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皇子不尊師被父皇一腳踢死,古代教育到底多嚴格?家長直呼太過分

皇子不尊師被父皇一腳踢死,古代教育到底多嚴格?家長直呼太過分

五蓮縣楊守梅老師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隨手懲戒學生的行為竟在全國掀起軒然大波,一場關於「教師懲戒權界定」的大討論引起了社會群體的普遍關注,央視媒體一評再評,各地微信群也紛紛炸開了鍋。一件看似普通的小事為何會引起如此大的反響?簡單事件背後的原因卻並不簡單......從本質上說這是多年來教育矛盾的導火索,也是沉默多年的教師群體回應社會輿論的一次集體爆發,更是一場關於「教師教育權」的爭奪戰。

時間倒退到二三十年前,「教師該不該懲戒學生」這個問題問的似乎有些荒唐,教師手中無戒尺,便意味著教育無尊嚴,教師失去懲戒權,便意味著自家的孩子將被「放養」,對於當時大部分家長來說,非但不是竊喜而是擔憂,幾乎所有的家長將孩子送到學校的那一刻都會墜上一句:「孩子交給您了,不聽話,您就打!」短短一句話,情真意濃,透露出對教師的無比尊重和信任,更寄託了對孩子深沉的愛意與無限厚望。

三十年後的今天,法治觀念深入人心,天理人情卻遭踐踏。社會對教師群體的懷疑、以及「過度維權」給教師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壓力甚至傷害,也正在給教育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和負面影響。

對於法治觀念如此之強的社會,我們該為此感到慶幸?還是應該感到悲哀?脫離「人情」,一切僅以「法」或「制度」來維繫的教育到底能夠走多遠?在社會輿論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如何保護教師群體不被中傷?我們的孩子為何正在變得越來越脆弱?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去深刻思考的問題。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善待教育、善待教師是一個國家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社會觀念文明理性的重要標誌,是社會共識、公責更是社會底線。

自古以來教師便擁有著較高的社會地位,這並非政府、社會有意抬高教師地位,而是由其承擔的社會職責決定的,教師地位有多高也就意味著教育在國家社會的地位有多高。中國古代一直提倡「天地君親師」的倫理道德,並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體現出「中國民眾的敬天法地、孝親順長、忠君愛國、尊師重教的價值取向」,這是我們的教育傳統,更是我們的民族底線。

不知何時開始,我們對西方教育推崇備至,不論好壞,不講實際。一概照單全收,一概跪地膜拜,甚至出現只要是「洋書」都是好書,只要是「洋教員」都是好教員的民族虛無主義觀念,「讀洋書、喝洋墨水、找洋教員」這種「以洋為先」的教育理念實際上透露的是我們的無知、不切實際和深重的自卑感。而少數家長面對西方教育觀念的衝擊,只知其表,不知其里,拋棄文化土壤一味強調「人權獨立」、「個性解放」和「素質教育」,生搬硬套,讀了幾本西方淘汰下來的落後教材,便自詡專家指點江山,教老師當老師,給老師上「轡頭」,對教育瞎指揮。既想要推卸責任,還想繼續做「太上皇」。

稍不如意,便拍照錄音,以「依法維權」為借口「上綱上線」、「濫用公權」,這並非法治觀念增強,而是鑽法律的空子,打著法律的旗子為自己的「任性」、「自私」找借口,找理由!實際上有一類類人不知法為何物,責難他人滿臉正義,心中有「法」,事到臨頭「法」早被拋到九霄雲外。對教育的「無知」尚可挽救,可對那些以「法」為名肆意搗亂的輿論暴徒攻擊責難教育、教師群體的行為再不立法嚴厲制止,教育事業將會發生不可挽回的「敗局」,教師心死,教育必亡,保護教師群體,做好教師心理疏導工作至為關鍵,迫在眉睫!

對於學生來說,崇德尚禮、尊師重教,不僅是良好家風的體現,更對未來學習工作有很大的幫助,心中有敬畏才能明道理、懂分寸、知好惡。當前有些孩子自私、冷漠、不知感恩、囂張跋扈、一味享樂主義,已讓人瞠目結舌,大感教育之失敗,但這失敗的原因卻不能全怪罪到教師頭上,對孩子的教育本是家長與教師的合力共進,然而很多人卻與孩子統一戰線,處處與教師為敵,愛子心切,捨不得讓孩子吃苦受累導致各類「小祖宗」「小公主」層出不窮,把任性當個性、把高冷當氣質,把孩子當「爺爺」,把教師當「奴才」,既想要皇家的教育,還要「保姆式」的24小時服務。「富養」的觀念頭頭是道看似頗有道理,然而卻讓孩子樣樣精通的同時卻心理脆弱、盲目自大、不知敬畏,最終成為了「巨嬰」。論自立我們不如日本,論能力我們不如美國歐洲,人家成功的模式,我們只學了「富養」二字。

相比於「富養」,對孩子「苦養」才是正道,不吃點苦永遠不會珍惜,不碰壁永遠只會索取。對於教育更是如此。

歷代王朝從來重視對皇子的教育,乾隆二十一年(1756),內閣中書趙翼被派充軍機章京,逢早班之期,五鼓即需至值房,「時部院百官未有至者,惟內府蘇喇數人往來,黑暗中殘睡未醒,時復倚柱假寐,然已隱隱望見有白紗燈一點入隆宗門,則皇子進書房也。」這給當時會試屢次落第的趙翼留下極深的印象,後來憶及,仍不禁感嘆「吾輩窮措大專恃讀書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體乃日日如是」(《檐曝雜記》卷1)。

根據雍正皇帝追憶康熙訓誡所著的《庭訓格言》一書記載,康熙早年間因為讀書過勞,致使痰中咳血,但是他依然沒有停止(竟至過勞,痰中帶血,亦未少輟)。

康熙對太子胤礽要求更加嚴格,據《康熙二十六年六月初十日》記載:「朕幼年讀書必以一百二十遍為率,蓋不如此則義理不能淹通。」因此倒霉的胤礽,必須按照老爸120遍的標準來讀書,他往往從午後開始誦讀,等讀完120遍,都已經到黃昏了。上書房的規定是「卯入申出」,卯時是現在的上午5點到7點,申時是現在下午3點到5點,其一天的學習時長,大家可以自己算一下。而且當時壓根沒有現在的星期天、寒暑假一說,他們一年只放6天假,即元旦、端午、中秋、自己生日、皇帝的生日及前一天,像除夕也頂多是提前放學而已。皇子自六歲入學後,直到二十餘歲搬出皇宮前,這期間必須都在上書房內苦讀。這個學習生涯遠遠比現在的小學、中學、大學要漫長的多,而且他們學習的嚴格程度,簡直就是年年備戰高考。

而對於尊師重道的傳統,歷代統治者更是不含糊,清朝道光皇帝為把皇子奕偉培養成人,他為兒子聘請了一位老師,教他三字經和儒家思想,道光對孔子的儒家仁孝很推崇。但是奕緯不領情,老師教他也不學,老師苦口婆心的說:「太子將來你要做皇帝,不學習不中,奕緯一聽,對老師說,老東西,我作了皇帝,第一個殺了你!」氣的老師哭著找道光告狀去了。道光皇帝聽完老師的哭訴,大怒,傳太子過來見朕。奕緯知道自己惹禍了,硬著頭皮來見父親,道光訓斥了他幾句,奕緯從來沒受過管教,就像一匹野馬,頂撞了道光幾句,道光勃然大怒,踢了奕緯一腳,但是這一腳踢了個正著,踢在了奕緯的襠部,第二天奕緯就死了。年僅23歲。道光後悔莫及,追封他為「隱志貝勒」。

皇家尚且如此,你還有什麼資格矯情?

在一定年齡後,孩子應該去社會最底層去嘗試不同的角色,去打工去端盤子去感受底層的殘酷黑暗、卑微無奈,落魄無助,甚至缺衣少食的生活,看似過分,但是人在事上磨,苦練其志,窮練其智,先下猛葯再輔良藥,告訴孩子一百遍好好讀書將來會過上什麼生活,不如帶他體驗一次如果不好好讀書將會過什麼樣的生活,理想指引,孩子可追可不追,有了切膚之痛,懂得什麼是苦,才能練就強大內心,無堅不摧。

當前一些教育問題被一些無良媒體無限放大,為吸引眼球,常將事件曲解放大,教師與家長的互不信任導致教育矛盾不斷增多,社會公眾一旦對教師群體產生敵視,後果將不堪設想,由這些矛盾導致教師群體被迫「集體下跪」更讓教育事業前途無望。

我們不得不說現在教育的一些亂象讓家長對教育產生了懷疑,但原因不全在教師,更多在於對教師選拔機制的重視和完善,教育大權,國之神器,德才兼備者持之,才可讓「師者」真正具備師的素質和資格。剔除教師群體的「敗類」,去粗取精,真正把「有情懷、有理想、敢擔當、能幹事」的「師者」挑選出來,才能給予教育最基本的保障。才是教師群體崛起重獲社會信任的根本之道。

參考文獻:《清實錄》《清史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拍案驚奇 的精彩文章:

武則天被奪權百官落井下石,唯此人暗自哭泣,唐中宗:趕緊提拔他
《雍正王朝》十四爺和八爺早已明爭暗鬥!看看這三個細節就明白了

TAG:拍案驚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