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志和:趣說《石渠寶笈》二事

張志和:趣說《石渠寶笈》二事

張志和:趣說《石渠寶笈》二事

張志和:趣說《石渠寶笈》二事

清朝乾嘉年間,宮廷編纂的《石渠寶笈》是一部的大型書畫文獻著錄書。初編成書於乾隆十年(1745年),共編44卷。著錄清廷內府所藏曆代書畫作品,內容分為卷、軸、冊等九類,收錄魏晉至清初近兩千年間的書畫名家名作12000餘種。關於書畫作品的介紹,相關資料已經不少,茲不贅述。談點大家也許不留意的事兒,以期有益於諸君。

一、《石渠寶笈》名字的由來

紫禁城裡並沒有一個叫作"石渠"的建築,這名字是從漢代借來的。

劉邦得天下後,他最初並不懂得文化的重要,史書上曾記載他拿儒冠當溺器。但他的臣下蕭何知道治理天下沒有文化不行。劉邦率兵打到咸陽後,蕭何就將秦朝宮廷所藏圖書文獻全部收集起來了。待漢朝建立,便在長安皇宮內修建天祿閣和石渠閣,以保存這些檔案文獻。其中"石渠閣"因建在皇宮內一條流水的石渠旁,因此而得名。當時這裡既是存放檔案的庫房,又是修史著書、校勘典籍和學術交流的場所。漢代著名學者劉歆、劉向父子就是在這裡著述和編輯《別錄》和《七略》等書。漢朝有大約四百年的歷史,又特別重視文教,這兩處藏書閣因此也極為有名。到了後人回望漢朝,"石渠閣"和"天祿閣"便成了皇家藏書之所的代名詞。

張志和:趣說《石渠寶笈》二事

石渠閣遺址

乾隆帝生性好古,更喜風雅,編書、藏書便借了漢代這兩閣的名字。他在"石渠"後加"寶笈"二字,是編輯書畫著錄之書所用的名字;在"天祿"之後也加了兩個字,曰"天祿琳琅",那是乾隆帝親書匾額的藏書之所。藏書的地點在乾清宮"昭仁殿",乾隆題室名為"天祿琳琅"。而"石渠寶笈"則僅僅是個書名,清宮裡並沒有一座叫"石渠閣"的建築。這是因為書畫不同於圖書,需要集中存放。清宮的書畫不僅要收藏,更是裝飾,所以分散在各處,前期並沒有一個固定的庫房來儲藏,如乾清宮、養心殿、三希堂、重華宮、御書房等皆有書畫,避暑山莊也都有,所以,張掛之所也就是收藏存放之所。但多了,就要造冊登記,《石渠寶笈》就是這樣一部著錄書畫作品的書。

張志和:趣說《石渠寶笈》二事

北京故宮博物院展示的《石渠寶笈》

《石渠寶笈》還有一個名字叫《秘殿珠林石渠寶笈》。這是怎麼回事呢?乾隆皇帝喜好書畫,即位不久,即命文臣張照、梁詩正、勵宗萬、張若靄等編錄內府各宮殿所藏有關道教和佛教題材的書畫,至乾隆九年(1744)編成,名之為《秘殿珠林》。隨後又編錄內府所藏非宗教題材的書畫,名之為《石渠寶笈》,這就是今天所能看到的《石渠寶笈》初編24卷,其成書時間在乾隆十年,編纂方法和編纂者大體同《秘殿珠林》。此後,又有增補編錄,但不再分宗教與非宗教題材,就乾脆叫做《秘殿珠林石渠寶笈續編》和《秘殿珠林石渠寶笈三編》。"續編"成書於乾隆五十八年,由王傑、董誥、彭元瑞、金士松等奉敕編。"三編"是在嘉慶年間完成的,由英和、黃鉞、姚文田、吳其彥等奉敕編,收初、續編後入藏內府的2000餘件作品。因《石渠寶笈初編》所收作品內容既多、品味亦高,所以,到後來人們大多都只提及《石渠寶笈》,而不大在意《秘殿珠林》的存在了。

二、乾隆皇帝的鑒藏章

《石渠寶笈初編》所著錄的書畫原作上,最惹眼的除了書畫作品本身,還有不少收藏鑒賞印章。古代的"印",本來是取信於人的憑據。所以是先有官印,後來又有私印。"印"本來與書畫無關,所以早期的書畫家並在自己的作品上押印,甚至連自己的名字也不署,例如王羲之的《蘭亭序》,後面就沒有他的署名,更沒有鈐印。只有所寫信札,多有署名。信札署名是書信格式上的要求。印章的使用,大體在明代中期以前,都只是"印信",而未被當作藝術。到了明代中期,文彭、何震最早把篆刻印章當作藝術,把篆刻提升到了和書畫藝術並列的高度,於是書畫作品上加鈐印章,也就漸漸地成了慣例,甚至是必不可少的藝術搭配。與此同時,收藏鑒賞用的印章,花樣也逐漸多起來。收藏用印,最早的目的是為了保"真"或者防盜,比如唐代馮承素摹本《蘭亭序》上的"神龍"小印,其主要作用就是如此。

張志和:趣說《石渠寶笈》二事

《馮摹蘭亭序》卷,唐,馮承素摹,紙本,行書,縱24.5cm,橫69.9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到了後世,官私收藏名家書畫成為風氣,於是,藏家在自己所收藏的名字、名畫上加蓋自己的印章,其目的就不僅是保真或防盜,而是要借在這些名家字畫上加蓋自己的印章讓自己也留名千古。而把這件事做到極致的,應該就是乾隆皇帝。《石渠寶笈初編》所收的書畫原作上一般都鈐有篆刻精美的印章,且為數不少、很是耀眼。,如"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乾隆鑒賞"、"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太上皇帝"、"古稀天子之寶"和"八徵耄念之寶"等。嘉慶以後,直至末代皇帝宣統,無不效法先祖,都沒有忘了在這些晉唐以來的名家書畫上留下自己的"印"記。至於說這些收藏章是為書畫"增"色還是"損"色,本文就不做評價了。

張志和:趣說《石渠寶笈》二事

乾隆印章

應當說這些"印",因皆出自當時的篆刻名家之手,其本身都是有欣賞價值的。印文除了實際的名號之外,也多有意趣。但其中有些印文故弄玄虛,致使後人不知所云,如乾隆皇帝的"八徵耄念之寶"朱方大印印文,本來是說他八十歲了,可是,他用兩個通假字,把觀者搞暈:"八徵"本應是"八秩"。"秩"是量詞,古時無紙,把竹簡當作書寫材料。所以有"一冊"或"一卷"之說,竹簡書打開看就是"一冊",收起來就是"一卷"。那麼要存放,就把"十卷"用布包成一捆。這一捆就叫做"一秩"。所以"一秩"就等於數量上的"十","八秩"就是八十。但是,乾隆覺得這個說法不雅,於是便找一個通假字,借"徵"代"秩"而為"八徵"。而"耄念"本應寫作"耄年",即耄耋之年。他又認為"年"字太直白,而借"念"代"年"。他這麼一搞,"雅"是"雅"了,卻把不知就裡的大眾給"忽悠"暈了。

張志和:趣說《石渠寶笈》二事

乾隆印章

《石渠寶笈》所錄書畫作品數量巨大,其中的趣事異聞也實在不少。至於書畫藝術為後人所提供的精神營養,那就更是不必敘說了。如今,一卷《清明上河圖》放在武英殿展出所引起的轟動效應,又足以寫出一溜兒有趣的傳奇故事啦。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中國古箋譜的最後輝煌
為書消得人憔悴

TAG:善本古籍 |