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營區建設,從「養眼」到「養戰」

營區建設,從「養眼」到「養戰」

來源: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張雅東?鄭岳明?周遠 周彬

清晨,薄霧籠罩,緊急集合哨音劃破靜寂。隨即,裝備啟動、車輛編組、物資轉運,裝甲車沿著直達國道的戰備道路,批次駛向疏散地域。

盛夏時節,記者赴中部戰區陸軍某師「松骨峰英雄團」採訪,正趕上一場戰備演練,營院里濃厚的實戰味撲面而來。該師領導介紹:「部隊出動順暢,營院建設聚焦戰鬥力需求功不可沒。」

「以前重視綠化率等生態指標,居住設施不斷完善;如今更加突出向戰為戰。」參加演練的營房助理員杜凱棟介紹,營院建設正在從「住用生活化」走向「保障實戰化」。

杜凱棟是個「老營房」,在他的記憶中,過去營區建設橫平豎直、方方正正,營房道路建設考慮美觀更多些。如今,交叉錯落的營區內,道路兩側是不同顏色草木修剪成的方向標,部隊集合、出動路線以及行進方向等戰備要素一目了然。

「營區今天的面貌,折射的是戰備觀念更加深入。」採訪中,恰逢兩位上世紀80年代在該部服役的老戰士回營,目睹營區變化,他們感慨萬千:以前的營房講究整齊排列,房前屋後綠樹花草;而今的營區建設,首先考慮訓練場地和戰備需求,打仗味濃。

在展開「營區數字化建設」之初,團里急需新建模擬訓練室,營區內的38棵銀杏樹,成了建設選址的「攔路虎」。有人提議:將銀杏樹移出營區,方便訓練場改建。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見:這些樹是50多年前部隊移防時種下的,夏披翠綠、秋落金黃,不僅是營區一道亮麗風景,更是部隊發展的「見證者」,怎能說移就移?

面對各方聲音,團黨委經慎重研究,決定按數字化建設時間表繼續推進建設,妥善移栽老銀杏樹。不久後,一個覆蓋團、營、連三級的模擬指揮訓練系統建成並投入使用。3個月後,數字化裝備列裝,官兵嫻熟地操作裝備直接開赴戰術訓練場。

走進裝甲車場,記者眼前一亮:車庫前設有一條主幹道,四條分路,兩個環路,可實現多個編隊同時出入……裝備管理站站長麻春喜介紹,別看現在這裡功能齊全、寬敞便捷,幾年前卻是另一副模樣。

原來,舊裝甲車場為「三層階梯式」建造,靠幾代官兵撿石築窩、依山就形壘起來,外表雖然壯觀,但不利於裝備出動。

新質戰鬥力建設等不得,也等不起,資源配置必須瞄準打仗需要。他們變依山建場為開山建場,實現裝備庫區和訓練場地「合二為一」,平時裝備使用與戰時緊急出動有機融合。

營區配套一切為戰,戰備道路暢通無阻。營區建設從「養眼」到「養戰」的發展歷程,見證著我軍建設向備戰打仗聚焦的腳步。

(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警鐘」常鳴,他們全力做好抗洪準備!
歷史上的世界軍人運動會:和平的微笑綻放克羅埃西亞

TAG: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