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衡陽戰役,國軍消滅了數倍於己的日軍,守城將軍為何還留下罵名

衡陽戰役,國軍消滅了數倍於己的日軍,守城將軍為何還留下罵名

縱觀整個抗日戰爭歷史時期,衡陽會戰算是一個比較特殊的例子了,之所以說這次戰役是非常具有特殊性的,主要是因為當年在正面戰場上抵抗日軍的國軍,在大多數的戰爭之中都是以人員數量的優勢對抗日軍的。但是面對強大的日軍,國軍還往往是以失敗而收場,很多的大城市甚至被日軍以極少數的兵力就輕鬆攻克。

但是與這些戰鬥不同的是,發生在1944年的衡陽會戰國軍是以劣勢兵力守衛城池,而日軍則集中的兵力,無論是在裝備,人數,還是在很多方面都是佔據優勢的前提之下進攻衡陽的。按說在日軍的眼裡,衡陽已經是志在必得的了,因為國軍在之前戰爭中的表現確實不盡如人意,而這次日軍更是動用了10萬的優勢兵力,試問區區衡陽怎麼可能拿不下呢?

而當時守衛衡陽城的國軍不足兩萬人,面對著近10萬日軍的瘋狂進攻,國軍到底能否堅守住衡陽城池?確實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當時守衛衡陽的將軍正是方先覺,面對著日軍一次又一次的猛攻,方先覺熟練地使用天爐戰法對付日軍,使得日軍付出遠遠高於自己預期的傷亡。

而與此同時,國軍的傷亡也在迅速的攀升著,日軍方面在不斷的增兵,不斷的向自己的軍隊施加壓力,力圖儘快打通衡陽這個通道。因為當時的日軍已經非常明顯的感覺到自己從東南亞一直到半島交通線的重要性了,但是在衡陽這一塊,卻還一直被國軍牢牢掌握著,所以日軍一定要打通這條重要的交通補給線。

因此,日軍才會不惜集中最為優勢的兵力,近乎瘋狂的向衡陽進攻。戰鬥整整進行了47天之久,國軍的頑強抵抗大大出乎日軍的意料。方先覺部隊雖然損失慘重,但是守衛城池的意念非常堅定。日軍每拿下一塊陣地都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所以當時對於日軍來說,整個衡陽會戰的戰況是非常的不利的,而與此同時周邊一些其他不利的狀況也直接導致了東條英機內閣的倒台。

而戰爭進行到中期以後,由於日軍迅速不斷的增兵,而國軍的數量一直在不停地銳減,兩方的比例甚至一度達到了1:100!

最後,由於日軍進攻的壓力太大,方先覺也幾乎看不到希望了。他曾經想用手槍自我了斷,但是被自己的部下救了下來。

當時方先覺的手底下的傷員已經達到了9000人左右,能戰鬥的士兵已經非常的少了。在這樣的一個戰況之下,方先覺在萬般無奈的接受了自己部下提出的向日軍投降的建議。

而其實從當時的現實情況來分析的話,如果方先覺的部隊能夠再支撐一天左右的時間,國軍的有效援軍將會迅速地抵達戰場,甚至可能改變整個戰局的走向。

不過很可惜,方先覺在最後的關頭還是選擇了投降,但是他向日軍提出了一個要求,就是日軍在自己投降之後絕對不能對自己的降兵進行加害。

由於方先覺的第十軍作戰確實非常的勇猛,日軍方面也非常的讚賞有加,所以日軍欣然答應了其所提出的要求,在接受了第十軍的投降之後,也確實沒有過分的為難他的軍隊。

歷時47天之久的衡陽會戰結束,經此一戰,國軍約傷亡17000人,而日軍傷亡約39000人,是國軍的兩倍多,而這樣的一個戰場比例,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是非常的罕見的。

只不過方先覺本人因為在戰役最後的關頭向日軍投降的這個行為也留下了罵名,在之後雖然他仍然在國軍之中,但是一直沒有得到任何的重用。

不過在小編看來,方先覺在當時的那種情況下向日軍投降確實是有著不得已的苦衷,自己的軍隊早已經傷亡過半,而援軍看起來有那麼的沒有希望,身為一軍之帥,方先覺會做出這樣的決定,顯然不是僅僅只為自身考慮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輝說史 的精彩文章:

一封長達5萬字的降書,為什麼會將李秀成推入萬劫不復之地

TAG:青輝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