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一生做兩件事的史學大家唐長孺

一生做兩件事的史學大家唐長孺

作者:塗上飆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一生做兩件事的史學大家唐長孺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唐長孺點校《二十四史》並指出舊版中的錯誤。

一生做兩件事的史學大家唐長孺

唐長孺主持整理的《吐魯番出土文書》出版。 武漢大學檔案館館藏


70年光輝歷程 70年難忘記憶·檔案故事

1994年,唐長孺先生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北京大學的周一良、田餘慶兩位先生合寫了一副輓聯來悼念,上聯是「論魏晉隋唐,義寧而後,我公當仁稱祭酒」,下聯是「想音容笑貌,珞珈在遠,吾儕抆淚痛傷神」。上聯的意思是說,研究魏晉隋唐史,陳寅恪之後當首推唐長孺。

唐長孺,1911年生於江蘇吳江,是我國著名歷史學家。1944年來武漢大學任教直到去世,國家二級教授。唐長孺一生培養了10多名碩士、兩名博士,他們基本上都成了精英人才,這跟他對學生的嚴格要求是分不開的。他的學生陳國燦說,唐先生要求第一年要埋頭讀書,通讀《資治通鑒》,還要讀新舊《唐書》《隋書》等。每周三下午,要去彙報學習情況併當場回答問題,答不上來回家思考,第二周再來彙報。學生張弓記得,有一次因為去看了一場電影,而沒有按規定的時間去彙報,結果遭到唐先生訓斥:「你是來玩樂的嗎?再這樣就開除你!」嚇得張弓一輩子也不敢耽誤正事。

在傳道授業上,唐長孺一絲不苟,在治學上更是兢兢業業、盡心盡責。

唐長孺一生做了兩件大事,第一件事是點校《二十四史》。我國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分3次進行了《二十四史》的點校,中華書局編審魏連科說唐長孺是出力最多的。一是因為1963—1966年初、1966年5月、1971—1977年,3個時間段參加《二十四史》點校近10年;二是各史點校完後,別人都先後回家了,他還在繼續點校直到該書出版。而《二十四史》出版後,唐長孺一不署名,二無稿酬,卻毫無怨言。

唐長孺做的第二件事是,借調到國家文物局整理吐魯番文書。新中國成立後,學術界只能見到法國、日本對吐魯番文書的研究成果。隨著對新疆吐魯番等古墓群的發掘,學術界希望將吐魯番文書早日整理出版。唐長孺接到此項任務後,從1975年開始工作,前後經歷了19個年頭,拼得文書近1800件,編印《吐魯番出土文書》10冊。

1980年後,初稿完成,唐長孺帶領陳國燦、朱雷、程喜霖負責最後定稿。當時,唐長孺的視力已極為不好,只能坐在桌子旁邊,讓陳、朱、程中的一人讀文稿,他聚精會神地聽,覺得釋文有問題,就自己核對和口述應該如何修改。

中華書局編審張忱石說,唐長孺點校時在學術上毫無保留,因為當時點校是不署名的,所以有的人發現了問題就不寫進校勘記長編,目的是為以後自己寫文章做準備。他卻不這樣,而是將發現的問題毫無保留地弄清楚並校勘出來。

張忱石還回憶說,唐長孺1970年借調至中華書局期間,每月上交黨費高達120元,幾近工資的一半。而他的夫人王毓瑾從1958年起,就從學校圖書館退職,家裡還有孩子要照顧,「唐先生的經濟狀況並不寬裕」。不僅如此,他一生兩次拒絕加工資。20世紀50年代和「文化大革命」後,學校兩次要給他晉陞一級教授,他都以各種理由謝絕了。

唐長孺過世25年了,但紀念他的活動一直不斷。50年的教育治學生涯,唐長孺桃李滿天下,他參與點校的《二十四史》和主持整理的《吐魯番出土文書》兩項工程亦是新中國成立後國家的重大文化建設工程。

(作者系武漢大學檔案館館長)

《中國教育報》2019年07月30日第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關於首都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幾點思考
廣西現代職院與廣西南丹南方金屬牽手育人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