題:如何處理這片區域中的匈奴人,把他們的兵器也鑄成金人,讓他們過上農耕的生活嗎?在草原甚至荒漠地區這完全不現實啊!讓習慣農耕的中原人遷徙過去,他們也依然是無以為生。

秦始皇:與其打匈奴,不如修長城

除了以上三點之外,秦始皇可能還有個思想上的包袱——早在大禹分九州之時,就已經有了後世所謂的「華夷之辨」。尤其是在周朝建立之後,名義上歸周天子管轄的範圍才能算是「天下」,而匈奴活動於荒服之外,根本就不在「天下」的範圍內。這種蠻夷居住的荒漠,根本就沒有征服的必要。

所以,簡單概括秦始皇修長城而不主動出擊的原因就是:出擊匈奴,成本太大;打勝了也守不住,還不如修建長城,以逸待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通論 的精彩文章:

漢朝絲綢之路——一場由無業游民推動的歷史變革
長安在唐朝之後為何成為廢都?

TAG:國史通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