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芯視野」三問國產射頻晶元廠商,如何實現國產替代?

「芯視野」三問國產射頻晶元廠商,如何實現國產替代?

集微網報道,中美貿易摩擦勢必是個長期、曲折的過程,去年以來先後對中興、華為的制裁,對國產晶元替代及自主可控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再次敲醒了警鐘。射頻作為模擬晶元「皇冠上的明珠」,門檻最高。雖然近兩年國產射頻晶元廠商逐步起量,但距離進口替代仍有較大缺口。另一方面,射頻前端晶元在無線通信系統中起著重要作用,隨著無線通信向5G標準的邁進,由於小基站+大容量MIMO的大規模應用,射頻前端晶元的成本對於整個5G系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中美貿易摩擦和5G商用在即的背景下,射頻晶元市場有哪些發展態勢?國內射頻晶元廠商將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如何突破國際廠商的壟斷局面?近日,在2019集微半導體峰會上,諸多業界代表就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分享。

「芯視野」三問國產射頻晶元廠商,如何實現國產替代?

國產射頻廠商大多單點突破,抱團取暖能否克服產品單一短板?

從整體市場格局來看,射頻前端各部件市場規模,濾波器佔比約50%(SAW佔35%,BAW佔15%),功率放大器佔比約30%,開關與低雜訊放大器合計佔比約20%,目前各細分市場均為日美巨頭壟斷。根據申萬宏源的統計數據顯示,現在全球93%的PA供應集中在 Skyworks、Qorvo 和 Avago(Broadcomm)等幾家廠商手中。濾波器也被Murata、TDK、TAIYO YUDEN、Avago和Qorvo等廠商瓜分,其中Murata、TDK和TAIYO YUDEN瓜分了80%的SAW濾波器供應,Qorvo和Broadcomm則統領了95%的SAW市場。

「芯視野」三問國產射頻晶元廠商,如何實現國產替代?

而我國射頻晶元廠商依然在起步階段,市場話語權有限,產量遠遠無法滿足全球市場。面對這些產品線很全面的巨頭企業時,國產射頻廠商如何來克服產品單一的短板,彌補中國公司在單點突破、整體方案上欠缺的問題?

廣州慧智微電子有限公司CEO李陽表示,確實可以採取抱團取暖的方式。5G時代射頻前端晶元集成度越來越高,各類晶元數量需求也大幅提升。整個射頻前端晶元可以分為緊耦合的產品線和弱耦合的產品線,在弱耦合領域,越來越多的廠商尋求合作夥伴,例如PA晶元廠商可以與濾波器廠商合作。他舉例說,隨著5G對射頻要求越來越高,原來一個手機廠商自己採購PA,同時採購分立的濾波器來做集成,分立濾波器沒有人賣,Skyworks和Qorvo的濾波器是自己的,他們也要找合作夥伴,因此現在反而跟他們合作變得比以前容易得多。

除了產品合作,另一個抱團方式就是公司合併。北京中科漢天下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錢永學指出,國產射頻廠商想全面達到美國的水平在短期之內是不可能的,比如Skyworks和Qorvo等,一年的凈利潤都有四五十億元左右的規模,國內像我們做PA的大概有5個億左右,在國內還算排得比較靠前了。相比之下,國產射頻廠商的銷售額還不及國外廠商凈利潤的十分之一,差距十分明顯。現階段要做的是實現單個產品的國產替代,在這個過程中也要加強國內、國際廠商的合作,等發展到一定階段,可以謀求上市,利用股市的槓桿做更大的事情,撬動更大的資本來進行併購。目前,就是勒緊褲腰帶踏實幹,能上市早點上市,或者兩個公司相互之間能整合就相互整合,這樣的話,抗風險能力更強一點。

併購這一點,國際射頻巨頭也採用了相同的路徑來實現強強聯合與整合,提供射頻終端的整體解決能力,典型的代表為2014年RFMD與Triquint合併成立Qorvo,2014年Murata收購Peregrine,增強射頻前端的能力。國產射頻廠商在時機成熟時,也可以借鑒此道路。

處理器晶元廠商跨界入局,基帶和射頻一體化解決方案能否統治市場?

隨著處理器晶元的利潤空間不斷縮小,為拓展新的利潤增長點,處理器晶元廠商開始進軍射頻市場。因此在傳統射頻巨頭廠商把持的同時,近幾年來諸如高通、聯發科、紫光展銳等處理器晶元廠商也通過一系列併購整合,推出基帶和射頻一體化提供方案,原有玩家和新興玩家在市場中正面相見,加劇了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例如2013年紫光集團分別完成對展訊通信(Spreadtrum)和銳迪科(RDA)的收購,並於2016年將兩家公司深度整合為紫光展銳,並加大對銳迪科原PA產品線的研發投入;2016/2017年聯發科先投資後收購射頻前端晶元廠商Airoha(絡達科技),今年4月又增資本土廠商唯捷創芯;2017年高通和日本電子元器件廠商TDK宣布雙方將組建合資公司RF360 Holdings,提供SAW、TC-SAW和BAW等一系列濾波器技術,以及CMOS和GaAs功率放大器、SOI射頻開關和包絡追蹤解決方案。

面對這些主平台廠商挺進射頻領域,並在自己的套片中激進地推廣自己的射頻產品,獨立射頻廠商無疑是有一定壓力的。

對此李陽認為,跨界競爭很早以前就存在,高通推出RF360之後給出了明確的信號,現在5G平台基本都是配套自己的射頻晶元,這樣確實實現了市場增長,符合公司發展策略。但是不同平台公司有不同的選擇,例如聯發科目前就沒有明確表態要做集成一體化方案,更多還是把射頻的部分開放出來跟其他廠商合作,因為完全靠自己的話,不一定能跟高通來競爭。此外三星、海思等平台也還是有獨立射頻廠商的機會的。因此,他認為現階段市場不會形成主平台完全整合射頻晶元的局面,如果能做到比高通等國外廠商更有競爭力,能給客戶創造更多的價值,獨立射頻廠商就還有市場機會。

錢永學則指出,不同市場有不同的射頻需求,無法做到完全一體化方案。例如在中高端主平台上需要支持全模全頻的,基本上開發一套晶元就可以了,但是有一些中低端平台的手機出口到印度、非洲等市場,不需要那麼多頻段,可能非洲有非洲的頻段,印度有印度的頻段,也可能會用到一些比較特別的PA或者分立的方案,這樣性價比會比較高。例如TCL、阿爾卡特、傳音等公司有一些手機是專門針對海外市場的,對價格十分敏感,這類產品就不會採用一體化集成的方案,這種方案成本太高只會用在旗艦機上。因此國內射頻廠商在這些差異化方案上還是有很多機會的。

對濾波器部分而言,它是射頻前端市場中最大的業務板塊,佔比約54%,並且隨著通信頻段的增加,其份額將進一步提高。開元通信技術(廈門)有限公司董事長賈斌指出,濾波器是一個標準器件,每家的產品可能有一些特殊的濾波器指標有差別,但是可能80%以上的濾波器差距並不大,但是到了5G時代就會有更高要求。對於主平台廠商整合射頻晶元,他認為,隨著手機廠商規模擴大且市場呈集中趨勢,目前基帶廠商對手機廠商的掌控力度相比以前是下降了。以前2G時代手機主要用來打電話,現在多了很多功能,其中充斥著基帶廠商和客戶的博弈。無論如何,只要獨立射頻廠商的晶元產品非常有競爭力,在終端大客戶那裡還是有很多機會的,因此要一心把自己的產品做得足夠好。

國產替代需求下,系統廠商與射頻廠商如何合作實現自立目標?

目前,國內射頻晶元產業鏈已經基本成熟,從設計到晶圓代工,再到封測,已經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但國內廠商依然在起步階段,市場話語權有限。換句話說,以後通過提升設計能力,輔助調試工作來提升射頻性能,國內射頻產業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欣喜的是,在國產替代需求下,手機等系統廠商對國產晶元廠商給予了更高的容忍度。那麼雙方應該如何相互合作,來共同完成國產替代這一艱巨的任務?

「芯視野」三問國產射頻晶元廠商,如何實現國產替代?

「芯視野」三問國產射頻晶元廠商,如何實現國產替代?

圖源:西南證券

上海迦美信芯通訊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倪文海認為,中美貿易戰對國產晶元廠商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因為大家越來越多地意識到,我們需要培育自己的半導體生態圈,包括射頻圈。他強調,手機等系統廠商用慣了國外廠商的晶元,如果更換國內供應商是要冒一定的風險,甚至要犧牲自己企業的一部分利益。「因為像我們射頻晶元這類企業體量小,人力、資源等方面相對較弱,希望這些大的手機廠商在與我們合作時,就不要像要求國外企業一樣來要求我們,如果能開一些特殊通道或特殊機型給予扶持,能更快地讓我們成長起來。」他說。

賈斌補充說,希望本土的頭部系統廠商能真正地多投入一些資源,協助射頻廠商來一起把器件的質量測試好,也有利於幫助射頻廠商知道如何去提高。因為國內的系統廠商使用海外的射頻器件已經幾十年,積累了大量的測試調試經驗。「我們也希望把我們的邊界打開,接受他們的指導,使元器件在設計、製造的過程中把質量逐步做到客戶可以接受的程度。」他呼籲到。

系統廠商給予的試錯機會也非常寶貴。據錢永學反映,他們在公司早期曾去國內前十大手機廠商推廣自己的產品,得到的反饋是即使低價手機廠商也不願意用國產射頻晶元,「因為肯定要投入更多資源來錘鍊我們以滿足他們的需求。但是現在中美貿易戰後這個問題就突顯出來了,如果國內供應鏈沒有成長起來,對他們的影響更大。」他表示,「所以大公司是否也應擔負大公司的責任,有意識地培育國內的供應鏈,至少有幾個機型比如中端機型先給國產廠商讓他們去實驗。如果能有一些類似政策的約束使這些大企業承擔一定的責任,不是說全部,大家各憑實力,使我們這類國內的小企業得到大客戶的平台的支持,來獲得試錯、成長的機會。」

當然不符合商業邏輯地來支持國產替代,對系統廠商和晶元廠商雙方而言都是難以長久發展的。李陽認為可以分為兩個方面:「首先系統廠商保持開放,因為很多時候晶元廠商需要系統廠商的反饋,比如晶元的指標到底怎麼樣,大家有一個溝通的途徑,把更多的廠商納入到這個選型沙盤裡,給大家溝通的機會,讓晶元廠商知道這個產品對不對路;其次,國產系統廠商尤其頭部廠商可以多做一些工作,比如蘋果、三星對器件有更多的投入,拿到器件以後自己也要評估,同時會拆解你的半導體晶元做很多的分析,這個是我們現在國內有些頭部公司已經做了,有些頭部公司沒有做,因為他們想可能有其他人來做。」他認為,國產供應鏈重要性凸顯之後可以做起來,很多時候客戶都是不測評估板,把產品直接放到板子上,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這並不是特別好的做法。還有就是比價,就是比誰最低。其實更健康的做法,可以分析一下成本,這樣可以優化資源投入,最終真正扶持自己的合作夥伴。

國產替代,對於手機等系統廠商投入更多資源、承擔更多責任來與國產射頻企業合作,扶持國內產業鏈,這不是光喊一句口號就能實現。只有通過各個環節緊密合作、同心協力、整合,放棄內部低端市場的競爭,才有機會挑戰國際巨頭,逐步實現供應鏈自立,共謀發展。(校對/范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