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鬆、降息再度成為全球貨幣政策主題,大家都在「混日子」
今年以來,寬鬆、降息再度成為全球貨幣政策的主題。
無論是過往的歷史周期,還是正在上演的現實,都在暗示人們,一場衰退或將不可避免地到來。
所有政客都知道問題癥結,但沒有一個人敢於出頭解決這個問題。
過半的2019年,對全球經濟而言,壞消息遠多於好消息。無論是主要經濟體之間的貿易紛爭,還是漸趨緊張的中東危局,都給本就脆弱的經濟發展蒙上了陰影。
不確定性的增大,讓全球經濟下行的壓力進一步加大,正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經濟數據的轉差,最先感到緊張並且做出反應的,自然是各個經濟體的央行了。
今年以來,寬鬆、降息再度成為全球貨幣政策的主題。
據不完全統計,年初至今降息的央行至少已有20家。到了本月18日,更是迎來降息潮,一天之內,韓國、印尼、南非以及烏克蘭央行均宣布降息。
最新消息顯示,隨著美國經濟的回落,以及歐元區經濟的持續疲弱,歐美也大概率走在了降息大道上。
有機構和分析師甚至斷言,本月月底,美聯儲降息幾無懸念,至於降息幅度,大概率會是25個基點。
一般而言,面對經濟走弱乃至衰退,擺在決策者面前的無非兩條路:
一是在任期內刺破泡沫,然後帶著「經濟毀滅者」的稱號黯然下台;
另一條則是能拖一天算一天,最好在任期內經濟還行,把惡果留給下一任處理。
不用我說,大家也能猜到,絕大多數經濟體決策者會怎麼選了吧?
實際上降息潮本身就給出了答案,那就是——拖下去,畢竟,有得拖,誰不拖誰傻啊!
那麼我們就來看下,各主要經濟體都是怎麼「拖下去的」。
01
大家都在「混日子」
不妨先從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美國說起。
據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的信息,到今年7月末,美國經濟將持續增長121個月,創下1854年以來的最長紀錄。
然而對這個看上去不錯的消息,全世界的央行、企業和投資者卻頗為糾結,因為無論是過往的歷史周期,還是正在上演的現實,都在暗示人們,一場衰退或將不可避免地到來。
債券市場警報已拉響,長期利率跌至短期利率水平之下——這個指標的出現,通常預示著經濟將掉頭向下。
除此之外,製造業企業也是小心行事,企業信心指數大大下降。
有人或許會說,看美股一路向上、屢創新高的走勢,完全沒有危機的徵兆啊。
確實,今年以來,處在高位的美股漲幅居然高達19%。
80年代到現在美國股市的走勢
美股的走高,為總統特朗普掙足了「面子」,他本人也一直將之視作一大政績。
但對美國經濟的真實底色,特朗普心裡卻是有數的,要是沒有,他也不會整天盯著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死命懟了。
鮑威爾有沒有服軟?還是服了。
在本月上旬的國會聽證會上,鮑威爾說現在美國經濟表面看上去很好,但隱憂很多。
比如令人失望的工廠利潤、隨時暴起的通膨和貿易摩擦,這些都給美國經濟前景帶來了壓力,因此他確實在考慮降息一事。
除此之外,川普還任命了兩個新的美聯儲理事,其中一個履歷亮眼,名叫朱迪·謝爾頓。這個朱迪·謝爾頓,可不是一般人,她現任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美國執行董事。
上月接受CNBC採訪時,她公開表示,如果被任命,自己將在一到兩年內將利率降至零,而這正是川普一年多以來一直在呼籲的。
歐洲呢?歐洲央行正在討論更換行長的事,之前的行長德拉吉大概率要走人了。
新行長人選有不少,比如愛爾蘭央行行長,再比如德國央行行長,不過,7月2號歐盟議會推出的候選人卻是現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老大拉加德。
拉加德在當天辭去了IMF 主席的職務,看來是準備好接任這個職務了。
看拉加德的簡歷,法國國際律師出身,擔任過法國財政部長。外界都說她將延續德拉吉的政策,繼續搞寬鬆。
要知道,現在歐元區利率早就是0利率了,也就是說,你把錢存銀行一分錢利息都沒有。就算這樣,歐洲經濟除了德國外還是低迷不堪。
讓拉加德上台,就是歐洲不想出清,想繼續混日子。怎麼混日子?繼續搞量化寬鬆,繼續出台刺激經濟的政策。
在IMF老大的位置上,這位拉加德就很會「混日子」,很會來事,不就是要貸款嘛,她是不會過問貸款國家的財政開支的,一律要錢就給,反正又不是她的錢!
這樣一個人,當上歐洲央行行長,肯定是要大放水的。義大利不是發行「第二貨幣」了嗎?
歐洲央行都買了,要發多少債就發多少債好了,反正歐洲福利不能降,拚命放水自然大家都喊好!
當然,也不能忘記全球四個主要經濟體之一的日本。日本搞了這麼多年的安倍經濟學,說白了沒什麼秘密,就是負利率刺激經濟發展!
為什麼日本要走這麼一條路呢?
全因過去的17年,日本物價每年都在下跌,長期而又看不到盡頭的通縮,導致日本企業的營收也隨之下降,相應地,工人的工資也不見上漲,不少人甚至工作都丟掉了。
就業環境的不景氣,又進一步限制了民眾的消費能力和企業的投資需求,通縮繼續加劇,日本經濟似乎陷入到了一個死循環之中。
於是,這才有了安倍經濟學,有了負利率,畢竟錢存銀行一點意義都沒有了。
然而這麼多年過去,用處似乎並不大,日本經濟繼續沿著通縮的道路前進,整個社會頹廢到年輕人連婚都懶得結,孩子也懶得生的地步了。
前陣子,有位日本青年跟他的玩具娃娃舉辦了婚禮,不用跟真人結婚,生活壓力瞬間小多了,看著很荒謬,然而這何嘗不是日本年輕人生活壓力的一個寫照呢。
不獨日本,看到下邊這些發達國家的利率,你有沒有感到陣陣涼意撲面而來?
02
「活下去」才最重要
從上述主要經濟體的表現來看,說全球經濟在衰退邊緣呻吟應該不算誇張了。
寫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是什麼讓情況變得如此糟糕呢?這就要說到經濟運行的一些本質了。
工業革命之前,人類的物資總體來看都是匱乏的,工業革命開啟之後,人類掌握了機器的偉大力量,從此供給大於需求就如影隨形。
一個人的需求到底有多大?中國有句老話說得好,良田千畝晚上也只需一張床,進入工業社會之後,人類需求擴大的速度,開始跟不上供給擴大的速度了。
這正是資本主義隔一段時間就要來一次經濟危機的原因。
進入21世紀,人類的金融工具更加豐富,不少經濟體紛紛採用金融手段來熨平經濟危機。不是需求不夠么,那我們就人為製造需求;
不是產能過剩嗎,那我們就用廉價的資金支撐住企業,不讓它倒閉,這樣人類就能永久過上好日子了。
可惜經濟運行的規律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本來經濟危機的發生就是為了解決前面經濟運行過度導致的問題。
現在硬是按住危機不讓爆發,就好像一個人得了感冒就是不休息,還要吃興奮劑死撐。
於是,債務累積越來越大,而要解決債務問題,就只能超發貨幣,用通貨膨脹的方式讓債務消失。
但惡性的通貨膨脹,卻可能會帶來社會不穩定,產生其他更大的風險,這個時候就只能用炒高資產價格來吸納多餘貨幣。
這樣一來,世界範圍內資產價格和勞動價格開始變得嚴重不成比例,貧富差距日漸加劇,貧者愈貧,富者愈富。此種情形之下,民粹政治和貿易保護主義情緒自然上升。
結論就是,危機不會消失,只會深化轉移。
看上去水平超級高的各國央行並沒有真正解決經濟問題,而只是把問題不斷延後並擴大,整個世界經濟體變成了一個擊鼓傳花的遊戲,所有政客都知道問題癥結,但沒有一個人敢於出頭解決這個問題。
過去的時光總是美好的,而未來總是難以預測的,在全球產業鏈聯繫如此緊密的今天,再也不存在置身事外的倖存者。
現在的情況恐怕是,不是比誰的情況更好,而是比誰的情況更糟。
畢竟,只有活到最後的,才能笑到最後,這恐怕也是各大經濟體死命撐住不肯出清債務的根本原因吧。撐下去靠什麼呢?目前看來只有一個招數了,那就是:


TAG:環球速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