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瓷器釉色識別指南

瓷器釉色識別指南

一般來說,對於瓷器,我們首先關注到的是它的造型和顏色。之前我們已經推送了一些關於器形識別的文章,今天簡要介紹一下瓷器的"釉色"。大多數瓷器以"胎"為骨,以"釉"為衣,我們所能觀察到的瓷器的"顏色",實際上是它外部所施釉水的顏色。

本篇文章主要介紹"顏色釉",我們一起來看看這眾多的"釉色"是如何形成的?我們通過什麼標準來分辨釉色呢?

顏色釉

是瓷釉的一種,在基礎釉料中加入氧化金屬著色劑,在相應的燒成氣氛下,釉面會出現特定的色澤。按照燒成溫度,顏色釉可分為"高溫釉"和"低溫釉"。

文獻中提到的顏色釉名目繁多、品種多變,反映出古代高超的制瓷水平。

青釉

青釉是中國瓷器最早、也是體系最為龐大的顏色釉,有20多種派生的青釉顏色。施青釉的瓷器稱為青瓷。青釉並不是單純的青色,多為青中泛黃、泛灰或者泛綠。它以鐵為主要著色元素,以氧化鈣為主要助熔劑,經還原焰燒成;含鐵量越高,呈色越深。

青釉始見於商代中期,此後歷代都有燒造。早期瓷器均屬青釉系統,著名的青釉有被譽為"千峰翠色"的唐代越窯青釉,唐、五代時期創燒的秘色,宋代龍泉窯燒制的粉青與梅子青,明代永樂的翠青、冬青,清代雍正的粉青、豆青等等。

粉青釉

南宋龍泉窯創燒,宋代官窯和明清景德鎮窯均有佳作。龍泉窯是青瓷燒造中的翹楚,其中以粉青和梅子青為上佳釉色。粉青呈粉潤的青綠色,比梅子青、冬青、豆青都淺一些,青綠淡雅,釉面光澤柔和,如半透明的青玉。

梅子青釉

南宋龍泉窯創燒,釉色濃翠瑩潤,色調可同翡翠媲美,因顏色類似青梅的青翠欲滴之色而得名。釉面玻璃化程度高、略透明,光澤度強,如同美玉一般。

豆青釉

宋代龍泉窯創燒,流行於明清兩代,多見於清雍正、乾隆時期。釉色青中泛黃,釉面色澤比粉青、梅子青弱。明代豆青釉基本色調以青中閃黃為主,但青色比以前淡雅。

清代豆青色淡雅柔和,色淺者淡若湖水,色深者綠中泛黃,釉面凝厚。除了作為瓷器單色釉,清代還有以豆青釉為青花色地的。

東青釉

又稱"冬青釉",據藍浦《景德鎮陶錄》記載,為北宋汴京東窯(在今河南開封陳留)所燒,故名東青。今日所見東青釉為清代雍正時期景德鎮燒造,釉色青中閃綠,蒼翠欲滴;釉面平潤,色澤穩定,以豆青為主要色調。

翠青釉

明代永樂時期創燒,釉色青嫩如翠竹,呈色較淺,色澤光潤,玻璃質感較強。釉面細膩,垂釉尤其濃艷,釉中有密集的小氣泡。

天青釉

特指宋代河南汝窯燒制御用青瓷的一種釉色。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以其清淡含蓄的淡天青色釉取勝宋代諸窯,謂之"雨過天青",文獻記載汝窯瓷器以瑪瑙末入釉。

釉面潤澤,汁水瑩厚,有如堆脂。釉色青藍如澄澈的天空,釉中顯露蟹爪紋、魚子紋,釉表有魚鱗狀的開片。汝窯釉色瑩潤多變,除天青色,還有豆青、卵青、粉青、天藍、蝦青等色。明清兩代多有仿汝釉的瓷器作品。

其實五大名窯中的汝窯、官窯和哥窯所制的釉色均屬青釉系統,明清時期仿製水平大為提高,幾可亂真。

青白釉

北宋景德鎮窯創燒的高溫色釉,介於青白兩色之間,青中顯白、白中閃青。釉質細薄晶瑩潤澤,質感如玉,加上胎體極薄,器上的暗雕花紋內外皆可映見,在花紋邊上顯出一點淡青色暗影,其餘幾乎都是白色,故也有影青、映青、隱青、罩青之名。

白釉

白釉的燒制工藝比青釉複雜,我國古代白釉其實都是透明釉,並非釉本身呈白色,視其白色是因為含鐵量低的白色瓷胎或化妝土映襯的。

白釉瓷器的燒製成功,為後世彩瓷發展奠定了基礎,因此白釉燒成是陶瓷史上的一件大事。白釉瓷一直是我國北方地區瓷窯的主流產品,最早可上溯至北朝時期,早期白瓷普遍泛淡青色,隋代之後白釉燒制水平逐漸提高,唐代邢窯燒制白瓷為諸窯之冠,潔白光潤,有"類銀似雪"的效果。

唐代以北方邢窯之白瓷和南方越窯之青瓷形成著名的"南青北白"局面。宋以定窯白瓷為代表,白中多泛牙黃;宋代德化窯稱乳白色,光亮潔凈。

卵白釉是元代景德鎮窯創燒的高溫色釉新品種,因釉呈失透狀,色白微青,頗似鴨蛋皮的顏色,故名"卵白"。

元代最高軍事機關"樞密院"在景德鎮訂燒的卵白瓷器,在器內以印花為主的紋飾中,往往對稱印有"樞"、"府"兩字,所以也稱其為"樞府釉"。潔白潤澤的卵白釉,實為明代永樂甜白釉的前身。

甜白釉

明代永樂時期創燒的一種半脫胎白瓷釉色,亦作"奶白"、"填白",釉質潔白,溫潤似玉,呈半木光狀,具有甜潤的白糖色澤。"甜白"一說來自明萬曆年間,後人多認為以此命名是因為其釉質潔白甜凈,給人以"甜"的感覺。

也有一說,考證其與白砂糖的顏色相似,故名。有明一代,白瓷生產從未間斷,這與元代以來皇帝崇白的心態有關,同時白瓷也是最佳的飲食用瓷和祭祀用瓷。

象牙白釉

即"德化白釉",德化窯是我國古代南方著名瓷窯,因窯址位於福建省德化縣而得名。德化窯最遲始於宋代,盛於元、明,衰於清代。明代德化窯所產白瓷,在全國尤為著名,以瓷塑像最負盛名。

象牙白釉特指明代德化窯所產的白釉,其色澤光潤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下,釉隱現粉紅或乳白。歐洲人還稱之為"中國白"、"豬油白"、"鵝絨白"等。

醬釉

即醬色釉,一種以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釉,釉色如柿黃色或芝麻醬色。商代後期原始青瓷上偶有出現,東漢時期比較盛行。宋代定窯所燒醬釉瓷器,後世稱為"紫定"。

明代醬釉是在元代基礎上燒造的,色調似佛教僧侶穿舊的僧衣,故而稱為"老僧衣"色。清代康、雍、乾時期醬釉比明代更勝一籌,被稱為"紫金釉";紫金釉是景德鎮御窯廠專門生產的仿古釉色之一。紫金釉有紅、黃兩種,紅者是呈色較深泛紅的,黃者是呈色較淺泛黃的。

黑釉

釉面稱黑色或黑褐色。黑釉的主要呈色劑為氧化鐵及少量或微量的錳、鈷、銅、鉻等氧化著色劑。黑釉瓷出現於東漢中晚期,唐宋大量燒造,定窯所產黑釉瓷被稱為"黑定";福建建窯和江西吉州窯為當時流行的鬥茶風氣曾大量生產黑釉瓷,日本人稱之為"天目"。

烏金釉

清代康熙時期景德鎮窯燒造的黑釉又稱"烏金釉",是名貴的以氧化鐵為主要呈色質的顏色釉瓷,是黑釉中最瑩亮的一種——它是以含鐵量高達13.4%的烏金土入釉配製而成,還含有一定量的錳和鈷,黑亮似漆,晶瑩可愛。

黃釉

黃釉是以適量的鐵為著色劑,在氧化焰中燒成,也稱鐵黃,有高溫與低溫之分。

低溫黃釉

一種用低溫氧化焰燒成的、含鉛量很高的透明釉,即鉛釉,最早出現在漢代陶器上,顯橙紅色澤。大約在西漢時期發明了這種施釉陶器,也就是後來人們所稱的"釉陶"或"鉛釉陶"。

漢代的低溫釉主要有綠色和棕黃色兩種,棕黃色較早,綠色出現略晚。棕黃釉的著色劑是氧化鐵,綠釉的著色劑是氧化銅。

隨著時代推進,唐代唐三彩的釉色除了棕黃色和綠色之外,還出現了白色、藍色和紫色;藍色著色劑是氧化鈷,紫色著色劑是氧化錳。唐三彩上的鈷藍釉是我國最早的低溫藍釉。瓷器上純正的黃釉始於明代永樂年間。

嬌黃釉

一種以氧化鐵為著色劑,以氧化鉛作主要助熔劑、用氧化焰燒成的低溫釉。明代之前的低溫黃釉均施於陶胎上,色調多為黃褐色或深黃色。

明代景德鎮窯的低溫黃釉在瓷胎上施釉,呈色深淺不同,但一般趨向於明黃色,釉面光亮,釉層晶瑩透澈。以明弘治時期的黃釉瓷最負盛名——顏色純正、嬌嫩明亮,猶如塗抹的雞油,也稱"雞油黃"、"嬌黃"。

由於黃釉瓷器的施釉方法是將釉漿直接澆在白釉瓷器或素燒澀胎上,亦稱"澆黃釉"。明代黃釉瓷作帝王的飲食器和地壇祭地的專門用器。

淡黃釉

清代雍正時期景德鎮窯利用從西方引進的以氧化銻為呈色劑的釉料,創燒出的一種低溫銻黃釉。康熙時已在琺琅彩瓷上使用。從雍正到道光,多有燒造。

這種顏色比傳統澆黃釉更為淺淡典雅,故稱"淡黃釉";因其極似蛋黃之色,故又稱 "蛋黃釉"。清代文獻稱之為"西洋黃"、"洋黃"。

高溫黃釉

青綠色是含鐵的石灰釉在高溫還原氣氛下燒成的,而在高溫氧化氣氛下,則成黃色。唐代即出現高溫黃釉瓷,以壽州窯的黃釉瓷最為著名。

米色釉

亦稱"米黃釉",一種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黃釉,呈色淡雅,黃中泛白,極似小米之顏色,故名。

景德鎮窯生產米黃釉始於宋代,深者黃中微泛紅,淺者黃中泛白。清代景德鎮窯生產米色釉始於康熙時期,以後各代亦有燒造,而以雍正時期最多且質量最好。

茶葉末釉

一種經高溫還原焰燒成的鐵結晶釉,屬於高溫黃釉。釉面呈失透狀,釉色黃綠摻雜,綠者稱茶,黃者稱末,古樸清麗,頗似茶葉細末,俗稱"茶葉末"。

它起源於唐代黑釉,是燒黑釉過火而出現的一個特殊品種。明代所產茶葉末釉,稱為"鱔魚黃",釉色黃潤,帶黑色或黑褐色斑點,像鱔魚的皮色。

清代康熙時有蛇皮綠、鱔魚黃等名目;雍正、乾隆時稱為"廠官釉",乾隆時期燒制最為成功。雍正時釉色偏黃,乾隆時偏綠的較多,俗稱"蟹殼青"、"茶葉末"等。

綠釉

以銅為著色劑,鉛化合物作為基本助融劑燒制的傳統釉色。

漢代即有鉛綠釉,宋代定窯燒制的綠釉被稱為"綠定",是珍貴的名品。明代佔主導地位的綠釉是孔雀綠釉,永樂時期燒制比孔雀綠更淺淡的淡綠色釉,明代早期的"瓜皮綠"釉是二次燒成的低溫釉。

清代康熙時期綠釉燒制達到鼎盛,色調比較豐富,有松黃綠、龜綠、湖水綠、松石綠、魚子綠、秋葵綠等等。

瓜皮綠釉

玻璃質的低溫銅綠釉,漢代以後由低溫鉛綠釉發展而來,著色劑是氧化銅,氧化鉛為主要熔劑。明宣德時期景德鎮窯就有生產,以明嘉靖時最為多見。

明代之前的低溫鉛綠釉多施於陶胎上,釉面多呈晦暗的青綠色;明代低溫鉛綠釉則施於瓷胎上,其色翠綠,透明光亮,一如西瓜皮之色,故稱"瓜皮綠"。因其施釉方法一如黃釉,是將釉漿澆在素燒過的瓷胎上,故也稱"澆綠釉"。

清代康熙時期燒制最為成功,雍正時期的比康熙時期的厚而潤,淡綠色略泛黃,似春天的柳葉。乾隆時期瓜皮綠顏色較深,略遜於雍正釉色。瓜皮綠有深淺二色,深者為濃綠,無紋片;淺者為嫩黃瓜色。

孔雀綠釉

亦稱法綠釉、法翠釉、翡翠釉等,是一種以氧化銅為著色劑,以硝酸鉀為主要助熔劑的透明藍綠色釉,其色美如孔雀之尾羽,極為艷麗。

最早見於宋代磁州窯器上,元代景德鎮窯才開始燒造孔雀綠單色釉,明永樂時御窯廠首次燒造這種低溫釉,色澤淡雅明快,釉面勻凈。明代以正德時期的孔雀綠釉最佳。

明代孔雀綠釉瓷器產量不大,清康、雍、乾三朝孔雀綠釉瓷器的產量和質量均攀歷史最高峰。釉層厚薄不同,呈色也存在差別,釉厚的濃重蔥翠,釉薄的淡雅明艷。康熙時期孔雀綠釉的綠色調較重,雍、乾時期藍色調較重。

郎窯綠釉

清代康熙時期景德鎮窯燒造。與郎窯紅相比,它也許是燒造郎窯紅製品時產生的變種——郎窯紅製品在燒成後期誤被氧化,是里外釉面呈現青綠色調,故也稱"蘋果青"。

其釉層凝厚,光亮瑩澈,玻璃質感較強,有類似宋代哥窯瓷器上的細碎片紋,故也稱"綠哥窯"。

另外一種是因器物里外分別處於還原和氧化氣氛中,形成器里釉為紅色,器外釉為綠色的特殊效果,被稱為"反郎窯"。郎窯綠瓷器異常罕見。

松石綠釉

又名"西湖水釉",清代雍正時期創燒的綠釉名品,其色青綠,類似天然綠松石之色。

秋葵綠釉

比松石綠略淺,似秋葵葉色,釉色淺綠泛黃。

黃綠釉

清代雍正朝低溫銅綠釉品種之一。

蔥綠釉

清代雍正時期創新品種,其色淺綠泛黃,恰似蔥心的顏色,故名。主要見於雍正朝,之後少有生產。

淡綠釉

隨著康熙時畫琺琅料從歐洲的傳入而產生的一種綠釉。

紅釉

銅作為著色元素在低溫氧化氣氛中形成了漢代的鉛綠釉,而在高溫還原氣氛中可呈現瑰麗的紅色。唐代長沙窯偶然有過高溫銅紅釉的製作,宋代鈞窯把銅引入含鐵的青釉中形成了玫瑰紫、海棠紅等銅紅窯變釉,但這些都不是通體一色的紅色釉。

直到元代,景德鎮才攻克了銅紅釉燒造困難這一難題,開始批量生產通體紅色的高溫銅紅釉瓷器。不過元代的銅紅釉色調偏暗,這一問題到明永樂時期才得到進一步解決。

鮮紅釉

明代永樂鮮紅釉最負盛名,為高溫銅紅釉,釉色瑩潤透亮、較元代更為純粹鮮艷,如初凝的雞血。鮮紅釉有諸多名稱,寶石紅、霽紅、祭紅、積紅、極紅、醉紅、宣燒、等均指此時的高溫銅紅釉。

明宣德之後銅紅釉燒造少有燒制,佳作更是罕見。這一困境直到清康熙時期才出現新的轉機。

郎窯紅釉

亦稱"郎紅"、"紅郎窯"、"牛血紅"、"雞血紅"等,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在模仿明代宣德鮮紅釉基礎上派生的新品種,"郎窯"指當時的督窯官郎廷極。

郎窯紅的紅釉不僅呈色穩定均勻,而且還具有流動感。仔細觀察,從上到下,器物的紅色從淺到深分布,由於紅釉厚重、向下垂流,器物的口沿釉層較薄,露出一圈白邊(稱"燈草邊"),靠近底部的顏色近乎黑紅;

由於採用特殊的工藝,紅釉流至底部沒有高低不齊地向下垂流、而是奇妙地凝聚到此為止,在底部形成整齊的邊緣——這就是俗稱的"脫口垂足郎不流"。

郎窯紅釉瓷瑩澈濃艷,有強烈的玻璃質感;郎窯紅的釉層凝厚、色調溫潤,像寶石一樣光潤明艷。

豇豆紅釉

豇豆紅釉和郎窯紅釉一樣,是清代康熙時期創燒的高溫銅紅釉,紅釉中因部分氧化而產生綠色苔點,"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因釉色似豇豆之色,故名。

豇豆紅釉總體來說沒有郎窯紅釉那樣厚重濃艷,釉色偏淺,且顏色並不完全一致均勻,出現自然的或紅或綠或灰的斑點。

豇豆紅因呈色的不同有各種雅名,色澤紅艷的叫"美人醉"、"桃花片";釉色形成綠而帶深淺苔片的叫"蘋果綠";釉色淺而帶灰的叫"娃娃臉",更淺的叫"乳鼠皮"。豇豆紅釉因其色嫵媚淡雅而富有詩意,常作文房等小器的釉色。

霽紅釉

亦稱"祭紅",清代康熙時模仿明宣德鮮紅釉所制,燒造極其困難。

礬紅釉

明代嘉靖之後鮮紅釉實難燒造,礬紅釉因容易燒造而用來代替。礬紅是一種低溫紅釉,以氧化鐵為著色劑,在氧化氣氛下燒成,亦稱"鐵紅"。

因其施釉方法是用毛刷蘸釉把它塗抹在已燒成的白釉器上,釉面常常可以見到明顯的刷痕,亦稱"抹紅"。礬紅釉的顏色沒有鮮紅釉那樣濃重艷麗,微微偏橘。

珊瑚紅釉

始創於清代康熙年間,雍正、乾隆時期盛行。釉色均勻,釉面光潤,其色紅中閃黃,可與天然紅珊瑚之色媲美。珊瑚紅釉還常用作色地、或描金裝飾、或繪以粉彩、琺琅彩等。

金紅釉

以金為著色劑、烤燒而成的低溫紅釉。因其技術來自西方,又稱"洋金紅"、"西洋紅"。而西方多稱之為"薔薇紅"、"玫瑰紅",如胭脂之色,故名。

呈色有深淺之分,淺淡的一般稱"胭脂水",比胭脂水更淡的叫"淡粉紅",比胭脂水濃重的叫"胭脂紫"。金紅釉創燒於康熙末年,雍正時期製作最精。

藍釉

唐三彩中首次使用鈷為著色元素,形成藍色的釉色;但這種低溫釉色唯有亮麗之感,缺乏深沉色調。

高溫鈷藍釉是元代景德鎮窯的創新品種,並在元代已達到很高的燒造水平,亦為明代霽藍釉的前身。高溫鈷藍釉比高溫銅紅釉呈色穩定,燒造難度稍低,因此出土物與傳世品較多。

霽藍釉

明代的藍釉也稱霽藍、積藍、寶石藍、霽青等等,是一種含氧化鈷2%左右的高溫石灰鹼釉,色調深沉穩定。清代霽藍釉從順治開始各朝都有燒造,技術水平穩定高超。

灑藍釉

明代宣德時期景德鎮窯首創,亦稱青金藍、雪花藍、蓋雪藍等。也是一種氧化鈷為著色劑的高溫色釉,其藍色中夾雜著白色小斑點,分布自然,猶如片片雪花飄落在藍地上,外觀效果極似天然青金石的色澤,故名。

明代灑藍釉器物較少,清康熙之後得到發展,質量和產量均有提高。雍正時期的灑藍釉多模仿天然青金石的色澤,釉面有較濃重的青褐色,也有稱之為"鬼臉青"的。至此之後灑藍釉較少生產。

回青釉

明代嘉靖、萬曆景德鎮窯創燒的高溫鈷藍釉,所用青料是當時特有的進口回青。呈色不如祭藍釉那樣濃重,而是淺淡的藍色,有的則藍中泛灰。嘉靖以後回青釉瓷器明顯減少。

天藍釉

清代康熙時期景德鎮窯創燒的高溫顏色釉,釉中氧化鈷的含量不到1%,其色淺淡,渾然一色,似天空之蔚藍而得名。天藍釉色調淡雅勻凈,令人賞心悅目,可與康熙時期豇豆紅釉媲美,常作文房等小器的釉色。

康熙之後各朝多有生產,不過顏色都不如康熙時期淺淡風雅,雍正、乾隆時期的天藍釉顏色也存在較大差別。

孔雀藍釉

一種以氧化鈷為呈色劑的低溫色釉,釉層清澈透明,色如孔雀羽毛上的藍色,故名。其釉色藍若寶石,晶瑩潤澤,釉表有極細微的魚子紋。

有一部分孔雀藍釉器可能屬於以氧化銅為呈色劑的孔雀綠釉器中顏色偏藍的一種。與孔雀綠釉相比,數量較少。

紫釉

亦稱"茄皮紫釉",因施釉多用澆釉法,也稱"澆紫釉"。主要著色元素為錳,唐三彩中即有紫釉出現,景德鎮窯的紫釉瓷始燒於明代弘治時期。

由於配料和窯火氣氛變化有別,紫釉呈色亦不同,有深、淺茄皮紫、葡萄紫、玫瑰紫等色。淡茄皮紫似未熟的茄皮,呈淡紫色;深茄皮紫較為多見,呈熟透茄皮之黑紫色。

金釉

清代康熙時期創新品種,是在白釉瓷器上塗抹調和好的金粉或銀粉、經低溫燒成後,呈現出類似純金、純銀那樣富麗的效果。

鈞釉與窯變釉

宋代鈞窯創燒的高溫顏色釉,呈色有月白、天青、天藍及玫瑰紫、海棠紅等。宋代鈞釉基本釉色是各種濃淡不一的藍色乳光釉,較深的稱天藍,較淡稱天青,比天青更淡的稱月白。因在燒制過程中釉料摻入的銅被氧化常出現紅紫色斑塊,釉色呈現出青中泛紅、紅中泛紫的藝術效果。

鈞釉的燒制難以準確掌握,即使是同樣的配方,色釉的厚薄、窯位的放置、溫度的高低稍有差別,瓷出窯即有千差萬別,因此亦稱為"鈞無雙"。

景德鎮窯明代仿鈞只有宣德一朝,數量很少,僅追求釉色,不模仿造型。清雍正朝唐英督造御窯時,真正開始對鈞窯瓷器進行潛心仿製並取得重要成果,唐英在仿古瓷方面以仿鈞釉成就最高。

窯變釉是窯內變化所得。瓷器在窯內燒成時,由於釉中含有多種呈色元素,經氧化、還原作用,出窯後即出現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其出自偶然又色彩繽紛特別,也稱之為"花釉"或"窯變花釉"。

窯變花釉早在唐代之前青釉瓷器上就偶有窯變現象,唐代魯山窯的黑釉花斑瓷,稱"花瓷";宋代鈞窯生產的瓷器紅、藍、灰白互相交織,形成千姿百態的釉色分布。

清代已把窯變釉作為一種顏色釉專門生產,是雍、乾時期景德鎮窯在仿鈞基礎上的一個新品種。多種呈色劑交融在一起,在高溫下熔融垂流,變幻無窮——其中那種紋理流淌成火焰狀的釉面,閃紅的俗稱"火焰紅",閃青的俗稱"火焰青"。

爐鈞釉

低溫爐中燒成的鈞釉,實際上是清代雍正時期景德鎮窯一種仿宜鈞的產品(宜鈞,宜興仿鈞釉的產品,有天青、天藍、芸豆、月白等品種,釉層較厚,開片細密,不甚透明,氧化氣氛燒成。盛於明清)。

可分為素、葷兩種,素者不見紅點,葷者有紅點。雍正時期爐鈞釉泛有圈狀紅點,其紅色並不鮮艷,紅中泛紫,似剛成熟的高粱穗色,因此常稱之為"高粱紅"。

瓷器的釉色是一個極為龐大複雜的體系,我們現在看到的實物與它的釉色名字或許存在一定的認識差異,這是很正常的,每種釉色都經過了歷朝歷代的變化發展,而同一時期、甚至同一窯爐生產的釉色可能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它的面貌決不是單一和穩定的。

筆者囿於筆力和篇幅,盡量覆蓋常見的釉色種類,採用的圖片是該釉色瓷器中較為典型的文物圖像,希望讀者能從中一窺古代瓷器千變萬化、異彩紛呈的絢麗一面——它的色彩、光澤與質感均折射出我國古代出神入化的工藝水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YU鑒 的精彩文章:

魯迅的收藏與藝術審美:與中國新美術的淵源
清代皇帝大婚都用什麼瓷器?

TAG:YU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