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命運的一周」:日本擬繼續罰韓國,美日韓外長有望會談,韓日爭端能否有解?

「命運的一周」:日本擬繼續罰韓國,美日韓外長有望會談,韓日爭端能否有解?

韓日面臨「命運的一周」——7月29日出版的韓國《東亞日報》如此凝重地寫道。

本周,日本對韓國出口半導體材料管制措施將「滿月」(7月4日起實施);日本接著可能對韓發「第二彈」,最快在8月2日批准將韓國踢出貿易「白色清單」。韓方呼籲日方不要這麼做,認為此舉將惡化當前形勢。

同樣是在8月2日,在美國的撮合下,美日韓外長可能借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之機,在泰國曼谷「小聚」,期間可能會出現通過外交努力找到解決方法的突破口。

「這一周或將成為決定韓日矛盾是否擴散的分水嶺。」《東亞日報》稱。

「冷酷到底」?

剛剛贏得參議院選舉的安倍政府,似乎並不打算放棄對韓強硬的政策「紅利」。

由於不滿韓國對日本強征勞工賠償案的裁決,再加上之前慰安婦賠償資金爭議、雙方軍艦火控雷達照射事件等等新仇舊恨,安倍政府本月初向韓國發起「致命」打擊,計劃兩步走嚴懲韓方。

第一步已經落地,對韓管控半導體材料出口,直接打擊韓國的產業命脈。

日方近日又表示,將按計劃實施第二步:推進把韓國排除出貿易「白色清單」的程序。按一名日本政府人士的說法,內閣預期最早8月2日批准,8月23日左右正式施行。

日方把「白色清單」所列國家視為安全保障層面的「友好國家」,目前有20多個國家被列入名單。日本廠商可以以相對簡便手續向這些國家出口可轉為軍事用途的產品和技術。對沒有列入清單的國家,日方企業需要獲得經濟產業省批准,才可以出口產品。

如果日方最終「拉黑」韓國,那麼,韓國將成為第一個被踢出「白色清單」的國家。

韓聯社先前報道,一旦韓國不再列入這份清單,除食品、木材等商品外,幾乎所有產業將受影響。

日本難道真的要對韓國「冷酷到底」?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朝鮮半島研究中心主任詹德斌教授指出,移出白名單的問題,關鍵在於日本如何執行。如果僅僅是移出白名單,此後沒有跟進實質性措施,「那麼這實際上是象徵性的」。

「韓國讓安倍政府生氣的一點在於,在解決勞工問題、慰安婦問題上,日本政府曾提出方案,希望韓國從外交方面解決,包括雙邊、三邊角度,但韓國方面一直拒絕。結果導致問題持續發酵,所以安倍政府態度強硬。」

另一個讓日本無法容忍的是,韓國在日本設置的每一個時間點都沒有妥協。上一個時間點是7月18日,日本提議成立第三國仲裁委員會解決勞工問題,希望韓國在7月18日前進行回復,最終韓國表示不接受這一提議。8月2日同樣是一個節點,如果韓國在這之前沒有拿出一個日本可能接受的、解決勞工問題的方案,日本把韓國移出白名單將是「板上釘釘」。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周永生認為,日本現在對韓方針已經比較明確,即不僅要在8月份將韓國從白名單中剔除,而且要繼續擴大對韓國的制裁。制裁範圍將不局限於半導體三種材料產品,還要涉及上千種產品,幾乎囊括韓國需要從日本進口的高新技術領域關鍵零部件的方方面面。「日本想用經濟制裁的手段,壓迫韓國,使其徹底屈服。」

嘗到痛楚?

面對日本的步步施壓,咄咄逼人,韓國也在急尋對策,多管齊下應對這一「史無前例的緊急狀態」。

迄今,韓國已向世貿組織(WTO)「告狀」、向美國「呼救」、與日方協商,但似乎收效甚微。

與此同時,韓國經濟卻在承受重壓,出口「寒冬」已近在眼前。

特別是日本管制出口半導體材料之後,韓國已嘗到痛楚。據韓國關稅廳7月22日發布的數據顯示,7月前20天出口同比下降13.6%。作為出口引擎的半導體產品大受衝擊,前20天里出口銳減30.2%,而這類產品幾乎佔到韓國所有出口產品的五分之一。此外,截至目前,韓國出口額已連續7個月下滑。

分析認為,在出口持續不振、國內設備投資萎縮和日本對韓貿易「制裁」的影響下,號稱全球經濟金絲雀的韓國,經濟前景令人擔憂。

內憂外患接踵而至,韓國領導人連休假的心思都沒了。總統文在寅和總理李洛淵雙雙決定取消夏季休假。

「一旦日本將韓國從白名單中剔除,甚至進一步強化對韓國的制裁,那麼韓國經濟一定會受到重大影響,因為韓國從日本進口種類多、數量大,這是韓國非常緊張的原因之一。」詹德斌說。

面對內外交困的局面,韓國現在似乎更有意從外交上尋求突破。據《東亞日報》稱,青瓦台相關人士透露,進入7月中後期,政府內部強調「外交解決方案」重要性的聲音正在擴大。

詹德斌認為,在韓國看來,與日本的衝突仍存在一定外交解決的空間。美朝領導人板門店會談後,雙方表示,將在未來兩三周內重啟會談。韓國抱有期待,也將此視為南北關係發生新調整的時機。但最近隨著朝鮮疑似試射導彈,美朝會談近期恐難啟動,韓國轉而希望抓住這一「空檔期」,在日本8月2日「靴子落地」之前,集中力量處理對日爭端。

美國角色

在這輪韓日紛爭中,美國的角色引發關注。最初,美國似乎選擇袖手旁觀,不願介入。事實上,無論是半導體糾紛,還是此前的雷達照射事件,美國都漠然置之,沒有為「小弟」調解糾紛。

近期,美國彷彿變得相對積極和活躍一些。各路高官扎堆現身東亞。先是美國新任東亞和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大衛·史迪威,緊接著,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博爾頓、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亞洲事務高級主任馬特·波廷格也先後到訪。

最新消息是,美方有意撮合美日韓三國外長在本周舉行的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上碰個頭,大家坐下來談談,給「高燒」的日韓關係降降溫。

美國的態度為何前後發生微妙變化?

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劉鳴認為,總體來說,特朗普政府並不願介入日韓紛爭,現在姿態之所以有所轉變,可能基於三點原因。

其一,應韓國要求,希望美國能出面調停。其二,擔心爭議升級擴散,打亂全球半導體產業供應鏈,進而影響大量科技產品的生產,這對美國也不利。其三,針對日本的「經濟報復」,韓國威脅將視情況再決定是否續簽韓日《軍事情報保護協定》。

韓日在2016年11月簽署了二戰後首份《軍事情報保護協定》,允許共享包含朝鮮核導項目等軍事情報。協定每年自動續簽,除非雙方在到期前90天(今年在8月24日到期)發出終止公告。

「這讓美國國家安全官員十分擔心,生怕貿易摩擦會衝擊安全合作、情報分享,損害其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利益,所以想出手干預。」劉鳴說。

韓國媒體對三方外長會的舉行前景感到樂觀。一個積極跡象是,7月26日,韓國外長康京和與日本外相河野太郎通了電話,增加了三國外長會談的希望。

但是,專家指出,即使美國居中斡旋,調解難度也很大。因為韓日立場差距懸殊,美國能發揮的作用有限,僵局還要靠日韓自己化解。

「從日本角度來說,日本首先希望韓國在勞工問題上拿出外交解決辦法,而韓國希望先解決所謂『制裁』問題,這一點日本恐怕不會同意。」詹德斌說,相比之下,日本比韓國的游刃空間更大,最終,可能還是要韓方在勞工判決方面找到一個新的妥協方案,然後日本或許才會同意在經濟方面與韓國談判。

而且,對美國來說,日本與韓國,手心手背都是肉,要把一碗水端平並不容易。

劉鳴表示,雖然美日、美韓同盟關係並不對等——美國把日本視為遠東的不列顛,是亞太地區的支柱。美日關係類似美英特殊關係,日本在全球安全問題上能高度配合美國;而美國對韓國的期待是,幫助維持朝鮮半島穩定,並不指望其在東亞乃至亞太地區發揮更大作用。按理說,美國可能會偏向日本一些。但是,文在寅上台後,對特朗普也是「大獻殷勤」,在促成美朝峰會、駐韓美軍補償、美韓自貿協定等問題上,韓方均做出較大讓步。未來,特朗普想要穩住朝鮮,尋求在朝核問題上有所突破,也要借力韓國。所以,面對韓日兩個盟友,美國這個和事佬會比較難當。這也是美國對調解韓日矛盾,至今態度不甚明朗的原因所在。

周永生則認為,實際上,美國最初想看到日本懲治韓國,因為文在寅政府與朝鮮走得太近,超出美國規定的界限。但是美國不便直接發作,所以想通過日本懲治文在寅政府,以便讓韓國今後變得更聽話一些。

現在擺出一副要撮合兩國關係的架勢,其實也並非出於真心,只是做做樣子。因為韓國不斷要求美國調停,美國是日韓兩國的盟主,「小弟」有矛盾,盟主不出面調停解決,全世界都會覺得盟主別有用心。

僵局繼續?

日本出台管制措施後,日韓政府代表在7月12日進行首次協商。當時,雙方「橫眉冷對」定格了兩國關係的冰冷一幕。

日本《產經新聞》援引一名安倍身邊消息人士的話說,目前的日韓關係「可能陷入邦交正常化以來最糟糕的局面」。

《產經新聞》透露,在今年下半年的幾場多邊會議期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很可能不會與韓國總統文在寅會面。包括9月聯合國大會、10月東盟系列會議和11月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除非首爾方面就二戰勞工賠償等問題採取建設性措施。

路透社稱,這是美國兩個主要盟友關係冷淡的最新跡象。

而官方在對抗,民間也在對峙。

上周六,首爾數千市民舉行集會,要求日本取消對韓國的半導體原材料出口管制。當天,韓國市民團體聚集在日本駐韓大使館門前,欲「上書」抗議。在被拒絕進入使館後,示威者將抗議信貼在使館外牆上。

本月以來,韓國民眾還發起一系列「抵制日貨」行動,超市下架熱銷的札幌啤酒、日本產調味料、方便食品等。

韓國KBS國際廣播電台7月26日報道稱,日本對韓國採取「出口限制」後,韓國蓋洛普7月23至25日針對全國1006名成年人進行的調查顯示,八成受訪者表示,反感購買日本產品。

日本民調也很難看。按經濟產業省官員的說法,民意支持取消韓國所獲「優待」。7月24日前,就是否將韓國從「白色清單」中剔除,日本政府徵求了公眾意見,據稱,在收到的超過1萬條意見中,贊成意見佔大半。

對於日韓關係前景,詹德斌不無憂慮地說,如果經濟、安全、歷史問題全受影響,就打破了1965年日韓邦交正常化以來,日韓關係發展的模式,即日韓之間的「雙軌制」(歷史問題不影響經濟、安全合作)可能被打破,「如果日本真的將韓國移出白名單並開始執行,日韓關係有可能跌入1965年建交來的最低谷,未來日韓關係恐怕需要重新定義」。

「僵局預計還會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至少可能會延續到年底。」劉鳴說,畢竟雙方積怨已久,在日本看來,在二戰勞工賠償、慰安婦問題、火控雷達事件等一系列糾紛中,文在寅政府對日態度太強硬,因此日本想通過貿易施壓手段,把韓國的強硬政策打壓下去。除非韓國作出妥協姿態,否則日本貿易「制裁」會延續。

周永生指出,安倍的表態意味著要以更強的高壓姿態,向韓國施壓。不僅拒絕雙邊高層往來,也拒絕在國際場合的第三方會晤。如果日韓互不讓步,將對雙邊關係及地區經濟、安全合作造成嚴重衝擊。第一,日韓有可能因為歷史和政治原因爆發貿易戰。兩國貿易額將急劇萎縮,政治和安全關係以及民間關係也進一步惡化。第二,中日韓自貿協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將面臨不確定的前景。第三,東北亞問題或將陷入惡性循環狀態,不利於朝核問題的解決。

韓日爭端是升級,還是降溫?或許這一周,相關各方的選擇與作為將給出一些答案。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上海越劇院放大招,8月起20城巡演、8部電影連映、8劇團匯演
中國駐外大使的「70」新軍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