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用「成為AI」來對抗AI,馬斯克的腦機是不是個偽命題?

用「成為AI」來對抗AI,馬斯克的腦機是不是個偽命題?

文 | 萬陽

編輯 | 張薇 黃臻曜

2016年6月,埃隆·馬斯克受邀參加了 Code Conference2016,這是一場由美國著名科技媒體Recode舉辦的一年一度的科技界盛會,阿里巴巴,蘋果,Facebook,谷歌,亞馬遜,你能想到的幾乎所有在科技上有所建樹的公司,都是這場大會的座上賓。而就在這樣嚴肅的大會上,談到未來科技的發展趨勢,在座的各位都表現出了一定程度上的憂心忡忡,馬斯克則更甚。

作為一個技術狂熱分子,馬斯克表現出了自己的一些矛盾面——他似乎同時也是個AI悲觀主義者。在這場匯聚著全球頂級智慧的大會上,他表示,按照目前AI的發展速度,用不了多久,人工智慧就會在認知能力和智力上全面超越人類。最嚴重的後果莫過於爆發戰爭,人類被人工智慧毀滅。而即使在最「無害」的情況下,由於人工智慧的智力程度和工作效率遠超過人類,人類的社會地位也遲早會被AI取代。

其實,不僅是馬斯克,各路專家學者們都在不斷發出警告:AI可能會改變社會結構,會帶來失業潮,會逐漸取代人類,會帶來新的動蕩。在AI這個問題上,人類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深謀遠慮」,但又缺乏好的解題思路。

馬斯克想到了一個解決方案:到未來的未來去尋找解決方案,避免人類被AI取代的最好方法,就是讓人類成為AI,然後制約AI。

在發表了這樣言論的一個月後,2016年7月份,馬斯克宣布,Neuralink成立。這是一家承載了馬斯克「改造人類」狂想的公司,而「秘密武器」就是腦機交互技術。

腦機交互並非天方夜譚,而是行進已久的腦科學研究。目前,腦機被分為非侵入式腦機和侵入式腦機,前者一般通過布滿電極的頭套去實現,需要實驗者牢牢地戴在頭上,這樣的方式目前只能進行一些簡單的人機交互,但在精準度上還存在問題。由於隔著頭髮、皮膚和顱骨,受到的干擾也會非常大。

馬斯克的Neuralink作為典型的侵入式腦機,它利用一台神經手術機器人,在人腦中植入被稱為「線」的專有技術晶元和信息條,然後直接通過外置介面讀取人類的大腦信號,甚至可以操控一些外置設備。

為了實現這樣的腦機交互,Neuralink 公司發明了一種直徑為4-6微米的柔性電極絲,它由無數個微小電極或感測器連接,比直徑75微米的人類頭髮絲還要細很多。通過藉助專門開發的「神經外科機器人」,能夠像縫紉機縫針一樣將這些線植入人類大腦的灰質層,每分鐘可以插入6根。下一步便是人腦信息的獲取和解讀,Neuralink開發的「N1感測器」可以讀取、清理和放大大腦中載滿信息的神經電,把它們轉化成計算機讀得懂的數據,然後通過USB-C的方式傳輸。

聽起來像是科幻電影里的情節?沒錯,在電影《環太平洋》中,主人公Raleigh Becket通過腦神經連接機甲,和怪物進行搏鬥,就是腦機應用的典型場景。而這其實也並非是天馬行空的空想,早在1963年,英國醫生Grey Walter就嘗試通過用腦電電極採集癲癇病人的大腦信號,轉換成電信號並傳達給幻燈片播放器,實現了用病人意念操作幻燈片播放的神奇試驗。

而時至今日,有關腦機的前進步伐似乎進展驚人——今年的7月17日,CNET援引《紐約時報》的報道稱,Neuralink已經開發出一個系統,可以將1500個電子探針送入老鼠大腦,並預計在2020年上半年,開始對人體進行該技術的測試,腦機的實現,看起來似乎更加的近在咫尺了。

馬斯克的野心,可行嗎?

當被問到20年後能否實現腦機的普及,人工智慧與認知業界專家,腦陸科技聯合創始人盧樹強博士異常堅定:「不需要,幾年就夠了。腦機工業化的條件非常成熟。」

目前,馬斯克的Neuralink 已經為腦機的規模化、商業化投入了1.5億美元的研發資金,構建了一支一百多人的研究團隊,在盧樹強看來,這是非常重要的推動因素,因為腦機技術本身就應該由技術和資本共同推動,而Neuralink 的工程技術水平甚至比實驗室還要高出幾個量級,完全可以實現馬斯克所說的工業化。

雖然盧樹強的態度十分樂觀,但在業內也仍然存在著一些質疑。

博睿康科技有限公司(Neuracle)是國內一家實現腦機介面自主產業化的公司,該公司總經理黃肖山就表示,Neuralink在發布會上展示的進行神經信號採集的晶元,從參數對比來看,與業界其他腦機介面晶元相比並沒有顯著優勢。《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也認為,Neuralink 的設計思路其實並不新穎,實驗裝置又太過複雜;而匹茲堡大學腦機介面研究學者 Andrew Schwartz則更為直接,他說:「Neuralink 看起來似乎是在研究正確的機械問題,以製造更多有用的大腦植入物,但我不知道他們的真實性到底有多少。」

看起來,在腦機的商業化和工業化的實現問題上,業界還處於各執一詞的狀態,需要馬斯克自證的細節還有很多。不過,一個好消息是,在今年的7月8號,頂尖學術刊物《科學》雜誌公布: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授賀斌團隊開發出了一種可與大腦無創連接的腦機介面,能讓人用意念控制機器臂連續、快速運動,這樣的進展,也許能從側面為馬斯克野心的可行性做出佐證。

若比心臟支架還安全,你準備好了嗎?

但就算有關於技術的一切都到了整裝待發的程度,腦機還要面對一個問題,那就是人類準備好了嗎?

「對於腦機的微電機介面,你可以理解為只是在大腦局部貼了一層細胞級厚度的外殼。整個設備都非常微小,目前的技術水平,植入它的損傷比心臟支架還要小無數倍,而Neuralink 現在還在考慮用激光的方式進行腦機的植入,損傷會進一步減少。」 盧樹強說道。

哪怕專業人士認為,往大腦里植入電極和晶元會比心臟支架更安全,但這依然很難說服大眾。畢竟安全之外,還會有隱私的問題。一個最直觀的問題是,當我們在用手機時,運營公司可以隨時調取我們的通話記錄和所在位置,而腦機商業化後,勢必也會出現類似運營商這樣的壟斷性寡頭公司,能夠通過腦機收集到我們大腦里傳輸的任何數據。相比手機隱私,大腦隱私的泄露是更可怕的事情。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就發出了這樣的質疑。他們認為,馬斯克的Neuralink 似乎在隱瞞從動物大腦中收集的實際數據,也沒有在發布會上完整展示處理數據的方式,這使得他們很懷疑腦機在實際應用中的數據安全問題。盧樹強也認同《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擔憂,但在他看來,雖然技術上確實會存在這個風險,但也不必過於消極。一方面,並不是所有的數據都要回傳到公司的伺服器進行數據轉換,很多指令的分析可能在本地就完成了。另一方面,限制運營商、保護數據安全的法律也會逐漸健全。

更大的恐懼來自大腦可能會被入侵。在一個實驗里,來自美國杜克大學的神經學家Miguel Nicolelis和他的科研團隊進行的一項試驗中,研究人員將兩隻小鼠分為一組,並用電極將他們的大腦相連。通過電極可以將其中一隻成功完成任務小鼠的大腦活動反應到另一隻小鼠的大腦中。研究證明,與第一隻小鼠的大腦連接後,第二隻小鼠能夠更迅速出色地完成相同的任務。研究人員因此認為,這是因為第二隻小鼠識別出了第一隻小鼠在完成任務時產生的大腦活動規律,並在遇到同樣的任務時,可以更快地通過神經,刺激身體做出本能的相似反應。那麼,如果意識可以互相影響,那人類大腦通過腦機聯網後,是否也存在被黑客入侵,心智受控於他人的可能?

「可能性是有的。」盧樹強告訴我們。「因為很多人的大腦會被收納在同一個系統中,而且晶元之間可以通信,所以如何保證安全的問題,比如何讓大腦聯通在一起的問題要更大一些。但一般來說,任何網路的安全問題,一定是先出現再解決,所以在初期,留給黑客的漏洞可能很大,然後逐漸健全。不過至少在現在,機到腦的研究相比腦到機要緩慢許多,我們還有時間儘可能多的去彌補缺漏。」

不同於盧樹強的保守觀點,來自克萊登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神經病工程方向的一位副教授則在知乎上直接「開懟」了這樣的懷疑觀點:「如果能用什麼設備操控人的大腦,這樣的技術哪怕只寫出一篇論文,也該得諾貝爾獎啊?」

非醫療性質的腦機,真能對抗AI嗎?

現在,腦機的主要還是應用於殘障人士,幫助他們提高生活質量,但這顯然不是馬斯剋期待的落點。

在未來20年、30年,信息量必然相較現在會有更大的爆炸,人類對外界知識的認知和信息的收集處理強度也會隨之變大,這會遠遠超出人腦自身的機能。基於這樣的矛盾,通過腦機進行數據快速提取和輸入就顯得非常有必要。那麼,當這個「腦機無間傳輸」的時刻到來,馬斯克「成為AI,對抗AI」的夙願就能實現了嗎?

「理論上是可行的。」盧樹強說。「如果AI真的失控的話,在人腦中植入腦機,提高人腦的計算力從而實現對抗AI,的確是效能比較高的應對方法。」

人腦和機器在處理信息的性能方面差距很大,這也是為什麼人類總擔心高度發展的AI會帶來滅頂之災。在盧樹強看來,如果人類對抗AI的結局難以避免,那麼在植入腦機之後,人腦的計算能力和儲存能力都會有顯著的提升,能夠幫助人類完成高強度的信息調度,從而獲得更強的計算、記憶、分析能力。而具體強度則取決於晶元研發的成熟度。至少在理論上,人類的大腦是可以達到能夠和AI對峙的水平的。他甚至認為,如果要未雨綢繆地思考對抗AI這件事,目前沒有比腦機更好的解決方案。

「雖然現在已經有了很多大型的超算計算機,它們連接起來會有驚人的計算力,但是在未來,我們完全可以憑藉腦機,把人的大腦也互聯起來,從而獲取更強大的功能。畢竟超算機器再多。也沒有人多嘛。」盧樹強說。

但說到底,腦機工業化、商業化的的前提都建立在「AI叛亂」的基礎上,但這一天真的會到來嗎?《未來簡史》的作者,「青年怪才」尤瓦爾·赫拉利就認為,AI不太可能產生意識,更不用說慾望或征服欲這些主觀感情,因此也就不會像許多科幻電影中那樣,對人類發動戰爭。而如果對抗AI的前提不成立,那麼非醫療性質的腦機——Neuralink的存在,到底是一場充滿遠見卓識的人類進化革命,還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商業炒作?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只有時間,或者馬斯克本人能夠回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大眾斥資500億歐元採購電池,加速電動化布局
戴森智能吸塵機器人新品解讀,軟硬體同時升級的它表現幾何?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