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鳥類未孵化便可與同伴交流

鳥類未孵化便可與同伴交流

未孵化的鳥類胚胎不僅能夠聽到成年鳥類的警告,還能夠與同一個巢里其他未孵化的兄弟姐妹交流該信息,並藏在殼裡直到能夠安全地進行孵化。


一個發現揭示了鳥類如何適應各種環境,甚至是出生前的環境。因為,不像有胎盤的哺乳動物,在母親下蛋後,他們的生理機能將不會被母體的改變所影響。


這隊研究人員特地將未孵化的黃腿銀鷗暴露在暗示高捕食風險的線索下。這些胚胎不僅僅會將這些線索分享給那些同窩們,而且在孵化時也會表現出更為謹慎的行為。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寫到:「這些結論證明了鷗胚胎能夠從自己的兄弟姐妹那獲得相關環境的信息。同時我們的研究強調了,作為一種促進發育可塑性的非遺傳機制,在胎盤階段通過社交來獲得信息的重要性。」


事實上,這次實驗本身是非常棒的。團隊在西班牙Sálvora 島上的一個繁殖集落收集了野生鷗的蛋,這些蛋經歷了波動捕食風險,尤其是像水貂這樣的小型的食肉動物。這些蛋以三個為一窩,被放入孵化器中。然後他們又被分成兩組——實驗組(圖中的黃色)和控制組(藍色)。每窩蛋中,每天都有兩個蛋會被人從孵化器中拿出來四次——每次都是同樣的兩個蛋,圖中以較深的顏色表示——處理好後,放入一個隔音箱中,並會播放成年捕食者警報叫聲的錄音。


而在控制組的隔音箱中,則不會播放任何聲音。然後再將它們放回孵化器中,與留在孵化器中的「天真蛋」進行身體交流。


研究人員發現,聽到叫聲警報的蛋會比什麼都沒聽到的蛋搖擺得更加厲害。這就是研究的有趣之處。

研究組中包括「天真蛋」與未聽到叫聲的蛋,孵化的時間會比控制組更長。而且當他們孵化之後,實驗組的三隻小鳥雞都顯現出了相同的發展變化。與控制組的小雞相比,實驗組的小雞們更加安靜,更喜歡蹲伏下來——一種用來回應成年動物叫聲警報的防禦性動作。而實驗組的三隻小雞——包括「天真雞」——有著一些控制組沒有的生理特徵。他們會有更高水平的應激激素,每個細胞中線粒體DNA數更少,以及跗骨或腿會更短。


研究人員說:「這是一種權衡。這些鳥類能更好地適應危機,但是相應地會減弱細胞生產與生長能力。」數據分析顯示,這些生理上的不同不能單單地歸於孵化時間。因為兩組蛋對待方式上唯一的不同是叫聲警報的有無,而可觀察到的不同蛋的唯一不同是振動率。由此看來,未孵化的小雞們能夠通過振動來傳遞危險的訊息。「我們的結論顯示了鳥類胚胎與同胞交換有用的關於捕食的信息。」


之後的研究應該要調查在其他情況下,這些成長中的胚胎之間社交信息的使用能否有利於適應性表型可塑性,比如說在不利自然環境或社會環境中,以及這種程序化的反應在同一群胚胎的不同個體之間是否存在差異。


大自然真的很奇妙,不是嗎?


本文譯自 sciencealert,由譯者 Sammy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煎蛋 的精彩文章:

天體物理學家宣布這一發現:能改寫星系死亡的故事
作死就會死:男子吞下一隻壁虎後慘死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