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喬宜男:落花游魚,自得其韻

喬宜男:落花游魚,自得其韻

喬宜男:落花游魚,自得其韻

文/于洋 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研究部主任

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研究中心副主任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花鳥繪畫主要沿著兩條路線行進:其一是傳承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李苦禪等大寫意花鳥畫家的衣缽,在繪畫的內容與精神上加以豐富和拓展;其二是延續林風眠、吳冠中等藝壇前輩的探索成就,一邊借鑒西方現代派藝術的設計表徵,一邊融入中國傳統水墨的精神與內涵,著力於開拓畫面形式感與構成感。綜觀當代中國畫壇,同時吸取這兩條路徑的優點,在巧妙地結合中生髮出適應時代審美、兼具永恆性與經典性的嶄新藝術風格,在「60後」花鳥畫家群體中,喬宜男即是這樣一位將兩條路線合二為一的代表人物。

從西安美術學院的教學到中國國家畫院的創研,喬宜男走過的是一條既豐富又全面的藝術之路。在他的畫作中,不僅可以看到學院派藝術家紮實的美術功底,而且能夠感受到契合時代風潮的新穎形式。觀賞其「蘆葦」與「荷塘」主題系列作品,可以窺探到他對傳統筆墨局部放大式的延展,並帶有取捨地拓展出一些新的用筆方式,甚至是吸收了山水畫中的皴法、散鋒用筆以及樹石法等,都融入到花鳥畫局部筆質墨法的表現之中。

出人意料的是,喬宜男在水墨實驗方向上的探索,又不同於20世紀90年代純粹放大水墨作為媒介材料的張力。他既沒有游弋出中國水墨繪畫的邊界與範疇,也沒有遠接至波洛克式的抽象表現主義風格,更沒有把水墨僅僅作為一種沒有感情的媒介使用。喬宜男始終堅持以充滿情感和韻致的心境來運用筆墨,使得作品中既富於時代氣息的裝飾美感,又兼備中國文化之根的深厚積澱。

整體而言,喬宜男在自覺守持花鳥畫題材與特徵的同時,採用了一種具有墨戲趣味的形式表達出現代人的自然觀與世界觀。例如在作品《魚趣圖》中,他巧妙地運用了荷塘的水漬來表現物象,其中荷葉、蓮竿等採取了一種硬邊式的墨漬或水漬來展現物象的輪廓,在眾多縱橫交錯的形制中又加入了濃淡乾濕互破的技法,在精心謹慎的經營中體現出一種輕鬆愉悅的、「游於藝」的創作精神,這些觀念和技法都和諧地統合在喬宜男的筆墨實驗中。

喬宜男筆下的游魚極具特點,清簡的筆質中散發出唯美的韻味,充盈著南宋畫家牧溪「皆隨筆點墨而成,意思簡當,不費裝綴」的豐富趣味,非常契合「魚之樂」的主題。《莊子·秋水》中言「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實際上,畫家對於自然的表現往往會有意賦予或強行注入主觀的精神寄託,而不是順應客體的自然屬性。而喬宜男的作品恰恰是以水墨來表現水中的生物,形成了一種難得的契合感。

喬宜男在創作中多喜取法縱向的形式感,以蓮竿、樹木、石紋等來傳遞出一種帶有形式感的切割圖式。既有力地強化了畫面的視覺衝擊力,又呈現出一種書寫的、流淌的、塗抹的味道。近年來,喬宜男在深入的水墨實驗中逐漸找到了自己的藝術語言,如今他的作品也可定義為「新沒骨」,即是一種單純意義上以實驗性水墨表達物象的方式,不僅包含著光影的表達和形體的塑造,而且完全地突顯出水墨筆質的傳統韻味。

另外,喬宜男的大多作品是水墨渲染而成,與他早年的工筆花鳥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然,從現在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工筆花鳥畫的清透、嚴謹和唯美,或許如果沒有早年對恬靜荷塘嚴謹精微的探研積澱,就沒有喬宜男當下工寫結合的藝術風格。

放眼當代畫壇,喬宜男水墨花鳥的價值更在於他對傳統筆墨程式的反思與挑戰,在打破許多禁忌和規範的同時,加入了當代人的審美趣味與喜好憎惡,恰恰體現出一種以水墨為創作媒介的文化自信。因此,從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角度來看,喬宜男在中國國家畫院參與並主持了諸多大型藝術項目,打開了他的藝術視野和思想維度,將逐漸在其繪畫作品中得以滲透和呈現,使得描繪的意象越來越具有時代格局與世界關懷。

喬宜男

1990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1993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研究生部,獲文學碩士學位。曾任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副主任、陝西省青年美術家協會主席。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學會理事、教授、研究員、一級美術師、碩士研究生導師、主持中國國家畫院創作研究部工作。

主要作品入選第八屆、第九屆、第十屆全國美展,並獲第十一屆全國美展優秀獎及第三屆全國工筆畫展二等獎等。中國畫作品工寫兼長,筆墨功力深厚。作品格調清新淡雅,繪畫形式獨特,畫面風格具有強烈的個人面貌,創作語言自成體系,是當代中國花鳥畫領域的優秀代表。

紫雲書房

您身邊的網路書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月雅書畫 的精彩文章:

寫意的荷花,可以如此的美
沒有筆力做底,國畫只是張皮

TAG:月雅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