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無錫發現商朝遺址,或解開武王伐紂真相,姬昌形象大受影響!

無錫發現商朝遺址,或解開武王伐紂真相,姬昌形象大受影響!

前幾年,江蘇無錫發現一座商朝遺址,後被命名為「梅里遺址」。經過一年的考古,專家有了很多重大成果,其中最大的一個與史書上記載的泰伯有關。前幾天,專家在梅里遺址考古學術研討會上表示:

這一時期和類型的遺址在梅里古鎮區域尚屬首次發現,與歷史記載的「泰伯奔吳」「泰伯居梅里」等有一定的關聯性,為研究「泰伯奔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實物線索。

那麼,「泰伯奔吳」究竟是怎樣一段歷史?原來,這是一段野心史,周人早有滅商之心,武王伐紂的宣言、以及紂王種種過錯之類,都只是為武王滅商尋找合法理由罷了!而且,這一段歷史還將嚴重影響周文王姬昌的歷史形象。

所謂泰伯奔吳,《史記·吳太伯世家》中有詳細記載,這是一段感人至深的讓賢故事,所謂泰伯三讓王位。

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出。季歷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姬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髮,示不同用,以避季歷。

公元前3100多年前,古公亶父(周太王)是周部落的大王,他有三個兒子,分別為長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歷。因為季歷生了一個好兒子叫姬昌(周文王),古公亶父想讓姬昌振興家業。但當時規矩是嫡長子繼承,為了不讓父親為難,於是泰伯、仲雍主動走了。

太伯、仲雍兄弟二人,逃到「荊蠻」之地後,紋身剪法,表示謀奪王位。後來,兄弟二人建立了吳國,一直延續到春秋末期,為越國勾踐所滅。

從史書上看,泰伯奔吳堪稱千古絕唱,不愛江山的理由是孝順,這一高風亮節讓後人無比敬佩。

然而,泰伯奔吳真是這麼簡單嗎?其實,背後真相顛覆傳統認知,這是周部落滅商的一個大戰略。

古公亶父遷周於岐,不是簡單的遷移,而是有目的的擴張領土,蠶食商朝周邊勢力。原因很簡單,周部落本來的地盤邠地(今天山西),給兒子太伯、仲雍掌控。因此,當周部落在山西發展到一定階段,已經難以提升的時候,古公亶父遷周於岐,實際讓周部落獲得新的發展空間。

《竹書記年》:太王(古公亶父)遷岐,太伯不從......王季之世,周人數度東進。

顯然,周部落的這一次遷移,應該是有著深遠的戰略目的。遷移成功之後,看似忠心於商朝,但實際卻是不停擴張,蠶食商朝勢力,因此史學家稱之為「剪商」。

所以,從這一角度來看,泰伯奔吳可能就是古公亶父的一盤大棋,重點就是在南方落子,一方面組織力量削弱商朝(當時商朝還在不停向東南擴張),一方面為將來滅商做準備。

說到底,泰伯奔吳時,周國早已有了「翦商」的想法,吳國的建立則是打算建立西、南兩個戰略方向發展的結果。

在傳統印象里,周文王姬昌卻是一位賢達,比如面對殘酷的炮烙之刑,姬昌非常高尚的用周國的一塊土地,以此換取廢除炮烙之刑等,不停的施以仁政,與紂王形成鮮明對比。總之,因為紂王倒行逆施、不修德政、殘暴不仁等的情況下下,姬昌才萌發了推翻商朝的想法。

然而,從史料上看,泰伯奔吳大概發生在武王伐紂之前100年,也即周國為武王伐紂準備了100年。古公亶父是姬昌的爺爺,而姬昌活了97歲,在姬昌死後10年的公元前1046年,爆發了牧野之戰,一舉滅掉了商朝。因此,不難推算出古公亶父「剪商」行為的大概時間點。

泰伯奔吳之後,周國、吳國逐漸并吞其他小國家,特別針對親商的諸侯國,由此導致商周多次發生戰爭。尤其是商王武丁,為了遏制周國,殺死了姬昌父親季歷,導致商周矛盾頓時激化。

顯然,由此不難看出,姬昌的造反心理,根本不在於紂王殘暴之類,而是早已有之,不管紂王什麼樣,周國都盯著,只要有機會就會「某王伐商」。所以,姬昌的一些「仁義」舉動,很可能是政治作秀,或者是史書美化。正因如此,有學者研究這一段歷史時感慨,周文王形象大受影響。

總得來說,從無錫梅里遺址考古發現來說,泰伯奔吳應該確有其事,而這一歷史大事,又佐證了周國早已處心積慮的想要滅商。至於此後的季歷、姬昌、姬發,一直在做準備,根本不是因為紂王倒行逆施才想造反,武王伐紂只是適逢其會,正好有此時機而已。如果換一個能力差的商王,周國可能早就正式造反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家雜評 的精彩文章:

宋朝滅亡的罪魁禍首,到底是什麼?現代科學家給了一個新答案!
1萬年前的英國人,究竟長什麼樣?現代DNA研究揭開真相!

TAG:百家雜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