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尋覓黑洞家族丟失的成員

尋覓黑洞家族丟失的成員

黑洞家族中似乎缺少一類必要的成員。現在我們可能知道它們藏身何處了。

黑洞不容易研究。它是如此緻密,任何試圖靠近它的東西都會被吞噬進去,甚至光也無法擺脫它的魔掌,所以它什麼光也不反射。這迫使天文學家對它的搜索要另闢蹊徑。

當觀察到恆星圍繞著中心一個看不見的東西在加速,天文學家會猜測那裡可能有一個黑洞。而黑洞在吞噬物質的過程中有時也會產生向外的噴流,這是黑洞存在的另一個「泄密者」。最近,天文學家還觀測到了黑洞碰撞產生的引力波,所以通過引力波來尋找黑洞,是尋覓黑洞的第三種方法。

通過這些觀測方法,天文學家的「貨架子」上已經擺上了大大小小的黑洞「樣品」。然而,這些「樣品」中少了按理說不該缺少的一款——中等質量黑洞。

黑洞家族「三缺一」

目前發現的黑洞,按質量大小,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恆星質量的黑洞,它們是由大質量恆星(一般是太陽質量20倍以上的恆星)在燃燒殆盡時,通過超新星爆發形成的。這類黑洞通常小於100倍的太陽質量,目前已知的最大者是太陽質量的15倍。另一類是位於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銀河系中心的黑洞是太陽質量的400萬倍。其他星系的黑洞有的可達幾十億個太陽質量。但是居於兩類之間的中等質量黑洞,卻一直沒找到。

這種狀況是令人費解的。你想,超大質量黑洞必得有所來歷吧。主流觀點認為,它們是由較小的黑洞合併來的。但是,要長成一個有著10億個太陽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需要吞吃數百萬個恆星級黑洞。這個過程需要很長時間,甚至整個宇宙的年齡都嫌不夠。可是,天文學家發現,超大質量黑洞在大爆炸後的最初10億年就已經存在了。似乎沒有足夠時間讓它們長得這麼快呀,除非搭成它們的「積木」更大,比如說不是恆星級這樣的小黑洞,而是中等質量黑洞!

你或許會說,中等質量黑洞還不是又要由恆星級黑洞「搭積木」而來嗎?那不也需要很長時間?

當然,恆星級黑洞「搭積木」的確是形成中等質量黑洞的一條途徑。但它們的形成也許還另有捷徑。一條捷徑是,由第一代恆星死亡時產生。因為第一代恆星的質量比現在的恆星要大很多,它們在超新星爆發後形成的黑洞也許「一蹴而就」已屬於中等質量黑洞了。另一條捷徑是,直接由大團的氣體雲直接坍塌而成。如果採用這兩條捷徑,中等質量黑洞的形成就節省了時間,從而讓它們有足夠時間合併成超大質量黑洞。

但是,如果這樣的話呢,必然還有很多沒有合併成大質量黑洞的中等質量黑洞留下來,我們應該能夠在宇宙中觀察到它們。可事實是,這一款黑洞在「貨架子」上嚴重「缺貨」。那它們都藏到哪裡去了呢?

總算找到一個中等質量黑洞

其實,這個問題是天文學家直到最近才提出來的,在此之前,他們本以為已解決了。

事情是這樣的。自1980年代以來,遍布世界各地的射電望遠鏡探測到一系列異常明亮的X射線暴。天文學家起初以為它們來自黑洞。因為當物質打著螺旋以越來越快的速度掉入黑洞時,與鄰近物質的摩擦會把它變得熾熱,於是發射出X射線。黑洞的質量越大,圍繞它的物質飛得越快,摩擦越大,發出的X射線就越明亮。但現在,這些X射線暴看起來太亮了,比太陽還亮100多萬倍,它們不可能來自只有恆星質量大小的黑洞,證據似乎指向了中等質量黑洞。

但隨著數據的積累,天文學家先是發現,這些X射線光譜與中等質量黑洞的光譜不太匹配。然後到了2014年,又發現這些X射線暴是脈動信號,只需用脈衝星就能解釋。所以沒必要認為它們產生自中等質量的黑洞。

那麼,還有哪些觀測事實被我們錯過了呢?2017年2月,美國哈佛大學的一個天文小組宣布在一個稱作「杜鵑座47號星團(47 Tuc,位於杜鵑座的南半球一側)」的球狀星團中發現了中等質量黑洞。

按理說,這個星團中心應該有黑洞存在,但由於這個星團太古老了,裡面很多恆星早已燃燒殆盡,附近的物質也早被它吞噬凈盡,只剩脈衝星殘骸。所以不可能看到恆星繞一個看不見的中心運動的現象,也觀察不到黑洞在吞噬物質的過程中產生向外噴流的現象,因此,如果中心有黑洞,確定黑洞的兩個常規辦法在這裡都無法奏效。

天文學家另闢蹊徑,採用了測量星團里脈衝星加速度微小變化的辦法。他們發現杜鵑座47號星團里的脈衝星,除了相互之間的引力作用外,都受到一個額外引力的加速,這個額外的引力又正好指向一個中心。據此,他們認為那裡藏有一個黑洞,經過計算,質量在1450~3800個太陽質量之間,正好處於中等質量的範圍。

這麼說,總算找到了一個,但多數人認為,僅僅發現一個還不足以解決中等質量黑洞為何如此稀缺的問題。為了填補這個「貨架」,有人求助於宇宙中另一類失蹤的天體——矮星系。

兩個謎團合為一個

當一些天文學家在天空搜尋中等質量黑洞時,另一些則在尋找失蹤的矮星系。這些矮星系,顧名思義,並不是大型星系,而是圍繞著更大的星系(比如銀河系)運轉的星系。現在的問題在於,我們觀察到的矮星系顯得太少了。

在宇宙學的標準圖景中,星系和星系團都被暗物質所滲透。暗物質是一種惰性的、不可見的神秘物質,它是星系形成的「腳手架」。當天文學家對早期宇宙中的星系形成進行電腦模擬時,發現應該有許多沒有合併的矮星系。然而,在真實宇宙中,我們所看到的要少得多。此外,還有另一個問題:我們所看到的位於矮星系中心區域的恆星,其運行速度似乎不夠快。按宇宙學標準理論預測,在矮星系中心,因為那裡聚集著暗物質,而暗物質對普通物質(如恆星)有引力作用,那將會使恆星以更快的速度旋轉。

為解決這兩個問題,有人傾向於對暗物質的性質提出質疑。不過,英國牛津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約瑟夫·希爾克則認為有一個更簡單的辦法,即假設大多數矮星系中心都藏有一個中等質量黑洞。

撇開一切不管,希爾克的提議單從邏輯上講是有道理的。因為既然大型星系中心有超大質量黑洞,那小型星系也該有中等質量黑洞與之匹配。

在一個矮星系誕生的早期,中等質量黑洞會吸食大量氣體。但正如恆星級黑洞一樣,在吸食過程中會產生巨大的噴流(宇宙中最明亮的一類天體——類星體就是這樣產生的)。噴流吹跑了星系的大部分物質,最終形成的矮星系幾乎都很小,並沒有那麼明亮。這或許就是我們一直難以觀察到矮星系的原因。此外,普通物質與暗物質有引力作用,當噴流吹跑矮星系中心的普通物質時,暗物質也如影隨形跟著離開了中心,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矮星系中心的恆星運行速度不夠快的問題。

如果希爾克的解釋是可信的,那麼矮星系就是尋找失蹤的中等質量黑洞最有希望的地方了。但如何搜尋黯淡的矮星系,對於天文學家來說迄今依然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還有另一種辦法:尋找引力波。到目前為止,探測到的少數引力波事件都來自中子星或恆星級黑洞的碰撞。如果我們能檢測到來自中等質量黑洞碰撞產生的引力波,那麼也就等於探測到了中等質量黑洞本身。

小貼士:星團和星系

星系是指圍繞一個中心轉的一群恆星,而星團只是同一個星系裡相對比較集中的一群恆星。星系必定有一個中心,但星團不一定有中心。當然有的時候,我們起初沒有發現一群恆星有一個中心,所以稱其為「星團」,但後來卻發現有中心,於是就從「星團」上升到「星系」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一呼氣就知你啥病
大數據讀懂你的心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